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梦与消费密切相关,但两者间又有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总是以挥霍消费、奢侈消费的方式表达自己实现了美国梦,另一方面,消费必然导致美国梦的破灭,因为消费所致的人们对物的无尽追逐总以扭曲或破灭告终。本文以20世纪初美国小说中以消费为特征的人物嘉莉妹妹、盖茨比和巴比特为例,探讨美国梦在当时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关键词: 消费 美国梦 扭曲 破灭
一、美国梦的界定与演变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国文学中的常见主题。美国梦的说法最早见于美国作家詹姆斯·特拉斯罗·亚当斯在1931年写的一部历史著作《美国史诗》。他写道,美国梦就是“对这样一个国度的憧憬,在那里美国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充实,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的能力实现目标的机会”。简而言之,美国梦就是美国给所有有梦想的人提供机会,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功。
“‘美国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刻苦和聪明,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1]“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条件下(尤其在新大陆‘开拓’时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具有相当普遍吸引力的理想或追求”。[2]“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3]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人都有实现梦想和成功的可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有的人成功了,或成了成功的“开拓者”,或变成了“新人”;有的人没那么幸运,而沦为失败者。[4]
从北美第一个殖民地建立开始,美国文学至今只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它发展快,成就大,影响大,主体性强且流派风格多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文学基本上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美国梦”。殖民地时期,“美国梦”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清教思想的核心——建立伊甸园和山巅之国的理想中所蕴含的民主、自由和勤奋精神却是日后“美国梦”形成与兴盛的基础。[5]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由社会底层取得成功的经历激发了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富兰克林向世人传授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是穷人致富的品质,这些品质被看做是实现“美国梦”的主要途径。浪漫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人认为精神是万物之本,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鼓励发扬个性,开拓未来。他反复强调个人就是一切,一切规律都在人心里,所以人只要通过努力,发扬个性,便可自我完善。爱默生强调精神和个人自我完善的主张及对个人潜力的坚信为“美国梦”注入了极大的乐观主义因素,无疑是“美国梦”兴盛的标志。现实主义时期,以马克·吐温和德莱赛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认为“美国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成为一种欲望。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美国梦”失去了在拓荒时期所含有的那种勤劳和道德使人致富、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好理想,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和地位的不择手段。[6]现代主义时期,一战对美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产生极大的影响,人民对自由民主的信念开始动摇,普遍感到迷惘,甚至绝望。于是在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以正面表现美国梦幻灭为题材和主题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菲茨杰拉德等人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二、扭曲的美国梦——嘉莉妹妹
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优秀代表,也是“美国梦”被扭曲的证明。主人公嘉莉十八岁就满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毅然决然只身去芝加哥试一试自己的命运。然而,姐姐家拮据的生活和糊口的工作使她意识到生活的艰辛。她没钱买一件御寒的棉衣,风寒大病使她失去了工作。这时嘉莉妹妹的“美国梦”开始动摇,她决定放弃梦想回老家。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推销员杜洛埃。他请嘉莉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去剧院。杜洛埃解决了嘉莉的生计问题,使嘉莉可以在芝加哥生存下去。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国梦”,嘉莉决定和杜洛埃同居。这是她为了取得成功而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嘉莉明白杜洛埃并不能使他过上体面的生活。她想出入马车,住进豪华别墅,并进入上流社会。赫斯特伍德一出现,嘉莉就立即对其产生了好感。吸引嘉莉的不仅仅是赫斯特伍德的外表和气质,还包括他的身份——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嘉莉清楚与杜洛埃相比,赫斯特伍德使她更容易接近成功,实现“美国梦”。所以,她抛弃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私奔到纽约,住进更加舒适的公寓里,做一个有钱的经理的全职太太。这是嘉莉妹妹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所做的第二次决定。