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复述策略,挖掘生活素材的写作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素材是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有效积累、提炼并升华原始素材的写作价值,是拓宽写作路径、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灵活运用及时复述、追问复述、创造复述策略,有助于克服生活素材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强化个体对生活素材的记忆点,明确素材中的关键要素,以代入体验、补白、联想的方式拓宽故事情境,丰富材料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 复述策略;生活素材;写作
  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课文资源、课外阅读素材以及生活素材。相较于课文与其他阅读材料,生活素材更丰富多彩,注重情感体验,具备原生态活力。引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判断、选择和撷取,使其焕发活力为学生写作所用,使作文回归真实生活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实践。然而,现实生活的素材往往具有偶然性,因其内容庞杂、零碎、不饰雕琢而遭到忽视和冷落,难以转变为写作素材。巧妙运用复述策略,及时对生活中的言语材料重新加以组织和表达,有助于摆脱这一困境,发掘生活素材的价值点。
  一、及时复述:记录“有意思”的素材
  复述生活素材,其目的不在于信息的“复制”或“再现”,而在于个体通过个性化言语表述故事的过程描述出故事的人文情调和生活趣味。而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规律,多数无意义的信息掠过大脑便转瞬即逝,少数含有意义或趣味的信息在初次接触的情况下也只是形成短时记忆;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则指出“应用、转述或转授他人的学习方式拥有较高的知识保持率”,因此及时对生活中偶遇的故事进行复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前提。
  复述的内容不拘于简明扼要或详细完整,但务必具有动人之处。个体复述的目标是“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须综合考虑素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听故事的兴趣点。与平淡、单一、偶然的生活事件相比,故事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事件之间具有因果联系。为及时记录故事重点、突出其中的故事性或戏剧性,可尝试以“提纲分类法”在积累本中记录生活素材的要素,将“故事”从“生活事件”中辨识出来。
  分类记录时,应尽量以具体的原生态描述代替概括性表达,在白描艺术中发现生活况味。如记录祥林嫂的故事,以“呆滞”“贫穷”等抽象词语不足以言尽她的状态,而“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描写,则极具视觉冲击性、思想深刻性、语言丰富性,显出悲剧人物的悲哀境遇。
  二、追问复述:检验故事的关键要素
  探析生活素材之中的情调或趣味,不必过度追寻讲故事者讲述故事的个人意念或生活素材广为流传的主旨意义,而应关注生活素材本身的结构何以得出这种巧妙的效果、又是哪一关键要素对故事的“人情味”和“人性观”起到催化作用。
  1.程序追问法
  在借助“提纲分类法”将生活素材化为基本六要素之后,可通过“程序追问法”依次分析各要素的价值点,发现其中可用于写作的有效信息。每一次追问,都在引导个体思考该要素之于故事的作用。在层层追问与记录的情况下,该生活素材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便随之浮现。
  以近日新闻为例,“2月14日山东潍坊动物园的游客用鸡‘钓’老虎,当老虎跳起时,游客收起钓线致使老虎扑空并重重摔在地上”,通过不断追问可发现:(1)“2月14日”这一时间并不是关键信息。(2)“动物园”这一地点是重要信息,在这一特殊环境才能兼容“老虎”与“游客”,才能使故事有可能成立。(3)“游客”这一人物带着活生生的鸡去动物园,属于特殊行为;“老虎”跳起觅食是动物天性,不属于特殊行为。(4)关于“游客为何用鸡‘钓’老虎”,素材中没有描述,需要发散性思考、重点分析该行为的动机。(5)“游客‘钓’老虎”的过程并不能用“精彩”这一褒义词,大众关注该事件的反应主要在于“谴责”。(6)老虎一方的结局是“觅食失败重摔在地”,游客一方和动物园一方的结局处于空白。再次复述故事:游客竟随身携带活生生的鸡来到动物园,或出于贪玩、猎奇、恶作剧等心理,公然违反“禁止投喂”的参观条例,用鸡‘钓’老虎,致使老虎扑空并重重摔在地上。新闻一经披露,游客与动物园遭到众多网友谴责。该生活素材中最关键的信息集中在“地点”“起因”以及“结果”。若要将此素材用于写作,则可能探讨“动物园管理”“人与动物的关系”“爱心与公德心”等話题,或将“游客”化用为“冷酷荒谬的人类”这一人物形象。
  2.删减法与替代法
  在复述策略中,还可使用“删减法”和“替代法”来检验素材中某一要素是否关键、不可或缺。对于生活素材的宏观层面,可根据六要素将故事浓缩为若干语句并分别制成卡片,随后抽走其中一张并让个体使用剩余卡片的信息完成故事的复述。如果复述出现不连贯、不合理、无趣的情况,则说明被抽走的信息关乎故事的整体走向、立意基础或趣味点;反之则表示被抽走的信息无关整个故事的基础架构以及精彩部分。此外,也可将卡片内容替换成有所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信息,混杂在原信息卡片中一同复述,若替换成功则表示该信息在故事中不具有独特性,若替换信息无法与其他信息配合复原故事,则被替换的内容有特殊价值或与其他信息配合时能充分发挥故事的特点。当生活素材较为庞杂时,各个要素的内容也更详尽,对于某一要素的微观层面(尤其是“人物”和“经过”的部分往往较复杂)可先划分基本的句子成分,再划掉其中的组成部分来检验故事是否依赖于这一信息。
