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与“创新”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语:
  推敲课童,替心教学,理解学生,与时俱进。
  
  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组织专题培训,着力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展示、成长的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研中我发现,对技能操作的教学,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演示一操作一总结”的教学方法;第二种是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操作—辅导—总结”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以教师演示为主的课堂忽视了“实践性”,后一种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后一种教学方法不容易把握,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第一种方法教学。比如:“课堂上提问声此起彼伏,老师在机房中穿行,疲于应付,下课时,往往很多学生还是什么都不会,反而对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更加恐惧,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时间一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所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到底应该如何体现?”这是很多年轻教师在技能操作课教学后十分困惑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实”与“创新”并举。
  在去年下半年举行的全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中,我特地设计了—个环节,就是由两位任课老师张青和柯楠对同一教学内容——《初识Flash动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两节研讨课。这节课安排为1节课,是学生学习Flash的第一课,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材要求的教学任务有三点:了解动画原理,简单认识Flash界面主要组成部分,制作—个简单的逐帧动画。
  听课前我给学员提出了—个要求:每节课下课后跟学生聊一聊这节课的感受,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及自己的看法以帖子形式发到培训论坛上,与其他老师共享体会。
  张青老师的课以教师演示为主。张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国内外精彩的动画短片,然后配以课件讲解说明动画的形成原理,接下来介绍了Flash界面主要组成和将要学习的几种动画形式,随后讲解演示Flash逐帧动画制作方法,最后由学生上机练习,制作自己的逐帧动画。整节课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课后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老师演示的动画是很好看,但那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事情,学会太难了。”“老师讲来讲去的,自己看得手痒痒的,但是刚练两下就下课了,找不到完整的感觉。”“动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习惯”……
  柯楠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整节课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验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动画原理——视觉暂留原理。45分钟的课堂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我以前以为做动画特复杂,听老师一讲原来并不难,我也能做。”“我理解了动画原理”。“我想要拍自己的动画片。”“柯楠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逐一讲解Flash界面各部分组成和功能,而’是删繁就简,将动画制作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整个课堂设计巧妙,不乏创新。”“柯老师把一节本应是理论课、演示课为主的课堂,以实践课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整节课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实践中很快地、真正地理解了动画原理。”
  从论坛中的帖子可以看出,所有听课老师都对柯楠老师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认为柯老师这节课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体现了“求实”与“创新”精神,具有代表意义。
  柯老师把制作Flash动画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初识Flash动画》一课就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会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
  课堂采用了很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动画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个开场动画没有选择教材上推荐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动画,而是选择了一个由班上学生制作的显得幼稚与简单但生动有夸张意义的小动画,其意图就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打破学生对制作动画的恐惧感,使学生感觉自己也应该能学会。动画结束后老师说“同学们,刚才看到了大家都熟悉的动画,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动’(解密动画形成过程)”。
  随后柯老师展开一封信,“听说大家要学习用Flash制作动画——就像拍电影一样,立刻有人毛遂自荐当演员,谁呢?原来,是一只美丽的小鸟,她的名字叫小美,看来,她想当动画明星了。”接着柯老师请开场动画制作者上台,协助演示教学:柯老师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三步操作过程:插入空白关键帧、导入图像至舞台、测试影片。台上同学在柯老师口述过程中制作小动画,一分钟后,小鸟展翅,Flash影片播放成功。随即趁热打铁,所有学生齐动手,分别在自己电脑上演练此过程。三分钟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动画的制作。
  紧跟着,柯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用直白话来描述操作,其实,应该用标准的名词术语,那么,刚才我们接触到了哪些Flash名词术语呢?”柯老师用课件演示Flash界面上家刚才用到的相关名词术语“时间轴、舞台、帧、空白关键帧、关键帧”。这个演示描述非常简单,用时很短,两分钟之后,学生练习就开始了,不过,依然是延续第一种做法,请另一名同学上台演示。
  柯老师把标准的名词术语融入操作描述中,这次的动画制作对象依然是那只叫小美的小鸟。除了使用名词术语描述操作外,和第一次的逐一导人图像的不同之外在于,第二次操作导入的是“图像序列”。柯老师并没有讲解什么是图像序列,依旧是用一分钟演示完成后,学生自己练习。等学生都完成后,柯老师让大家对比两种操作方式的异同,自己总结“图像序列”的含义。
  显然,在第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们还处在感觉神奇地状态下,提出相关名词术语,学生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反而容易记住。紧接着趁热打铁,在随后的操作中,直接使用这些名词术语,强化了记忆,也加强了学生们对操作的理解。第二个任务的提出,巧妙之处在于既融入了新的概念,又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对比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像导人的过程。
  接下来,是动画原理部分的教学。柯老师依然以小鸟小美为操作对象,只是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素材图片:鸟笼子。让学生自己把“鸟和笼子放到舞台上去”。这时的课堂热闹起来,每个同学都忙个不停,忙着把图像导入舞台,忙着播放观看效果。随后柯老师选择了几个同学的动画效果进行演示,分析对比由于舞台上图像位置不同产生的动画效果的异同,启发大家尝试使用把鸟和笼子放在舞台的同一位置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注意强调名词术语的使用,由于学以致用,学生们对这些名词术语也显得毫不陌生。
