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如火如荼的推动下,幼儿园经历着一场聚焦质量观的再提升,一线教师也经历着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资源观的再思考。本文尝试聚焦案例,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介绍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以期为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案例片段一】
我们大家齐动手——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主题进行到“动物王国”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工区,悠悠主动与同伴发起对话,“蚁穴做好了,我们再做一个蜂巢怎么样?”该班吴老师说:“用什么材料做动物的家呢?”轩轩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蜘蛛网是软软的,像一根线,我们就用线吧!”“毛线也是线,毛线可以的。”逗逗想了一会说。文文说:“我们试试吧。”悠悠摇摇头说:“不行,小鸟要住在里面,毛线太软了,会塌下来的。”轩轩突然跑到益智区,拿来几根小棒说:“用小棒做架子,把毛线绑在外面就可以了。”悠悠说:“那蜂巢要怎么做呢?”大家有些迟疑……这时,吴老师说:“我们先观察一下蜂巢,看清它的样子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孩子们同意了。老师搜索了放大的蜂巢平面图,大家观察发现:蜂巢的小洞洞是由一个个六边形组成的。经过商量,孩子们找来一些长短统一的小棒和大小相同的小盒子来做蜂巢。
感悟与思考:
1.倾听、了解在前,自然推动游戏计划。
大班幼儿的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萌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协商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敏感地捕捉到孩子们的想法,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走向,倾听他们的对话,以参与者的角色巧妙地加入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幼儿:只有准备好各种材料,才能够顺利进行动物家的建构,以此支持讨论游戏计划。
2.等待、跟随在后,巧妙推荐游戏材料。
对大班幼儿而言,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孩子对蜂巢没有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媒体和图片了解,所以在准备制作材料的时候,他们有些犹豫。教师等待孩子再思考,当孩子停滞不前时适时介入,以讨论者的身份提出支架式的意见,引导幼儿观察蜂巢的形状,提示大家找出可以拼成六边形的材料,以此巧妙推荐游戏材料。
【案例片段二】
小小纸盒来筑巢——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感悟与思考:
1.记录、关注在前,支持幼儿在熟悉材料中自主体验成长。
大班孩子探索材料的过程是持续变化的。第一次探索时,孩子把六个小盒子围成一个小蜂巢,当多个小蜂巢出现之后,顺势把多个小蜂巢堆在一起变成大蜂巢。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开始满足于创造出小蜂巢的快乐,最后惊喜于成功创造出大蜂巢。第二次探索时,凭借前期经验,孩子的思维自然转移到快速方便地搭建大蜂巢,他们发现了共用一条边搭建的好办法。第二次搭建则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搭建过程,呈现出幼儿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幼儿的两次探索中,教师保持着关注,记录孩子的行为,比较孩子两次探索的区别,准确分析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为他们的主动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解读、欣赏在后,组织幼儿在集体讨论中主动发现问题。
当作品成功后,教师陪着孩子一起欢呼,在孩子们获得成功感的同时,提议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探索的结果,帮助幼儿再次梳理、思考搭建的过程。在集体讨论时,引导幼儿将两次记录表和蜂巢图片做比较,讨论出两个六边形拼在一起时会产生一条共边,用这样的方法搭建可以节省材料。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讨论分享、自主发现,教师只是记录、关注、欣赏、解读,适时引导、点拨。
【案例片段三】
动物之家大集合——数次经验迁移的惊喜
感悟与思考:
1.以重观察善引导为核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孩子们经历计划——操作——记录——思考——再操作——再思考的过程,并能举一反三地把建构其他动物家的建构要点在操作过程中主动摸索。思维的目的性、计划性、逻辑性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相信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会伴随孩子成长。教师要做到:不动声色地观察,客观真实地记录,精准专业地解读,不失时机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
2.以改变评价方式为通道,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大班幼儿随着友谊的出现,逐步喜欢小团体活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慢慢超过教师的影響,他们渴望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商量合作。基于年龄特点,教师组织讨论时,应鼓励幼儿自评,说出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幼儿互评,指出同伴的不足,商量对策。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经意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案例片段一】
