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概况及师资情况简介
方大实验小学于2011年11月正式成立,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1246名学生,67位教师。学校教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面向全市招聘了两位校长和五位学科骨干教师;二是在2011年12月,面向社会招聘了四位应届大学毕业生;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师均是原高湾和泗水小学的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9岁。
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学校一直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的培训,平时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如教学基本功竞赛、业务讲座、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岗位练兵等活动。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找出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不仅要反思结果,更重要的是反思过程,然后把反思的结果再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此达到逐步的提升。
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自主反思,将教学反思活动常规化,我们规定每位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并定期组织系列教研活动进行交流。同时引导教师写博客,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零星想法,积少成多,再定期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努力形成一篇篇生动的教学短文或理论性文章。因此,学校整体的教学情况突出以下两点。
(一)新课标、新理念、新思想植根于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校教学管理力度的逐渐加强,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新理念已被老师们认可并接受,已经能够尝试着融入实际教学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在平时的推门课和周五的“周周听、周周评”及年组教研课中,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悄然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彰显,语文课堂的学生自读自悟和数学课上的小组探究、关注问题的解决等方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根植于教师的心中。
(二)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老师也从讲台上退下来,为学生提供上讲台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性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放松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正是因为老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所以学生就放开了,能够在教师组织下积极讨论、交流,师生角色的变化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另外,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变得宽泛,也让学生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社会。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同,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间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学校的教学状况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主要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如个别教师教学应用题时只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思维的过程,忽略了学生解题方法,单纯为了节省时间抢进度,舍去了让学生说算理的过程。还有的老师数学课堂缺乏生活的融入,不能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与用脱节;个别语文教师也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唯书本论,没有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没有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单纯为了教课文而教。
(二)课堂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个别教师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者,一味地以讲授为主,单纯的问答形式占据了40分钟的课堂,问题琐碎,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价值,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成了学习的容器,一味地听、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以教案为本位
教案仍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唯教案不变,缺少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大多数教案反映的仍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的个别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照着现成的教案设计上课,忽视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教师的备课根本没有备学生,完全是解读教材。
(四)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为了突出新变化、新理念,讲求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将游戏表演等穿插其中,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却脱离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没有读写训练的痕迹,没有语言的积累,让语文课没有了语文的味道。在数学课上,教师更多的关注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却忽略了技能、概念、定律的落实。学生缺乏必要的记忆,以致于应用概念填空、辨析的能力差了。还有的学生知识点掌握了,却没有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累积,这就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还只是浮于表层,对新的理念践行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将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从教学基本功入手,让教师有绝活。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锤炼教师的教艺,内塑素质,丰富内涵,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形成学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发挥三级监控功能,实施分层目标管理。一级监控为教导处,二级监控为年级组,三级监控为教师自我。通过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逐渐形成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展。
课前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教材,尝试领悟教材内容,对于可以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做好上课交流的准备。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随时提出质疑,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书籍、网络、咨询等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做课堂发言的素材依据;“课前参与”不仅仅为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研究的欲望走进教室,既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学习,又可以有机会学习搜集、整理、组织、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课中研讨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研讨的时间,把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这里的小组讨论要做好指导工作,既有分工,还要有合作。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中体验和合作。
课后延伸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使所学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增强。另外,教师要有意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种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体现了开放性,体现了大教学观,同时也体现了大教育观。
(三)构建课堂文化
作为北京实验二小的分校,我们将借助集团校的“双主体育人思想”,构建“生本、对话、累加、求真”的课堂文化,关注习惯养成,在育人方面下功夫,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逐渐成型。课堂上,教师要在站位和提问方式及学生的回答方式方面有所改变,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参与进行,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质疑、勤于探究的学生。
(四)将教研和科研有效结合
现在的课堂是“变化”的课堂,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课前的“死”教案已提出挑战。“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做出及时机智的应对,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完善驾驭课堂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精心呵护,使之发扬光大;对学生的失误,谨慎修正弥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加绚丽多彩,生动活泼。借助科研的引领,让每位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进行实际研究,提炼有价值的方法。
课堂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她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掌握、能力提高,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交流、情绪的体验、与人的合作交往等。关注作为整体人的生命发展,就要让课堂本身充满生命活力,改变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让教学充满着智慧挑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成长的涛声,让师生和生生间不断生成新的生命能量。
