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能全面地欣赏庐山,就要站在他处“横看”“侧看”,这样才能辨别岭峰差异、高低不同。把数学绘本阅读看作游览庐山,我们也要跳出课堂看课堂,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一览教学的面貌。
因为儿童对绘本悦纳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因为老师高效的教学而产生,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他们是绘本国度里的“土著”,在没有他人干预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生出些自然的和非系统性的阅读体验。作为“移民”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为儿童的阅读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的分享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继而结出一个个灵动独特的创编之果。
一、绘本分享——开放儿童数学阅读的浪漫之花
一个人阅读一本绘本,是为了更多人对这本绘本的跟读;对一本绘本的集体精读,是为了不同个体对更多书籍的随性泛读。由“小读”到“大读”,是绘本阅读的价值追求。
1.儿童对数学绘本的讲述分享
“回到儿童,依靠儿童”,提倡讲台前教师让儿童多讲。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也就有着不同的阅读经验。当邀请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分享推介时,他们本身也就成了新的生成性学习资源。这些读图的天才们将自己的眼见、耳闻和心想,重新糅合起来,尽管朴素、稚嫩,但带着儿童自己喜欢的气息。一本本温暖而又生动的“活绘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儿童融入数学阅读的行列。
上表是一学期里我班孩子讲述绘本的目录。身处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儿童的阅读范围绝不仅仅是那“万卷书”。从绘本的外在形态看,包括印刷文本与电子文本,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单一文本和多元文本等。面对形态多式多样、内容日新月异的绘本世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能力和视界是多么的有限。让每一个儿童个性选择、随性阅读,当一个个狭小的私人视角汇聚一起后,那怎么会不出现一片广阔无垠的烂漫呢?
从数学认知的横向坐标看,作为一年级的儿童,已经涉猎到了图形规律、排列组合、统筹策略、数的计算、数学家的故事等,而这样的丰富多彩是之前教师主导绘本讲述所不能达到的宽度。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给他一个讲坛,他能描画出绘本世界的五彩斑斓。
2.儿童对数学绘本的传阅分享
分享不止于点对面的快乐对接,还包括在儿童群体中的兴奋弥散。以有趣好玩的绘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伙伴分享,它的心理契约是儿童彼此之间默认的、不成文的、价值认同的约定,也是儿童纯粹的、真正的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
传阅分享可以发生在以座位为中心的儿童群体中,同桌、四人小组,头并着头、肩并着肩,你看正面我看反面,你先浏览我后阅读,在同时与不同时中感受绘本阅读的快感。
传阅分享也可以发生在以共同兴趣为中心的儿童群体中。一本《乱七八糟魔女城》可以让编织着公主梦的女童们温情聚首,而《最棒的昆虫游行》却点醒了一群“动物小卫士”的自然梦。
传阅分享还可以发生在周际、月际的班级绘本漂流活动中。那些遍布褶皱和毛边的绘本往往是儿童传阅的抢手货,忽略数学绘本的文本深度,光凭有趣好玩自然就能让它们成为儿童们必读的经典。
儿童的教育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会有生长。营造自由平等、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让每一个儿童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绘本阅读的分享中来,敢说、敢问、敢想、敢画,从而营造出数学绘本阅读活动中自由奔放、自信阳光的伊甸园。
3.老师对绘本的补充分享
数学阅读作为教学当然不能全由着孩子自说自话,也需要老师的提携和指引。因为儿童个体的视角和阅历毕竟是稚嫩的,他们容易停驻于赏玩几本绘本,却不知阅读的世界中还有一大批与此相关的图书。出于表达和理解水平,他们的分享也只能是对绘本的简单复述,对于数学的关键知识点还不能娓娓道来,阅读依然少不了老师的补充和拓展。
在有关时间认识的绘本《我的一天》中,我就接着孩子的讲述后放大了“大个子”和“小个子”的运动轨迹:“两个人同时开始跑,小个子跑了一圈,大个子跑了多少?”“虽然两人跑的路程相差很多,但他们跑的时间却是一样的。”“大个子每次对准了下一个数字时,小个子也回到它的起点12,他们就这样心有灵犀地在钟面上运动着,就像月亮默契地配合着太阳。”有了这样细腻生动的补充,再加上对其他关于时间书籍的介绍,孩子的内心怎会不被挠得痒痒的呢?
