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我与《江西教育》结缘已有3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教育》发表了一篇由我执笔、集体署名的有关学校电化教学的经验文章,这也是我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处女作。此后,我便对《江西教育》多了一份亲切感,30年来,她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火花,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设计,学校管理的方略,教研工作的策划,很多思路和方法都得益于阅读《江西教育》后的启发和感悟。
1990年,我调到吉安市教研室工作,钻研业务的时间多了,视野更为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从1992年开始,我撰写的文章便在《江西教育》频频发表。1994年,我成了《江西教育》的重点作者,从那时开始,我在《江西教育》发表的文章愈来愈多,并有几篇文章先后获全国教育报刊2003~2005年度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江西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江西省教育宣传报刊类好新闻三等奖。我也从一名《江西教育》的忠实读者变成了一名忠实作者。连续多年,《江西教育》编辑部都邀请我参加全省重点作者会,每次会议,编辑部都会精心组织大家切磋写作技艺,共谋期刊发展大计,每次我都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江西教育期刊社为了培养作者倾注了不少心血,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作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刊物编辑、领导的帮助和扶持。编辑部收到我的来稿后,相关编辑都会通过电话或是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再修改、再指导,多次反复,几易其稿;有时是编辑亲自润色,点石成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总编和编辑们严谨办刊、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2007年,江西省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其中一个硬性条件是必须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过5篇以上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而我仅在《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教师博览》上,便发表了16篇之多,这成了我的一个亮点。我平时为自己挚爱的刊物投稿,只是有感而发,无意于功名利禄,但《江西教育》却在无形中为我当选特级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吉安市教研室主任。任职期间,因工作繁忙,六年来,我无暇为《江西教育》撰稿,觉得自己辜负了《江西教育》编辑部和江西教育期刊社领导的培养,为此,我深感内疚。2009年,我退居二线,退下来的第二个月,我便与《江西教育》编辑部的记者一起先后到吉安市的新干县、泰和县采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经验,并写成了《青铜闪闪耀橘乡》《于无声处听惊雷》两篇长篇教育通讯,分别在《江西教育》B版2010年第3期和第6期作为典型报道予以发表。这两篇通讯的发表,略微减轻了一点我对《江西教育》的内疚之感。
卸下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的担子,我如释重负,因为从此以后我能够抽出更多时间,静下心来为曾经培养过我的《江西教育》写上几篇有些典型特色和对读者来说有点阅读价值的文章。尽管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甘苦,其间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犹如女人十月怀胎,临近分娩,虽腹中时而隐隐作痛,寝食难安,但内心却始终充满甜丝丝、喜滋滋的幸福。这种感觉,便是我对《江西教育》的情结!◆
(作者系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现为吉安市教育局综合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
1990年,我调到吉安市教研室工作,钻研业务的时间多了,视野更为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从1992年开始,我撰写的文章便在《江西教育》频频发表。1994年,我成了《江西教育》的重点作者,从那时开始,我在《江西教育》发表的文章愈来愈多,并有几篇文章先后获全国教育报刊2003~2005年度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江西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江西省教育宣传报刊类好新闻三等奖。我也从一名《江西教育》的忠实读者变成了一名忠实作者。连续多年,《江西教育》编辑部都邀请我参加全省重点作者会,每次会议,编辑部都会精心组织大家切磋写作技艺,共谋期刊发展大计,每次我都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江西教育期刊社为了培养作者倾注了不少心血,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作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刊物编辑、领导的帮助和扶持。编辑部收到我的来稿后,相关编辑都会通过电话或是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再修改、再指导,多次反复,几易其稿;有时是编辑亲自润色,点石成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总编和编辑们严谨办刊、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水平。
2007年,江西省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其中一个硬性条件是必须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过5篇以上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而我仅在《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教师博览》上,便发表了16篇之多,这成了我的一个亮点。我平时为自己挚爱的刊物投稿,只是有感而发,无意于功名利禄,但《江西教育》却在无形中为我当选特级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吉安市教研室主任。任职期间,因工作繁忙,六年来,我无暇为《江西教育》撰稿,觉得自己辜负了《江西教育》编辑部和江西教育期刊社领导的培养,为此,我深感内疚。2009年,我退居二线,退下来的第二个月,我便与《江西教育》编辑部的记者一起先后到吉安市的新干县、泰和县采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经验,并写成了《青铜闪闪耀橘乡》《于无声处听惊雷》两篇长篇教育通讯,分别在《江西教育》B版2010年第3期和第6期作为典型报道予以发表。这两篇通讯的发表,略微减轻了一点我对《江西教育》的内疚之感。
卸下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的担子,我如释重负,因为从此以后我能够抽出更多时间,静下心来为曾经培养过我的《江西教育》写上几篇有些典型特色和对读者来说有点阅读价值的文章。尽管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甘苦,其间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犹如女人十月怀胎,临近分娩,虽腹中时而隐隐作痛,寝食难安,但内心却始终充满甜丝丝、喜滋滋的幸福。这种感觉,便是我对《江西教育》的情结!◆
(作者系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现为吉安市教育局综合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