(责任编辑:李雪虹)
方大实验小学于2011年11月正式成立,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1246名学生,67位教师。学校教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面向全市招聘了两位校长和五位学科骨干教师;二是在2011年12月,面向社会招聘了四位应届大学毕业生;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师均是原高湾和泗水小学的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9岁。
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学校一直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的培训,平时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如教学基本功竞赛、业务讲座、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岗位练兵等活动。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找出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不仅要反思结果,更重要的是反思过程,然后把反思的结果再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此达到逐步的提升。
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自主反思,将教学反思活动常规化,我们规定每位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并定期组织系列教研活动进行交流。同时引导教师写博客,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零星想法,积少成多,再定期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努力形成一篇篇生动的教学短文或理论性文章。因此,学校整体的教学情况突出以下两点。
(一)新课标、新理念、新思想植根于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校教学管理力度的逐渐加强,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新理念已被老师们认可并接受,已经能够尝试着融入实际教学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在平时的推门课和周五的“周周听、周周评”及年组教研课中,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悄然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彰显,语文课堂的学生自读自悟和数学课上的小组探究、关注问题的解决等方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根植于教师的心中。
(二)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老师也从讲台上退下来,为学生提供上讲台的机会,再加上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性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放松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正是因为老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所以学生就放开了,能够在教师组织下积极讨论、交流,师生角色的变化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另外,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变得宽泛,也让学生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社会。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同,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间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学校的教学状况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主要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如个别教师教学应用题时只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思维的过程,忽略了学生解题方法,单纯为了节省时间抢进度,舍去了让学生说算理的过程。还有的老师数学课堂缺乏生活的融入,不能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与用脱节;个别语文教师也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唯书本论,没有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没有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单纯为了教课文而教。
(二)课堂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个别教师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者,一味地以讲授为主,单纯的问答形式占据了40分钟的课堂,问题琐碎,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价值,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成了学习的容器,一味地听、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以教案为本位
教案仍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唯教案不变,缺少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大多数教案反映的仍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的个别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照着现成的教案设计上课,忽视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教师的备课根本没有备学生,完全是解读教材。
(四)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为了突出新变化、新理念,讲求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将游戏表演等穿插其中,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却脱离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没有读写训练的痕迹,没有语言的积累,让语文课没有了语文的味道。在数学课上,教师更多的关注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却忽略了技能、概念、定律的落实。学生缺乏必要的记忆,以致于应用概念填空、辨析的能力差了。还有的学生知识点掌握了,却没有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累积,这就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还只是浮于表层,对新的理念践行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将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从教学基本功入手,让教师有绝活。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锤炼教师的教艺,内塑素质,丰富内涵,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形成学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发挥三级监控功能,实施分层目标管理。一级监控为教导处,二级监控为年级组,三级监控为教师自我。通过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逐渐形成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展。
课前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教材,尝试领悟教材内容,对于可以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做好上课交流的准备。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随时提出质疑,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书籍、网络、咨询等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做课堂发言的素材依据;“课前参与”不仅仅为课中研讨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研究的欲望走进教室,既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学习,又可以有机会学习搜集、整理、组织、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课中研讨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研讨的时间,把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这里的小组讨论要做好指导工作,既有分工,还要有合作。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中体验和合作。
课后延伸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使所学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增强。另外,教师要有意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种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体现了开放性,体现了大教学观,同时也体现了大教育观。
(三)构建课堂文化
作为北京实验二小的分校,我们将借助集团校的“双主体育人思想”,构建“生本、对话、累加、求真”的课堂文化,关注习惯养成,在育人方面下功夫,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逐渐成型。课堂上,教师要在站位和提问方式及学生的回答方式方面有所改变,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参与进行,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质疑、勤于探究的学生。
(四)将教研和科研有效结合
现在的课堂是“变化”的课堂,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课前的“死”教案已提出挑战。“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做出及时机智的应对,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完善驾驭课堂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精心呵护,使之发扬光大;对学生的失误,谨慎修正弥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加绚丽多彩,生动活泼。借助科研的引领,让每位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进行实际研究,提炼有价值的方法。
课堂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她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掌握、能力提高,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交流、情绪的体验、与人的合作交往等。关注作为整体人的生命发展,就要让课堂本身充满生命活力,改变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让教学充满着智慧挑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成长的涛声,让师生和生生间不断生成新的生命能量。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