当基于对儿童阅读讲述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老师恰当的介入和适时的补充促进了深层次阅读的发展,让阅读后的再阅读成为了儿童的自发阅读行为和良好阅读习惯。
二、绘本创编——结出儿童数学阅读的丰硕之果
儿童是生长的,阅读自然也应该是生长的。将绘本阅读放到40分钟的常态课中也好,放到午间10分钟的小课也罢,阅读的过程不止于时空限制的听和读,还包括对阅读的思考和运用。
1.口头创编——赋予阅读灵动的想象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联系”和“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协同儿童阅读结合起来,儿童建构学习的意义将会更高效、更有价值。
文本之中,跳动插编。数学绘本对故事的跨越呈现,给儿童留足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其中穿插出现的问题也为儿童创设了思维的契机。比如阅读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数数》,当页面推进到全身的数数方式时,吴同学若有所悟:我知道这里为什么画出全身了。因为原始人最先重视的是脸,所以一开始就用脸来数数,当脸不够用了,就用手指、手指节,再不够时就把全身都用上。我想等把全身都用完了还不够就只好找石头来帮忙了。张同学一语中的:因为不够数了,原始人就要想出新的数数方法。
文本之后,随性续编。儿童通过绘本的阅读既要学会阅读的思维,还要走向通过阅读学会思维。在阅读绘本《贪心的三角形》之后,课堂张开了自由想象的翅膀,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勾勒出三角形的几种幸福生活:①当形状转换官看到已经认错的三角形后,决定奖励它一瓶红药水,只要喝一口,它就可以变成任意的形状,这样它就会结交到更多的朋友。②变回原形的三角形后来还遇到了自己的远房亲戚——三棱柱和三棱锥,三角形一会儿躺在三棱柱上,一会儿趴在三棱锥上。他们一起在草地上做游戏,快乐极了。
2.绘画创作——留下生活抽象的映照
画画、涂鸦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生就是小画家。当儿童天天耳濡目染沉浸在绘本的画面后,他们内在的绘画需求也达到了膨胀的极致。
“墙壁上有要除掉的涂鸦画作,街道上有要除掉的小石子和台阶,这些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那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添加的东西啊!我们也离不开加法。”这是王同学在看过绘本《有想除掉的东西》后的自然感想。“我也可以把星期天一天里做过的好玩事情画下来,这样不也就有了‘我的一天’吗?”李同学的一席话立刻引来全班赞同的附议,收集大家的创作于是就有了我们班的绘本《我的一天》。
灵感来源于阅读,创作映照了生活。儿童自发地绘画创作正是归因于数学与自身生活的对接,这种在创作中获得知识价值的真切体验赐予了数学阅读健康生长的力量。我读故我思,我画故我在,儿童带着感觉和思考的创画,让稚嫩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得到了激发。
因为儿童对绘本悦纳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因为老师高效的教学而产生,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他们是绘本国度里的“土著”,在没有他人干预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生出些自然的和非系统性的阅读体验。作为“移民”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为儿童的阅读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的分享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继而结出一个个灵动独特的创编之果。
一、绘本分享——开放儿童数学阅读的浪漫之花
一个人阅读一本绘本,是为了更多人对这本绘本的跟读;对一本绘本的集体精读,是为了不同个体对更多书籍的随性泛读。由“小读”到“大读”,是绘本阅读的价值追求。
1.儿童对数学绘本的讲述分享
“回到儿童,依靠儿童”,提倡讲台前教师让儿童多讲。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也就有着不同的阅读经验。当邀请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分享推介时,他们本身也就成了新的生成性学习资源。这些读图的天才们将自己的眼见、耳闻和心想,重新糅合起来,尽管朴素、稚嫩,但带着儿童自己喜欢的气息。一本本温暖而又生动的“活绘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儿童融入数学阅读的行列。
上表是一学期里我班孩子讲述绘本的目录。身处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儿童的阅读范围绝不仅仅是那“万卷书”。从绘本的外在形态看,包括印刷文本与电子文本,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单一文本和多元文本等。面对形态多式多样、内容日新月异的绘本世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能力和视界是多么的有限。让每一个儿童个性选择、随性阅读,当一个个狭小的私人视角汇聚一起后,那怎么会不出现一片广阔无垠的烂漫呢?
