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也深深 缘也深深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我与《江西教育》结缘已有3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教育》发表了一篇由我执笔、集体署名的有关学校电化教学的经验文章,这也是我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处女作。此后,我便对《江西教育》多了一份亲切感,30年来,她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火花,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设计,学校管理的方略,教研工作的策划,很多思路和方法都得益于阅读《江西教育》后的启发和感悟。
  1990年,我调到吉安市教研室工作,钻研业务的时间多了,视野更为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从1992年开始,我撰写的文章便在《江西教育》频频发表。1994年,我成了《江西教育》的重点作者,从那时开始,我在《江西教育》发表的文章愈来愈多,并有几篇文章先后获全国教育报刊2003~2005年度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江西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江西省教育宣传报刊类好新闻三等奖。我也从一名《江西教育》的忠实读者变成了一名忠实作者。连续多年,《江西教育》编辑部都邀请我参加全省重点作者会,每次会议,编辑部都会精心组织大家切磋写作技艺,共谋期刊发展大计,每次我都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江西教育期刊社为了培养作者倾注了不少心血,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作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刊物编辑、领导的帮助和扶持。编辑部收到我的来稿后,相关编辑都会通过电话或是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再修改、再指导,多次反复,几易其稿;有时是编辑亲自润色,点石成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总编和编辑们严谨办刊、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2007年,江西省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其中一个硬性条件是必须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过5篇以上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而我仅在《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教师博览》上,便发表了16篇之多,这成了我的一个亮点。我平时为自己挚爱的刊物投稿,只是有感而发,无意于功名利禄,但《江西教育》却在无形中为我当选特级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吉安市教研室主任。任职期间,因工作繁忙,六年来,我无暇为《江西教育》撰稿,觉得自己辜负了《江西教育》编辑部和江西教育期刊社领导的培养,为此,我深感内疚。2009年,我退居二线,退下来的第二个月,我便与《江西教育》编辑部的记者一起先后到吉安市的新干县、泰和县采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经验,并写成了《青铜闪闪耀橘乡》《于无声处听惊雷》两篇长篇教育通讯,分别在《江西教育》B版2010年第3期和第6期作为典型报道予以发表。这两篇通讯的发表,略微减轻了一点我对《江西教育》的内疚之感。
  卸下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的担子,我如释重负,因为从此以后我能够抽出更多时间,静下心来为曾经培养过我的《江西教育》写上几篇有些典型特色和对读者来说有点阅读价值的文章。尽管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甘苦,其间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犹如女人十月怀胎,临近分娩,虽腹中时而隐隐作痛,寝食难安,但内心却始终充满甜丝丝、喜滋滋的幸福。这种感觉,便是我对《江西教育》的情结!◆
  (作者系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现为吉安市教育局综合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1980年,《江西教育》复刊时,我有幸参与刊物的组建和编辑工作,一直干到1993年离休。由于负责编审《园丁赞》一类栏目,我编辑过成百上千篇记叙优秀教师事迹的稿件。教师们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  南昌二中英语教师、高三(四)班班主任虞华来,大学毕业后选中了教师这一职业。1982年4月,医生在他的病历上无情地做出了生殖细胞癌的诊断,并预言他只有三
我跟《江西教育》的联系已有25年了。我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大学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对世界现代史颇有兴趣,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还被《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优秀毕业论文发表,这更坚定了自己毕业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意愿。没想到,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了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当时,我多次找过领导,希望能进政教系教历史,但领导说不能改了。于是,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搞起教育来了。说实在的,开始很长一
对于红河哈尼族这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加工民族文化,包装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目的是挖掘哈尼文化中旅游元素构建独特旅游IP产品,运用全新的开发模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哈尼文化。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知名旅游IP案例的IP性质、用发展历程论证旅游IP形成路径的可行性;以及从IP的视角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借鉴其成
学位
佳事流芳千古,好书播惠九洲。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坚定的步伐,经历了灿烂的阳光,也经历了坎坷的风雨,《江西教育》走过了60个春秋,迎来了她创刊60周年纪念日。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捧读《江西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多年以来,《江西教育》与我一路相伴。  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我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1979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我
问世宣功六十年,  开明启智此期刊。  修文辑稿春秋事,  焕出辉煌教史篇。  《江西教育》是为江西教育的持续改革和永续发展创立的刊物,同时,也是为辛勤耕耘于赣鄱红色土地上的教育工作者开办的期刊。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悬风向标,便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义;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点亮心灯,更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务。60年风云变幻,但《江西教育》始终矢志不移、立行不废。这种涵养静气的修
数字媒体艺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数字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单一、只追求美感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寻求差异性,结合
与《江西教育》相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迈出师范学校大门、初涉教坛的我似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教育教学天地里摇摇晃晃。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交响乐刚奏响序曲,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教育类报刊难得一见。一天,我在学校教导处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教育杂志,随手翻了翻,只记得从封面到封底都是黑白的。这就是《江西教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
目的 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 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
自从1953年在《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发表处女作以后,我便跟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54年春,我正式调入杂志社工作,开始了我与《江西教育》一生的情缘。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昌师范求学时,经常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成稿件,然后向报刊社投寄。17岁那年,我写的一篇小通讯《做斯大林的好学生》发表在《教育工作》1953年第3期上。当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