在纽约,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太,她对上层社会安逸的生活的羡慕之心开始膨胀。她看到高档别墅,为自己的住所感到羞愧;她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及万斯太太,千方百计想买新衣。在秀莱饭店,她看到富人生活的奢华,也由衷羡慕万斯太太。赫斯特伍德工作一再受挫,使他们之前安逸的生活越来越困境。为生活所迫也为自己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嘉莉妹妹决定闯入演艺圈,最终一举成名,实现了“美国梦”。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经济上越来越有优势和主动权。表面上看,嘉莉妹妹通过努力,实现了“美国梦”。实际上,她感到很孤独。她明白美貌是唯一资本,在成功的道路上,她付出了爱情和青春。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和追求带来的是精神空虚,所以嘉莉的成功是虚无的,终日坐在摇椅里,惶惶不可终日。
三、破灭的美国梦——盖茨比、巴比特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堪称是“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盖茨比是“美国梦”的追随者,从小就崇拜富兰克林那样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典范。少年的盖茨比努力勤奋、积极向上,但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所追求的“美国梦”最终变质。盖茨比有两个梦想:发财梦和爱情梦。盖茨比通过一切手段积累财富,跻身上流社会,目的就是赢回旧爱黛西。对盖茨比来说,初恋情人“黛西”就是他的美国梦。[7]他认为只要有了财富、地位、名望,黛西就会回到他的身边。他购买豪华别墅,举办奢侈的宴会,穿着进口的服装,驾驶高档的汽车,目的就是通过摆阔消费显示他的富有,建立名望,吸引黛西。结果却被黛西和她丈夫陷害致死。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人们对“美国梦”的追求已逐渐演变为对财富的追求,认为只要占有金钱就可以实现“美国梦”,但财富和名望并没有带给盖茨比爱情和幸福生活,反而让他成了“美国梦”的牺牲品,这无疑是对“美国梦”的莫大讽刺。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梦”在20世纪20年代的缩影,他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菲茨杰拉德用一种独特的文学视野和新颖的表现风格,把战后美国拜金潮流下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质揭批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根源,由此被称为继德莱赛之后又一个抨击腐蚀人们灵魂的“美国梦”的作家。[8] 巴比特的“美国梦”是对金钱和地位的不懈追逐。他总是陷于工业化社会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刘易斯在《巴比特》中以敏锐的眼光描述了巴比特渴望拥有一流的汽车和房子来显示优越社会地位的消费心理。在泽尼斯,汽车代表着社会等级。巴比特的家也是他奢侈生活的典型代表。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巴比特在繁花高地购买别墅,室内装置得十分优雅的目的是获取别人的尊重。此外,刘易斯通过巴比特对电子产品的追求彰显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对巴比特来说,这些装置是真理和美的象征,尽管他不了解它们的实际用途。受利益和财富的驱使,巴比特从不犹豫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竞争手段诸如贿赂、欺骗、威胁和共谋获得财富。他极力讨好比他社会地位高的人而贬低社会地位的人。由此可见,巴比特继承了“美国梦”的精神,即获取财富和赢得成功。巴比特在生活中不只有自信和乐观,当现实和理性发生矛盾时他也有苦恼,在外遇中寻求解脱,在好友身上寻找寄托,对政策表示不满,默许儿子的自由……总之,他也在夹缝中痛苦地生存。然而,巴比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还是金钱,他能出轨,暂时违背中产阶级道德规范,但行而不远,他自己就会回归。同行伙伴的压力让他感到恐慌。巴比特的表现是不敢多越雷池数步,行为上不过于放纵,在骨子里宣扬美国梦的成功精神,在演讲中他就鼓吹战斗精神,成功的决心。这是美国梦渗透于美国人心的最好注脚。正是这种矛盾行为,才让他成为虚伪、市侩的代名词。
四、结语
由嘉莉妹妹扭曲的美国梦、盖茨比和巴比特幻灭的美国梦可以看出,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对金钱的渴求和进入上层社会的追求使“美国梦”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当人们拥有了进入上层社会标志的金钱和权力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实现了梦想,却发现和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美国梦褪去了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外衣,失去了对人想象力的诱惑和吸引,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它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破碎的梦。
参考文献:
[1]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丽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143-148.
[2]谢元花.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2):69-72.
[3]杜菁琳.美国梦或是美国空想?[N].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8/content_2591866.htm,2005-02-18/2006-08-11.
[4]范先明.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美加文化差异比较[D].成都:四川大学,2005:32-43,76-573.
[5]宗蔚.从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演变历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06.
[6]邢艳.浅谈美国文学的美国梦[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2):50.
