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见过很多案例,或多或少地,竟被这种“沟通与关怀”的信念束缚得不能动弹。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事变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最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最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的众生相。
如果你要镜子明朗,就要仔细思量,努力创造一个家庭的新形象。
责任编辑/徐凡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事变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最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最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的众生相。
如果你要镜子明朗,就要仔细思量,努力创造一个家庭的新形象。
责任编辑/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