我们大家齐动手——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主题进行到“动物王国”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工区,悠悠主动与同伴发起对话,“蚁穴做好了,我们再做一个蜂巢怎么样?”该班吴老师说:“用什么材料做动物的家呢?”轩轩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蜘蛛网是软软的,像一根线,我们就用线吧!”“毛线也是线,毛线可以的。”逗逗想了一会说。文文说:“我们试试吧。”悠悠摇摇头说:“不行,小鸟要住在里面,毛线太软了,会塌下来的。”轩轩突然跑到益智区,拿来几根小棒说:“用小棒做架子,把毛线绑在外面就可以了。”悠悠说:“那蜂巢要怎么做呢?”大家有些迟疑……这时,吴老师说:“我们先观察一下蜂巢,看清它的样子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孩子们同意了。老师搜索了放大的蜂巢平面图,大家观察发现:蜂巢的小洞洞是由一个个六边形组成的。经过商量,孩子们找来一些长短统一的小棒和大小相同的小盒子来做蜂巢。
感悟与思考:
1.倾听、了解在前,自然推动游戏计划。
大班幼儿的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萌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协商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敏感地捕捉到孩子们的想法,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走向,倾听他们的对话,以参与者的角色巧妙地加入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幼儿:只有准备好各种材料,才能够顺利进行动物家的建构,以此支持讨论游戏计划。
2.等待、跟随在后,巧妙推荐游戏材料。
对大班幼儿而言,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孩子对蜂巢没有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媒体和图片了解,所以在准备制作材料的时候,他们有些犹豫。教师等待孩子再思考,当孩子停滞不前时适时介入,以讨论者的身份提出支架式的意见,引导幼儿观察蜂巢的形状,提示大家找出可以拼成六边形的材料,以此巧妙推荐游戏材料。
【案例片段二】
小小纸盒来筑巢——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感悟与思考:
1.记录、关注在前,支持幼儿在熟悉材料中自主体验成长。
大班孩子探索材料的过程是持续变化的。第一次探索时,孩子把六个小盒子围成一个小蜂巢,当多个小蜂巢出现之后,顺势把多个小蜂巢堆在一起变成大蜂巢。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开始满足于创造出小蜂巢的快乐,最后惊喜于成功创造出大蜂巢。第二次探索时,凭借前期经验,孩子的思维自然转移到快速方便地搭建大蜂巢,他们发现了共用一条边搭建的好办法。第二次搭建则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搭建过程,呈现出幼儿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幼儿的两次探索中,教师保持着关注,记录孩子的行为,比较孩子两次探索的区别,准确分析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为他们的主动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解读、欣赏在后,组织幼儿在集体讨论中主动发现问题。
当作品成功后,教师陪着孩子一起欢呼,在孩子们获得成功感的同时,提议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探索的结果,帮助幼儿再次梳理、思考搭建的过程。在集体讨论时,引导幼儿将两次记录表和蜂巢图片做比较,讨论出两个六边形拼在一起时会产生一条共边,用这样的方法搭建可以节省材料。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讨论分享、自主发现,教师只是记录、关注、欣赏、解读,适时引导、点拨。
【案例片段三】
动物之家大集合——数次经验迁移的惊喜
感悟与思考:
1.以重观察善引导为核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孩子们经历计划——操作——记录——思考——再操作——再思考的过程,并能举一反三地把建构其他动物家的建构要点在操作过程中主动摸索。思维的目的性、计划性、逻辑性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相信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会伴随孩子成长。教师要做到:不动声色地观察,客观真实地记录,精准专业地解读,不失时机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
2.以改变评价方式为通道,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大班幼儿随着友谊的出现,逐步喜欢小团体活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慢慢超过教师的影響,他们渴望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商量合作。基于年龄特点,教师组织讨论时,应鼓励幼儿自评,说出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幼儿互评,指出同伴的不足,商量对策。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经意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