[7]陈梅,金月.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及人物象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104.
[8]赵宏伟.“美国梦”的幻灭及其语言学阐释——再论《了不起的盖茨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
关键词: 消费 美国梦 扭曲 破灭
一、美国梦的界定与演变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国文学中的常见主题。美国梦的说法最早见于美国作家詹姆斯·特拉斯罗·亚当斯在1931年写的一部历史著作《美国史诗》。他写道,美国梦就是“对这样一个国度的憧憬,在那里美国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充实,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的能力实现目标的机会”。简而言之,美国梦就是美国给所有有梦想的人提供机会,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功。
“‘美国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刻苦和聪明,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1]“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条件下(尤其在新大陆‘开拓’时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具有相当普遍吸引力的理想或追求”。[2]“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3]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人都有实现梦想和成功的可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有的人成功了,或成了成功的“开拓者”,或变成了“新人”;有的人没那么幸运,而沦为失败者。[4]
从北美第一个殖民地建立开始,美国文学至今只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它发展快,成就大,影响大,主体性强且流派风格多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文学基本上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美国梦”。殖民地时期,“美国梦”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清教思想的核心——建立伊甸园和山巅之国的理想中所蕴含的民主、自由和勤奋精神却是日后“美国梦”形成与兴盛的基础。[5]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由社会底层取得成功的经历激发了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富兰克林向世人传授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是穷人致富的品质,这些品质被看做是实现“美国梦”的主要途径。浪漫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人认为精神是万物之本,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鼓励发扬个性,开拓未来。他反复强调个人就是一切,一切规律都在人心里,所以人只要通过努力,发扬个性,便可自我完善。爱默生强调精神和个人自我完善的主张及对个人潜力的坚信为“美国梦”注入了极大的乐观主义因素,无疑是“美国梦”兴盛的标志。现实主义时期,以马克·吐温和德莱赛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认为“美国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成为一种欲望。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美国梦”失去了在拓荒时期所含有的那种勤劳和道德使人致富、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好理想,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和地位的不择手段。[6]现代主义时期,一战对美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产生极大的影响,人民对自由民主的信念开始动摇,普遍感到迷惘,甚至绝望。于是在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以正面表现美国梦幻灭为题材和主题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菲茨杰拉德等人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二、扭曲的美国梦——嘉莉妹妹
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优秀代表,也是“美国梦”被扭曲的证明。主人公嘉莉十八岁就满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毅然决然只身去芝加哥试一试自己的命运。然而,姐姐家拮据的生活和糊口的工作使她意识到生活的艰辛。她没钱买一件御寒的棉衣,风寒大病使她失去了工作。这时嘉莉妹妹的“美国梦”开始动摇,她决定放弃梦想回老家。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推销员杜洛埃。他请嘉莉到大饭店就餐,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去剧院。杜洛埃解决了嘉莉的生计问题,使嘉莉可以在芝加哥生存下去。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国梦”,嘉莉决定和杜洛埃同居。这是她为了取得成功而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嘉莉明白杜洛埃并不能使他过上体面的生活。她想出入马车,住进豪华别墅,并进入上流社会。赫斯特伍德一出现,嘉莉就立即对其产生了好感。吸引嘉莉的不仅仅是赫斯特伍德的外表和气质,还包括他的身份——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嘉莉清楚与杜洛埃相比,赫斯特伍德使她更容易接近成功,实现“美国梦”。所以,她抛弃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私奔到纽约,住进更加舒适的公寓里,做一个有钱的经理的全职太太。这是嘉莉妹妹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所做的第二次决定。在纽约,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太,她对上层社会安逸的生活的羡慕之心开始膨胀。她看到高档别墅,为自己的住所感到羞愧;她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及万斯太太,千方百计想买新衣。在秀莱饭店,她看到富人生活的奢华,也由衷羡慕万斯太太。赫斯特伍德工作一再受挫,使他们之前安逸的生活越来越困境。为生活所迫也为自己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嘉莉妹妹决定闯入演艺圈,最终一举成名,实现了“美国梦”。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经济上越来越有优势和主动权。表面上看,嘉莉妹妹通过努力,实现了“美国梦”。实际上,她感到很孤独。她明白美貌是唯一资本,在成功的道路上,她付出了爱情和青春。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和追求带来的是精神空虚,所以嘉莉的成功是虚无的,终日坐在摇椅里,惶惶不可终日。