  三、创造复述:拓深人文情境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学阶段的写作都强调以个性化的语言、微型的叙述触点探讨人类精神世界深层的人文关怀。当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意思”的生活素材时,尝试在这些生活琐事中找到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挖掘故事当中的“人性立场”,才能真正确定写作的价值点。这就要求运用创造性复述策略,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效调整、变形或扩充,在拓展真实情境的过程中倾注对于人性的思考。
  1.体验并克服“成长困境”
  就故事进程而言,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构成传统的平衡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和渐进的情节内,中学记叙文并不追求宏大抽象的政治命题或道德取向,而是力求以个人体验揭示某种“成长主题”。   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的基本内容,一方面要灵活运用体验式复述,对生活素材进行“私人化”处理。就事论事分析生活素材的价值点时,個体基本保持客观而疏离的态度。一旦要将其化用于作文,写作者则应调动来自个体经验的各种感官感受、对话、心理等代入其中,营造沉浸式体验。如《想家的味道》中应用了“离家想家”的生活经历,这一素材并不新奇罕见,不同境遇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其心酸。但因主人公(刚升上七年级的女生)的代入,想家的滋味具象化为寝室中被窝里的独自抽泣、电话中听到母亲一声叮咛的酸楚,这就符合初中生孤独敏感、自尊心强的心境和学业繁重、忙中通话的现实。
  另外,要以补白式复述适当拓展生活素材的情境,使人物身陷“成长困境”之中,并以困境中的“挣扎”“努力”及“克服”串联成为故事的发展线索。以“第一次做菜”为例,许多人对此类生活素材信手拈来,写作中尤其突出烹饪情景的刻画、以较大篇幅渲染第一次做菜的不易。这种写法仅仅是充分利用了生活素材的现成部分,却忽略了对其留白处的填补和开拓,在“成长”主题的表现力方面更是有所欠缺。若以上面提及的“程序追问法”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人物的特殊性”和“第一次做菜的起因”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显然,一个“一时兴起想学做菜的孩子”与一个“独守在家不得不学着照顾自己的孩子”,后者遭遇的“成长”考验更加具有张力。孩子因“好奇心”拿起锅铲,这种经历只是兴趣的突破而无益于其精神世界的变化。但若孩子是为了照顾下班后熟睡的父母而下厨、或是为了让身为公务人员的父母安心而学习做菜技能,那么“第一次做菜”所强调的“零的突破”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复述故事时,如能补充刻画人物面临“成长”难题时从懵懂到成熟的内心世界、为人物的行为安排一个合乎情理的现实情境,更有助于挖掘生活素材用于中学记叙文写作的价值。
  2.联想并提炼理性认识
  在充分调动生活素材的感性价值、形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打磨出该素材的理性价值是又一难题。实际上,对素材的要素进行分类、对其情境进行拓展,所凭依之物仍然是生活素材本身。而要挖掘素材的理性价值则往往离不开个体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这些理性认识或来自于个体亲身经历而收获的生活阅历,或来自于以阅读等间接方式领悟的规律或道理。
  个体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和感受、加强阅读体验之外,还应运用联想式复述策略,不断发散性思考生活素材中“人”与“世界”的关系,联想该故事与某种经验、道理或文章寓意的相通之处,思考其深刻的人文旨归,整合理性认识。复述时,不能越过素材本身大谈个中道理,应注重对蕴含其中的理性认识加以提炼并巧妙融于原素材之中,使得理性认识依托于故事的输出而自然流露,显出其点缀升华之效用。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支架理论,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情境支架、语境支架和读写支架,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策略,体现多梯度的阅读选择,促成多维度的阅读思维,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浅表化问题.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嵌入高阶思维的阅读任务,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清晰的阅读路径,有效地凝聚教学力,让学生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高中语文课堂把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能力培养”甚至是“高考应试”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教材编写组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界定.温儒敏先生引领一线教师重新回归整本书阅读意义的源头,提出12字要旨: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摘 要 背诵是积极的语言建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无所不在。背诵的组织,除了读中背诵,还可以说、写、听中背诵。促进背诵积累,需有正确的背诵认识,做好细节性工作,以实现背诵的语言建构意义。   关键词 背诵;语言积累;关键能力;语言建构  一、背诵意义审辨:应试与积极语言建构  就教学现状看,背诵的终点是考试时能正确默出。但就语文学习过程审视,背诵需先理解,后熟读,再记住,背诵意义不应也不能只为应试时