  看到学生都把鸟和笼子图片导入 到了舞台并且位置摆放合适,柯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导入的笼子和鸟明明是两张图像,可是播放时却感觉在一张图像上,好像把小鸟装到了笼子里一样呢?”接着,她打开另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动画文件,看起来和大家制作的笼中鸟动画一样,可是,播放后,同学们都叫了起来,“怎么回事,鸟出现一次,笼子出现一次?”原来,大家惊讶于“笼中鸟”现象消失了。
  对大家的疑问,柯老师演示了帧频的调整过程,说明了帧频的含义和其在时间轴上的显示意义。“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调整自己的文件帧频,感受频率的实际意义。这时,柯老师又及时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只有43秒钟的科学实验视频资料——视觉暂留现象原理。由于同学们都已经动手制作并播放了动画,并体会到了帧频调整的意义,此时要理解动画原理并不难。
  依然是完成任务,却又不尽相同。通过完成前两个操作任务,同学们都有了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可是,大家心里都会有疑问,那就是“动画原理是什么?”提出第三个任务的目的就是“答疑解惑”。不过依然是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老师设置“机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鼓励其展开想象和动手尝试,辅以讲解和视频演示。这样的方式,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很快地、真正地理解动画原理。
  接下来,柯老师又提供给同学们几组常见的动画明星的基本动作素材,学生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制作逐帧动画。此时的课堂,所有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作为操作对象,看着自己让一个个动画明星在自己的眼前“走路、跑步……”大家高兴极了,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顶点。
  这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动画原理的理解,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课堂至此,学生们依然保持着很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愿望,而且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有收获,非常难得。
  下课前三分钟,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顺利完成了小结评价,在热烈的气氛中本课结束,但大家还显得意犹未尽。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做到“求实”和“创新”,这是我和所有学员一起通过研讨课得到的共识,也是我们后来能够推出受到各方好评的系列精品课堂的主旨。
其他文献
大肠共有1.5米长    人的躯体下部叫腹部,腹部的中间是肚脐。肚脐周围的一大团都是小肠。小肠把所有食物当中的营养吸收后,剩下的废物在腹部右下方的位置(回盲部)排入大肠。  腹部右下方的这个位置,就是大肠的起始部,叫盲肠。顺着盲肠往上走的一段(就是腹部的右侧位置)叫做升结肠。  结肠的中间像横梁一样,横在肚子的中间,叫横结肠。横结肠的上面是肝脏和胃,横结肠到了脾脏处(就是腹部的左上角)拐弯往下走了
女人又踱到山坡上晒太阳了。她仰面朝天,微眯了双眼,让阳光流水般均匀地从身体上淌泻下来,在脚下汇成一湾清塘。她舒服地张开双臂,将内心芜杂的烦恼完全沉浸下来,打算美美地浣洗一遍“阳光澡”。  阳光正从头顶的方向漫漶而下,它在小溪中嬉游,在山坡上溜滑梯,在岩石上打坐,在树梢上歇脚,在草尖上打滚,在鸟儿的双翼上舞蹈,馋得女人心头痒痒的。阳光来得多么慷慨大方啊!它是世间万物的营养之源,既能咀嚼也可啜饮。女人
微课程教学法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笔者尝试用微课程教学法的“翻转”模式从事《江南春》教学,围绕三大模块,设计了《江南春》翻转教学的“三剑客”。  ● 问题引领,达成课前学习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认为:“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来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状况,在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技术”课程与计算思维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采用IPR-CDIO、案例教学法、“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模式,从而达成训练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实践表明,采取有效的计算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思维;IPR-CDIO;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A 论文编号
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观察和发现问题开始,针对问题给出猜想和假设,接下来是设计实验或者设置进一步观察的任务,借由实验和进一步的观察,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理论上的解释或者建立能反映事物变化的模型。为了验证理论或模型的可靠性,常需要对未知的现象进行预测,预测的成功则验证了理论或模型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笔者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的案例,用以展
一  高尔夫球对杆抱怨:  你那巴掌扇得太狠了  杆道:我不是想让你  飞得更远些嘛  二  蚂蚁吹嘘他爬过  一座雄伟的高山  大象冷笑道:那是我的脚趾头  三  弓对箭说:  只要能让你达到目标  我宁愿累弯了腰  四  竹成功的经验是:  虚心  苇失败的教训是:  心虚  五  虱子四处炫耀:  我今天行走了八十公里啊  骠悍的马证实了这件事:  是的,这小子藏在我身上  六  浮云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校本课程”这个外来语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怎样开发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教育热点。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才是学校、教师、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本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类《数学中的算法》校本课程的开发。  ●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广东省中山市一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归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尝试提供解决专业发展问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知识本身往往枯燥乏味。但它一旦被巧妙入联,便会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数学知识联   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应邀赴宴者达3000余人,其中有一老叟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   乾隆皇帝出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联说的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初中物理最大的特点是认知性,更多的情况是需要学生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的不同,为学生开展实验、获取信息、进行探索以及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下面,笔者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例呈现  ●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