三、破灭的美国梦——盖茨比、巴比特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堪称是“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盖茨比是“美国梦”的追随者,从小就崇拜富兰克林那样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典范。少年的盖茨比努力勤奋、积极向上,但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所追求的“美国梦”最终变质。盖茨比有两个梦想:发财梦和爱情梦。盖茨比通过一切手段积累财富,跻身上流社会,目的就是赢回旧爱黛西。对盖茨比来说,初恋情人“黛西”就是他的美国梦。[7]他认为只要有了财富、地位、名望,黛西就会回到他的身边。他购买豪华别墅,举办奢侈的宴会,穿着进口的服装,驾驶高档的汽车,目的就是通过摆阔消费显示他的富有,建立名望,吸引黛西。结果却被黛西和她丈夫陷害致死。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人们对“美国梦”的追求已逐渐演变为对财富的追求,认为只要占有金钱就可以实现“美国梦”,但财富和名望并没有带给盖茨比爱情和幸福生活,反而让他成了“美国梦”的牺牲品,这无疑是对“美国梦”的莫大讽刺。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梦”在20世纪20年代的缩影,他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菲茨杰拉德用一种独特的文学视野和新颖的表现风格,把战后美国拜金潮流下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质揭批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破灭的根源,由此被称为继德莱赛之后又一个抨击腐蚀人们灵魂的“美国梦”的作家。[8] 巴比特的“美国梦”是对金钱和地位的不懈追逐。他总是陷于工业化社会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刘易斯在《巴比特》中以敏锐的眼光描述了巴比特渴望拥有一流的汽车和房子来显示优越社会地位的消费心理。在泽尼斯,汽车代表着社会等级。巴比特的家也是他奢侈生活的典型代表。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巴比特在繁花高地购买别墅,室内装置得十分优雅的目的是获取别人的尊重。此外,刘易斯通过巴比特对电子产品的追求彰显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对巴比特来说,这些装置是真理和美的象征,尽管他不了解它们的实际用途。受利益和财富的驱使,巴比特从不犹豫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竞争手段诸如贿赂、欺骗、威胁和共谋获得财富。他极力讨好比他社会地位高的人而贬低社会地位的人。由此可见,巴比特继承了“美国梦”的精神,即获取财富和赢得成功。巴比特在生活中不只有自信和乐观,当现实和理性发生矛盾时他也有苦恼,在外遇中寻求解脱,在好友身上寻找寄托,对政策表示不满,默许儿子的自由……总之,他也在夹缝中痛苦地生存。然而,巴比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还是金钱,他能出轨,暂时违背中产阶级道德规范,但行而不远,他自己就会回归。同行伙伴的压力让他感到恐慌。巴比特的表现是不敢多越雷池数步,行为上不过于放纵,在骨子里宣扬美国梦的成功精神,在演讲中他就鼓吹战斗精神,成功的决心。这是美国梦渗透于美国人心的最好注脚。正是这种矛盾行为,才让他成为虚伪、市侩的代名词。
四、结语
由嘉莉妹妹扭曲的美国梦、盖茨比和巴比特幻灭的美国梦可以看出,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对金钱的渴求和进入上层社会的追求使“美国梦”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当人们拥有了进入上层社会标志的金钱和权力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实现了梦想,却发现和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美国梦褪去了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外衣,失去了对人想象力的诱惑和吸引,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它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破碎的梦。
参考文献:
[1]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丽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143-148.
[2]谢元花.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2):69-72.
[3]杜菁琳.美国梦或是美国空想?[N].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8/content_2591866.htm,2005-02-18/2006-08-11.
[4]范先明.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美加文化差异比较[D].成都:四川大学,2005:32-43,76-573.
[5]宗蔚.从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演变历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06.
[6]邢艳.浅谈美国文学的美国梦[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2):50.
[7]陈梅,金月.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及人物象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104.
[8]赵宏伟.“美国梦”的幻灭及其语言学阐释——再论《了不起的盖茨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