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引入属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好的形成情感层面上的激发,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标.但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虽然可以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很难实现知识的创新应用.对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整体水平,本文简要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希望可以借助本次研究为相关教育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其他文献
与《江西教育》相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迈出师范学校大门、初涉教坛的我似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教育教学天地里摇摇晃晃。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交响乐刚奏响序曲,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教育类报刊难得一见。一天,我在学校教导处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教育杂志,随手翻了翻,只记得从封面到封底都是黑白的。这就是《江西教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
目的 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 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
自从1953年在《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发表处女作以后,我便跟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54年春,我正式调入杂志社工作,开始了我与《江西教育》一生的情缘。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昌师范求学时,经常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成稿件,然后向报刊社投寄。17岁那年,我写的一篇小通讯《做斯大林的好学生》发表在《教育工作》1953年第3期上。当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处女
建立健全干部经常性谈话制度邱启明近几年来,我们湖北省云梦县委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了干部经常性谈话制度,即干部取得成绩受到奖励时
屈指算来,我与《江西教育》结缘已有3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教育》发表了一篇由我执笔、集体署名的有关学校电化教学的经验文章,这也是我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处女作。此后,我便对《江西教育》多了一份亲切感,30年来,她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火花,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设计,学校管理的方略,教研工作的策划,很多思路和方法都得益于阅读《江西教育》后的启发和感悟。  1990年,我调到
2004 年暑期,我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读博,受业师邹逸麟先生委托,参与浙江大学陈桥驿先生一个项目,去山东搜集运河相关资料,同时作为《彭城晚报》特约记者,在该
期刊
自从1989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实际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在《江西教育》发表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仅见证了我20多年来成长的足迹,更鼓励我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她不仅让我这个小学教师找到了自信,更让我在与编辑的交流中领略到江西教育杂志社每一位师者的风范。  今年,《江西教育》迎来了她的60华诞,在这喜庆的时刻,我想把自己22年从教生涯中最深的感受告诉大家,作为生日礼物献
身为江西人,多少有些不自信,这是我10多年前的心态。  那时的我在江西南部赣州中心城区的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年龄不到30岁,踌躇满志;那时的我们常常走出江西农业大省之门去大城市的学校参观考察,每每一对比觉得样样不如人,自尊心备受打击;那时,社会上对江西考生“高分低能”的抨击,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环境,作为在江西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我来说,总有一种不安、焦躁的情绪,有一种想飞而不能飞的无奈。  那天,一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教育工作的,那时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当时,课外读物甚少,初为人师的我正为缺乏学习资料发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上了《江西教育》。没想到,拿起杂志一读,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很适合我专业成长的刊物。  那时的农村学校生活很单调,我记得当时自己最盼望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希望邮递员每月能早一点把《江西教育》送来,以便让自己能一睹外面的教育世界,好让自己在知识的
2009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江西教育》重点作者会,有机会和神交已久的编辑老师及文友共叙情谊,把酒言欢。回想自己与《江西教育》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便有一种温暖充盈心间。《江西教育》对我而言,可谓亦师亦友亦家园。  说她是良师,是因为她的权威性、指导性,对我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长期在教育行政机关从事办公室工作,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就必须经常阅读一些权威教育期刊,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江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