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蔟,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开展数学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 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1.2 实践活动应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 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实践中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 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中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2.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时候,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三角形模板的位置的变化,教学“三视图”之后,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識。
2.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中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概率”之后,让学生做掷骰子游戏,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3观察、调查实践活动;测量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河面上两点距离等。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2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發、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3.3做好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筱伟主编:《中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关键词: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 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1.2 实践活动应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 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实践中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 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中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2.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时候,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三角形模板的位置的变化,教学“三视图”之后,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識。
2.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中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概率”之后,让学生做掷骰子游戏,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3观察、调查实践活动;测量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河面上两点距离等。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2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發、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3.3做好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筱伟主编:《中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