从数学认知的横向坐标看,作为一年级的儿童,已经涉猎到了图形规律、排列组合、统筹策略、数的计算、数学家的故事等,而这样的丰富多彩是之前教师主导绘本讲述所不能达到的宽度。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给他一个讲坛,他能描画出绘本世界的五彩斑斓。
2.儿童对数学绘本的传阅分享
分享不止于点对面的快乐对接,还包括在儿童群体中的兴奋弥散。以有趣好玩的绘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伙伴分享,它的心理契约是儿童彼此之间默认的、不成文的、价值认同的约定,也是儿童纯粹的、真正的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
传阅分享可以发生在以座位为中心的儿童群体中,同桌、四人小组,头并着头、肩并着肩,你看正面我看反面,你先浏览我后阅读,在同时与不同时中感受绘本阅读的快感。
传阅分享也可以发生在以共同兴趣为中心的儿童群体中。一本《乱七八糟魔女城》可以让编织着公主梦的女童们温情聚首,而《最棒的昆虫游行》却点醒了一群“动物小卫士”的自然梦。
传阅分享还可以发生在周际、月际的班级绘本漂流活动中。那些遍布褶皱和毛边的绘本往往是儿童传阅的抢手货,忽略数学绘本的文本深度,光凭有趣好玩自然就能让它们成为儿童们必读的经典。
儿童的教育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会有生长。营造自由平等、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让每一个儿童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绘本阅读的分享中来,敢说、敢问、敢想、敢画,从而营造出数学绘本阅读活动中自由奔放、自信阳光的伊甸园。
3.老师对绘本的补充分享
数学阅读作为教学当然不能全由着孩子自说自话,也需要老师的提携和指引。因为儿童个体的视角和阅历毕竟是稚嫩的,他们容易停驻于赏玩几本绘本,却不知阅读的世界中还有一大批与此相关的图书。出于表达和理解水平,他们的分享也只能是对绘本的简单复述,对于数学的关键知识点还不能娓娓道来,阅读依然少不了老师的补充和拓展。
在有关时间认识的绘本《我的一天》中,我就接着孩子的讲述后放大了“大个子”和“小个子”的运动轨迹:“两个人同时开始跑,小个子跑了一圈,大个子跑了多少?”“虽然两人跑的路程相差很多,但他们跑的时间却是一样的。”“大个子每次对准了下一个数字时,小个子也回到它的起点12,他们就这样心有灵犀地在钟面上运动着,就像月亮默契地配合着太阳。”有了这样细腻生动的补充,再加上对其他关于时间书籍的介绍,孩子的内心怎会不被挠得痒痒的呢?
当基于对儿童阅读讲述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老师恰当的介入和适时的补充促进了深层次阅读的发展,让阅读后的再阅读成为了儿童的自发阅读行为和良好阅读习惯。
二、绘本创编——结出儿童数学阅读的丰硕之果
儿童是生长的,阅读自然也应该是生长的。将绘本阅读放到40分钟的常态课中也好,放到午间10分钟的小课也罢,阅读的过程不止于时空限制的听和读,还包括对阅读的思考和运用。
1.口头创编——赋予阅读灵动的想象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联系”和“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协同儿童阅读结合起来,儿童建构学习的意义将会更高效、更有价值。
文本之中,跳动插编。数学绘本对故事的跨越呈现,给儿童留足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其中穿插出现的问题也为儿童创设了思维的契机。比如阅读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数数》,当页面推进到全身的数数方式时,吴同学若有所悟:我知道这里为什么画出全身了。因为原始人最先重视的是脸,所以一开始就用脸来数数,当脸不够用了,就用手指、手指节,再不够时就把全身都用上。我想等把全身都用完了还不够就只好找石头来帮忙了。张同学一语中的:因为不够数了,原始人就要想出新的数数方法。
文本之后,随性续编。儿童通过绘本的阅读既要学会阅读的思维,还要走向通过阅读学会思维。在阅读绘本《贪心的三角形》之后,课堂张开了自由想象的翅膀,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勾勒出三角形的几种幸福生活:①当形状转换官看到已经认错的三角形后,决定奖励它一瓶红药水,只要喝一口,它就可以变成任意的形状,这样它就会结交到更多的朋友。②变回原形的三角形后来还遇到了自己的远房亲戚——三棱柱和三棱锥,三角形一会儿躺在三棱柱上,一会儿趴在三棱锥上。他们一起在草地上做游戏,快乐极了。
2.绘画创作——留下生活抽象的映照
画画、涂鸦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生就是小画家。当儿童天天耳濡目染沉浸在绘本的画面后,他们内在的绘画需求也达到了膨胀的极致。
“墙壁上有要除掉的涂鸦画作,街道上有要除掉的小石子和台阶,这些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那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添加的东西啊!我们也离不开加法。”这是王同学在看过绘本《有想除掉的东西》后的自然感想。“我也可以把星期天一天里做过的好玩事情画下来,这样不也就有了‘我的一天’吗?”李同学的一席话立刻引来全班赞同的附议,收集大家的创作于是就有了我们班的绘本《我的一天》。
灵感来源于阅读,创作映照了生活。儿童自发地绘画创作正是归因于数学与自身生活的对接,这种在创作中获得知识价值的真切体验赐予了数学阅读健康生长的力量。我读故我思,我画故我在,儿童带着感觉和思考的创画,让稚嫩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得到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