摘 要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其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锁定矛盾点,在溯因中揭示真相;二是锁定选择点,在推理中抵达本质;三是锁定同一点,在类比中举一反三。其优势是能够让整个教学路径简单清晰,并较好地渗透逻辑思辨的因子,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逻辑思维能力,让文本的解读能够客观辩证地走向深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比较式教学;教学策略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建构套餐
摘 要 李华平老师的《背影》课堂实录(“指向一般阅读法的阅读学习”)不论于学生还是于教师而言,都是一堂令人极有收获感、极具启发意义的一堂课。本文以李老师该堂课的教学实录为基础,简要概括了课堂教学过程,并对其展开分析评述,同时得出对这堂课的教学启示,试图总结一些利于散文有效教学的方法,为一线实践教学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李华平;《背影》;课例评述;启示  朱自清《背影》写于1925年。朱自清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高一学生借助注释基本都能读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及对革命事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教学重点落在该文好在哪里上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体会“缠满悱恻”和“荡气回肠”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抒情效果达成的方法和路径.
[任务群解读]rn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属于高中语文课标18个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rn“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立,对当前语文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与篇章阅读比,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建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职业规划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从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阅读的对象不仅在于从单文本到多文本,或从短文本到长文本,也不仅在于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如序言、目录、
期刊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一节好课的评判依据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学科因其固有的特点,评价依据说法不一.笔者以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为依据,就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展开论述,深入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
摘 要 本文从汉语语篇的特征出发,指出汉语语篇解读的路径,并从功能的对话性、语脉的连贯性、结构的层次性、语体的监控性四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略加解说。   关键词 语篇学;文本细读;语文教学  一、汉语语篇学介入语文教学的依据及内涵  语篇研究在我国早有渊源,早在王充的《论衡》里就有“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有章句也,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刘
摘 要 就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而言,写作文“老大难”依旧是困囿学生和教师的问题。纵观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历史,“放胆文”和“小心文”的提出,以及写作教学上的“先放后收”理念,或许能给身处教学困境中的教师以突围的可能。重视平衡“放胆文”和“小心文”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讲究文法、注重辞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因此,探索辨析写作教学中的“放胆”与“小心”,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