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不断丰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下,教育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承受打击挫折、珍爱生命的教育,诚实、礼仪方面的教育,创新素质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等。现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点功能。
一、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三生教育”的功能
近年来,中小学生中校园暴力、自杀、自残 、轻生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无视生命的珍贵。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三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成为盲点,使得一些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
小学语文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重任,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提高认识生命意义的素质。语文所涉及的范围广,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极好教材。然而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如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若达不到这一点,一切教育都将失去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其中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传统美德教育课。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有关的传统美德方面的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特有一功能、也是小学语文义不容辞的使命。
三、作文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功能
第一,狭窄的命题范围限制了学生自主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当然,对于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说,写作就可以信手拈来;然而,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就难上加难了。可无论如何,作文总得写,唯一的办法就是无奈地假设,结果是出现了数十篇多人一面孔的类型化作文。说白了就是胡编乱造——作文中的谎言。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谎话、空话。”
第二,从“真、感、情”看,不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述例案中,没类似经历的学生,因为事不“真”,写出来的“感”只不过是无病呻吟,没有“感”,又从何而来的“情”呢?
第三,从德育方面看,不利于诚实思想的教育。说严重一点就是纵容学生说谎,没做过某件事硬要说自己做过,这种无中生有的做法,会使德育中的诚实教育适得其反。小学阶段的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去判断。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还给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天空,让作文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场所。尽可能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感受到写作文是一种倾诉,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字字含情、句句有感、篇篇具真。在有关的作文训练中,让诚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
四、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功能。但是,在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时,一些重要的方面往往被忽略。
第一,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许是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施教的过程中,按“标准模式”去判断学生的思维。例如,总结课文的中心,用“本文通过记叙(或描写)……表达(或赞美了)……”的模式去要求学生。试卷中按意思写词语的题:形容名声非常大。学生答成“举世闻名”被教师判错,因为答案上是“驰名中外”。这怎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奥妙、词汇的丰富呢?
第二,没有合理利用“空白点”发散想象思维,反对“异想天开”,求同不求异,禁锢创新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完《乌鸦和狐狸》以后,充分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点”,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受骗以后》为题,续编故事。这是很好的做法。大多数学生按常规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再受骗,狐狸以失败而告终”。极少数学生却有独到的见解,结果却是“乌鸦再一次受骗”,理由是因为狐狸天性狡猾。但在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扼杀无数孩子勃勃的生机与灵气,谈何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第三,质疑过少,人云亦云。自古以来,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很好的例证。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喜欢规规矩矩地按自己的设想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在学习有关写人的课文时,一般的做法都是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进行褒扬或贬斥,很少有教师容许学生去说正面人物的短处、反面人物的长处,形成了人云亦云的模式。人物的性格本来就有复杂的一面,难道只有好、坏之分?如此的语文教学,不但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对今后解读高层次的文学作品造成严重的思想束缚和危害。所以,我们的认识、观念亟待改变,把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诸多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更新观念,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优越性及特殊功能,方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三生教育”的功能
近年来,中小学生中校园暴力、自杀、自残 、轻生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无视生命的珍贵。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三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成为盲点,使得一些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
小学语文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重任,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提高认识生命意义的素质。语文所涉及的范围广,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极好教材。然而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如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若达不到这一点,一切教育都将失去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其中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传统美德教育课。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有关的传统美德方面的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特有一功能、也是小学语文义不容辞的使命。
三、作文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功能
第一,狭窄的命题范围限制了学生自主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当然,对于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说,写作就可以信手拈来;然而,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就难上加难了。可无论如何,作文总得写,唯一的办法就是无奈地假设,结果是出现了数十篇多人一面孔的类型化作文。说白了就是胡编乱造——作文中的谎言。有悖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谎话、空话。”
第二,从“真、感、情”看,不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述例案中,没类似经历的学生,因为事不“真”,写出来的“感”只不过是无病呻吟,没有“感”,又从何而来的“情”呢?
第三,从德育方面看,不利于诚实思想的教育。说严重一点就是纵容学生说谎,没做过某件事硬要说自己做过,这种无中生有的做法,会使德育中的诚实教育适得其反。小学阶段的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去判断。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还给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天空,让作文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场所。尽可能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感受到写作文是一种倾诉,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字字含情、句句有感、篇篇具真。在有关的作文训练中,让诚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
四、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功能。但是,在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时,一些重要的方面往往被忽略。
第一,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许是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施教的过程中,按“标准模式”去判断学生的思维。例如,总结课文的中心,用“本文通过记叙(或描写)……表达(或赞美了)……”的模式去要求学生。试卷中按意思写词语的题:形容名声非常大。学生答成“举世闻名”被教师判错,因为答案上是“驰名中外”。这怎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奥妙、词汇的丰富呢?
第二,没有合理利用“空白点”发散想象思维,反对“异想天开”,求同不求异,禁锢创新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完《乌鸦和狐狸》以后,充分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点”,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受骗以后》为题,续编故事。这是很好的做法。大多数学生按常规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再受骗,狐狸以失败而告终”。极少数学生却有独到的见解,结果却是“乌鸦再一次受骗”,理由是因为狐狸天性狡猾。但在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扼杀无数孩子勃勃的生机与灵气,谈何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第三,质疑过少,人云亦云。自古以来,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很好的例证。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喜欢规规矩矩地按自己的设想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在学习有关写人的课文时,一般的做法都是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进行褒扬或贬斥,很少有教师容许学生去说正面人物的短处、反面人物的长处,形成了人云亦云的模式。人物的性格本来就有复杂的一面,难道只有好、坏之分?如此的语文教学,不但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对今后解读高层次的文学作品造成严重的思想束缚和危害。所以,我们的认识、观念亟待改变,把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诸多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更新观念,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优越性及特殊功能,方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