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正说明了传授自学方法的重要。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感知和理解数学教材及有关课外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教师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积极拓延,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发展历史和物理学家探索物理问题时的成功和失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素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而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教师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3.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教师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精心备课,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教师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教师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笔者希望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教师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积极拓延,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发展历史和物理学家探索物理问题时的成功和失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素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而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教师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3.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教师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精心备课,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教师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教师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笔者希望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