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通过精心的文本内容设置,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来传达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内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更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细节,从文本教学的留白点、迁移点、内化点及发散点来实现补充情节、活学活用、再度创造及抒写真情的深层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捕捉文本细节,开展课堂小练笔活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节;课堂小练笔;核心素养
当我们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我们要去读什么,要从文本中获取什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教材设计中的语文课文都是文学库里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也就是说文本中蕴含的信息和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我们要把解读文本的视野放宽,以文本为核心,发散式、辐射性地去阅读、拓展和延伸,可以读内容、读主题、读作者、读表达、读语言,还可以读情感、读自己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去捕捉和把握文本的细节和内涵。
一、留白点,补充情节
文本的留白点指的是在本文中作者留下的模糊的表达或是有意不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留白点,由留白处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和放飞思维的空间,进而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体会文意,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丰盈个性化的表述和感悟,帮助学生在留白处搭建一道与作者、与文本内容互动的桥梁,生成语文课堂“无言”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时候,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江枫”和“渔火”的交映下,带着旅愁的诗人却久久不能入眠。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后两句诗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此时诗人心中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让学生思考这些留白的地方,思考诗人当时的情怀,然后要求学生补充情节,把自己的思绪活动写下来,以此来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我们说的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空白处给人无限的遐想与思考,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语文文本中的“留白点”,让学生利用课堂练笔的形式来思考、联想和填补“留白点”,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化思考,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点,活学活用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文本的迁移点是文本阅读和理解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这些蕴意深刻的关键迁移点,利用课堂练笔的方式进行语言转换的练笔实践,从而通过立足文本,拓展思维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调换顺序,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体现了孙膑善于观察与足智多谋的的性格特征。以文章的布局为迁移点,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像这类以智取胜的故事还很多,比如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等,让学生模仿《田忌赛马》的故事的文章布局,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搜集了解其他以智取胜的故事,并写成一篇小故事,借此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吸收文章内涵,汲取创作的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巧抓语段、理解文本结构、剖析布局方法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迁移和语文表达的训练,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主表达,深刻思考,分析总结,从而真正实现读写互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感悟。
三、内化点,再度创造
其实,我们说文本阅读本身是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教的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遣词造句、文本立意等内容,但学生在这些基础上的内化和吸收是非常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事情。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自身、与社会甚至与人生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内化和升华的东西用文字记录和积累下来,让学生在再度创造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交流。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在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在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之前,需要向主公刘备提供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你会怎么写?借由这样的方式,我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把船停在哪儿?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等小細节逐一思考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利用捕捉文本阅读的内化点,引导学生再度进行创造来进行课堂小练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引和点拨,这不是指教师要去设定和安排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写作内容,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有效借鉴的对象,进而找到创造的依据和思路。
四、发散点,抒写真情
发散点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语言点。捕捉文本发散点的教学思路就是在于教师要通过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拓展思维,升华境界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借由发散点打开自己的心扉,利用读写结合、陈述笔端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萧红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的、自由的时光。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作者的童年是不是非常快乐的呢?我相信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童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呢?”同学们积极地进行了交流,在课堂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把自己交流的童年趣事和感受写到自己的日记里,当作今天的教学回顾。
我们说发散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的切入点,只有从发散点展开思考和探究,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欲望、有感触去和文本进行沟通与交流,把自己带入到文本中去,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意去融合和升华,有了真实地想去表达和倾诉的东西。教师这个时候再去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练笔活动的形式来抒写真情,学生在心理上是愿意接受的。
总而言之,语文文本是优秀的、经典的人文作品的代表,我们进行捕捉文本细节来深化阅读,提升语文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是要帮助学生脱离表层阶段的浅层次阅读,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内容本身,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成军.巧用文本留白,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6(17):24-25.
[2]刘清群.立足文本 提升读写[J].学周刊,2010(12):116-117.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节;课堂小练笔;核心素养
当我们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我们要去读什么,要从文本中获取什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教材设计中的语文课文都是文学库里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也就是说文本中蕴含的信息和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我们要把解读文本的视野放宽,以文本为核心,发散式、辐射性地去阅读、拓展和延伸,可以读内容、读主题、读作者、读表达、读语言,还可以读情感、读自己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去捕捉和把握文本的细节和内涵。
一、留白点,补充情节
文本的留白点指的是在本文中作者留下的模糊的表达或是有意不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留白点,由留白处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和放飞思维的空间,进而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体会文意,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丰盈个性化的表述和感悟,帮助学生在留白处搭建一道与作者、与文本内容互动的桥梁,生成语文课堂“无言”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时候,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江枫”和“渔火”的交映下,带着旅愁的诗人却久久不能入眠。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后两句诗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此时诗人心中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让学生思考这些留白的地方,思考诗人当时的情怀,然后要求学生补充情节,把自己的思绪活动写下来,以此来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我们说的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空白处给人无限的遐想与思考,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语文文本中的“留白点”,让学生利用课堂练笔的形式来思考、联想和填补“留白点”,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化思考,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点,活学活用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文本的迁移点是文本阅读和理解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这些蕴意深刻的关键迁移点,利用课堂练笔的方式进行语言转换的练笔实践,从而通过立足文本,拓展思维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调换顺序,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体现了孙膑善于观察与足智多谋的的性格特征。以文章的布局为迁移点,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像这类以智取胜的故事还很多,比如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等,让学生模仿《田忌赛马》的故事的文章布局,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搜集了解其他以智取胜的故事,并写成一篇小故事,借此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吸收文章内涵,汲取创作的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巧抓语段、理解文本结构、剖析布局方法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迁移和语文表达的训练,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主表达,深刻思考,分析总结,从而真正实现读写互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感悟。
三、内化点,再度创造
其实,我们说文本阅读本身是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教的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遣词造句、文本立意等内容,但学生在这些基础上的内化和吸收是非常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事情。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自身、与社会甚至与人生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内化和升华的东西用文字记录和积累下来,让学生在再度创造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交流。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在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在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之前,需要向主公刘备提供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你会怎么写?借由这样的方式,我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把船停在哪儿?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等小細节逐一思考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利用捕捉文本阅读的内化点,引导学生再度进行创造来进行课堂小练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引和点拨,这不是指教师要去设定和安排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写作内容,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有效借鉴的对象,进而找到创造的依据和思路。
四、发散点,抒写真情
发散点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语言点。捕捉文本发散点的教学思路就是在于教师要通过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拓展思维,升华境界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借由发散点打开自己的心扉,利用读写结合、陈述笔端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萧红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的、自由的时光。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作者的童年是不是非常快乐的呢?我相信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童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呢?”同学们积极地进行了交流,在课堂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把自己交流的童年趣事和感受写到自己的日记里,当作今天的教学回顾。
我们说发散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的切入点,只有从发散点展开思考和探究,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欲望、有感触去和文本进行沟通与交流,把自己带入到文本中去,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意去融合和升华,有了真实地想去表达和倾诉的东西。教师这个时候再去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练笔活动的形式来抒写真情,学生在心理上是愿意接受的。
总而言之,语文文本是优秀的、经典的人文作品的代表,我们进行捕捉文本细节来深化阅读,提升语文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是要帮助学生脱离表层阶段的浅层次阅读,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内容本身,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成军.巧用文本留白,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6(17):24-25.
[2]刘清群.立足文本 提升读写[J].学周刊,2010(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