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发布和交流能力的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而,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上好信息课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做法,意想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立足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单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者等浅层意义上而言,而更应从给教师确立的课程、教材等的选择权限上,持“一家之言”的教学个性上来看。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改变过去把学生作为教师的对象化的客体存在而对待,更要从精神上给学生以解放。学生不是被动地、毫无选择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选择、自我生成的独立个体。学校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独立性,而不是坚守“师道尊严、唯师命从”的依附性。给教师以更大的教学自由,给学生以更大的自我选择权,允许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一切,去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生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自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的描述,动机有四大特征,即始动性、导向性、强度和维持性。在学习中体现在:动机可保持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提高自己的水平,克服学习的困难,并在竞争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动机可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精力的投入,从而保证其达到学习目标。且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目标,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期望产生认同,就会变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支配自己的学习以满足学习愿望的能力表现。在发展和训练学生的自主性时,教师的情感具有权威性。因为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感情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有利于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行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新课程改革下基于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挑战和考验,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比较难教的课程之一。由于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情况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太一样,分寸很难把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15分钟教师教学,剩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堂练习及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做点评。基础好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座位附近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通过这两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协调好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再者认真听课并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可以自学、自由发挥特长。同时加强纪律监管也是必须的。由于上课地点在机房,需要接触电脑及网络,这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控制不好,整节课就成了上网课,机房变成了网吧,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任务上也做了精心准备,对于爱上网不爱学习的同学以监督为主,同时向积极的方向引领,对于基础比较好,完成任务快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周围的同学,同时给予言语上的奖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将他们从上网的兴趣转到学习中去。
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以人为本,使用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立足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单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者等浅层意义上而言,而更应从给教师确立的课程、教材等的选择权限上,持“一家之言”的教学个性上来看。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改变过去把学生作为教师的对象化的客体存在而对待,更要从精神上给学生以解放。学生不是被动地、毫无选择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选择、自我生成的独立个体。学校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独立性,而不是坚守“师道尊严、唯师命从”的依附性。给教师以更大的教学自由,给学生以更大的自我选择权,允许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一切,去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生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自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的描述,动机有四大特征,即始动性、导向性、强度和维持性。在学习中体现在:动机可保持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提高自己的水平,克服学习的困难,并在竞争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动机可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精力的投入,从而保证其达到学习目标。且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目标,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期望产生认同,就会变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支配自己的学习以满足学习愿望的能力表现。在发展和训练学生的自主性时,教师的情感具有权威性。因为教师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感情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有利于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行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新课程改革下基于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挑战和考验,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比较难教的课程之一。由于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情况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太一样,分寸很难把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15分钟教师教学,剩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堂练习及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做点评。基础好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座位附近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通过这两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协调好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再者认真听课并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可以自学、自由发挥特长。同时加强纪律监管也是必须的。由于上课地点在机房,需要接触电脑及网络,这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控制不好,整节课就成了上网课,机房变成了网吧,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任务上也做了精心准备,对于爱上网不爱学习的同学以监督为主,同时向积极的方向引领,对于基础比较好,完成任务快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周围的同学,同时给予言语上的奖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将他们从上网的兴趣转到学习中去。
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以人为本,使用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