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要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注重课程综合化考核等原则,应认真做好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度表及课程考核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教学 整体设计
要使一门课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一般体现为《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却往往是紧紧围绕教科书来进行,主要是罗列教科书章节目录,严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环节。课程要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要运的项目、素材、方式、手段,课程考核的标准、方法及要求等,要么没有,要么不明确。这样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体现的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观念,其后果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分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那么高职课程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整体设计,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 一门课程究竟要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这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基本特征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职业领域,全程跟踪、考察其职业活动,真实、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论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职业活动的实地考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予以反馈。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技能及素质,因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培养来进行。知识目标要服从并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的传授、认知并最终形成相应的体系,应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予以实现。
高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技能和其他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是难以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因此高职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应是传授知识、力求将知识表达得最清楚,而应是卓有成效地组织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调动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职业能力训练。
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也可称为任务、课题,下同。)为驱动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而设计的、需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导游实务》课程的“静物解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报表制作”等等。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要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平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贯穿课程始终,并以此促使学生去做、去练,才能使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才能客观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
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所谓训练素材即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用的实例(案例、工件、习题、工具软件等等)。职业活动即指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如酒店服务岗位的前厅接待、计算机操作岗位的工具软件安装等等。职业能力训练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才会最主动地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
“教、学、做”一体化安排 这是突出职业能力中心、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所必需的。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应知和应会、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在一门课及该门课的每一堂课中紧密结合,在时间、场所或对象等方面不能分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应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的联结点便是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摒弃将一门课程人为地分割成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的传统做法,一定要突破不讲清讲透学生便做不了的惯性思维。
注重课程形成性考核 课程形成性考核,即除课程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之外,要重视过程性考核。课程的每一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都应是考核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学习态度、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也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行为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面。另外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行业、企业职业活动或考取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的情况,也应该视为能力证据,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总之,要让课程考核成为学习行为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的重要杠杆。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课程管理信息 如课程名称、代号、性质、时数、教学对象、基本教材、参考教材、辅导资料等等。这是学校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的需要。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
1、课程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能力指为胜任职业岗位资格而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素质。职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如前所述,职业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以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同时要切合课程性质、作用、学时和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要逐一编号列出,并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以便于检查与监控。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切忌含糊、笼统或不顾课程以及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拔高或扩张。
2、课程知识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是学生在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职业能力训练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支撑,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进行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用到的知识,便是“必需”的,否则便可不讲或少讲。知识目标也要逐一编号列出,同样要明确具体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
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应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或局限,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重组,形成相应的模块。整体上要涵盖课程目标。各模块既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安排顺序应遵循学生能力提高和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各模块学时分配要合理。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成绩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每门课程都应有一个覆盖课程总体目标、贯穿课程内容的综合训练项目和若干针对每一具体职业能力目标的子项目。训练项目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职业岗位,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为便于检验与监控,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步骤、方式、手段以及可展示的成果。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要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训练项目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设计主要的教学实例(案例、工件、习题、工具软件等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
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蓝图,也是评审教师课程和课堂教学情况的重要依据。进度表不能按教科书章节顺序编排,必须按教学模块的顺序和学生能力提高及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来编排。进度表应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一般应以两学时为一单元,每一单元都应明确其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可展示成果、上课周次时间等内容。应将上述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训练项目等设计内容全部体现在进度表中,并且相互衔接、吻合,不能有缺失遗漏或矛盾冲突。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案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必须认真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应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基本内容。应强化平时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主观表现的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应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或企业的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还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新颖性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发性。
《课程教学方案》编制 教师应在上述设计基础上编制《课程教学方案》,以其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表》。《课程教学方案》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度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师认为应列入的其他内容。
结构要完整、各环节要素应齐备。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教学 整体设计
要使一门课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一般体现为《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却往往是紧紧围绕教科书来进行,主要是罗列教科书章节目录,严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环节。课程要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要运的项目、素材、方式、手段,课程考核的标准、方法及要求等,要么没有,要么不明确。这样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体现的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观念,其后果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分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那么高职课程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整体设计,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 一门课程究竟要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相应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这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基本特征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职业领域,全程跟踪、考察其职业活动,真实、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论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职业活动的实地考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予以反馈。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技能及素质,因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培养来进行。知识目标要服从并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的传授、认知并最终形成相应的体系,应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予以实现。
高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技能和其他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是难以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因此高职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应是传授知识、力求将知识表达得最清楚,而应是卓有成效地组织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调动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职业能力训练。
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也可称为任务、课题,下同。)为驱动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而设计的、需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导游实务》课程的“静物解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报表制作”等等。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要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平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贯穿课程始终,并以此促使学生去做、去练,才能使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才能客观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
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所谓训练素材即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用的实例(案例、工件、习题、工具软件等等)。职业活动即指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如酒店服务岗位的前厅接待、计算机操作岗位的工具软件安装等等。职业能力训练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才会最主动地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
“教、学、做”一体化安排 这是突出职业能力中心、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所必需的。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应知和应会、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在一门课及该门课的每一堂课中紧密结合,在时间、场所或对象等方面不能分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应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的联结点便是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摒弃将一门课程人为地分割成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的传统做法,一定要突破不讲清讲透学生便做不了的惯性思维。
注重课程形成性考核 课程形成性考核,即除课程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之外,要重视过程性考核。课程的每一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都应是考核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学习态度、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也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是行为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面。另外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行业、企业职业活动或考取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的情况,也应该视为能力证据,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总之,要让课程考核成为学习行为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的重要杠杆。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课程管理信息 如课程名称、代号、性质、时数、教学对象、基本教材、参考教材、辅导资料等等。这是学校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的需要。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
1、课程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能力指为胜任职业岗位资格而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素质。职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如前所述,职业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以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同时要切合课程性质、作用、学时和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要逐一编号列出,并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以便于检查与监控。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切忌含糊、笼统或不顾课程以及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拔高或扩张。
2、课程知识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是学生在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职业能力训练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支撑,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进行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用到的知识,便是“必需”的,否则便可不讲或少讲。知识目标也要逐一编号列出,同样要明确具体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
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应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或局限,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重组,形成相应的模块。整体上要涵盖课程目标。各模块既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安排顺序应遵循学生能力提高和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各模块学时分配要合理。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成绩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每门课程都应有一个覆盖课程总体目标、贯穿课程内容的综合训练项目和若干针对每一具体职业能力目标的子项目。训练项目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职业岗位,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为便于检验与监控,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步骤、方式、手段以及可展示的成果。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要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训练项目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设计主要的教学实例(案例、工件、习题、工具软件等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
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蓝图,也是评审教师课程和课堂教学情况的重要依据。进度表不能按教科书章节顺序编排,必须按教学模块的顺序和学生能力提高及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来编排。进度表应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一般应以两学时为一单元,每一单元都应明确其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可展示成果、上课周次时间等内容。应将上述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训练项目等设计内容全部体现在进度表中,并且相互衔接、吻合,不能有缺失遗漏或矛盾冲突。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案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必须认真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应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基本内容。应强化平时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主观表现的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应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或企业的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还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新颖性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发性。
《课程教学方案》编制 教师应在上述设计基础上编制《课程教学方案》,以其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表》。《课程教学方案》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度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师认为应列入的其他内容。
结构要完整、各环节要素应齐备。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