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多方面的素质修养。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加强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达到心灵美的境界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新的形势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提倡美育,让中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生活的精彩。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情感 中学美术
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开展美育?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通过合情合理的疏导,让学生的人格素质中既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富有新时代应具备的品格。中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感情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用审美的规律感受和欣赏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他们为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借助美育的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情意性的增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情意性的增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主张学生个人情感的发挥,主动阐述对美术的评论,结合现代生活,达到思想和创作理解的平衡。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既然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面对美术教育这种情意性动势,美术课程的构建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著名的课程论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即首先确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其次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经验,再次考虑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课程的整个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实际上,努力追求美术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任何课程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条件,设计再严密再完整的课程,如果在分散的环境中实施,其严密性和完整性也将不复存在。美术课程所面对的正是这么一种分散的环境。美术课在中学为每周一节,美术课之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这个周期要进行众多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和家庭的各种活动,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并没有独赐给美术。度过这一周期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美术的时候,我们煞费苦心所设计的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还会存在多少呢?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每个学生都会像专业人士一样成天思考的都是美术问题。既然再严密再完整的美术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都将变得松散,那么我们苦苦地对之加以追求又有多少意义呢?与其如此,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学生在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均有所获。贯穿整个美术课程教育的是美育的加强,这一观点正是学校和社会所关注的。
二、从素质教育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是薄弱的。我认为,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因而,素质教育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的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学生年龄特征,还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必须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有机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这有利于课程的有序进行。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优化学习生活,培养正确的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少批评,多鼓励,都可以有效促进美术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尝试走进美术,在情景中学习美术。教师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应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作用。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创造美好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情感 中学美术
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开展美育?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通过合情合理的疏导,让学生的人格素质中既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富有新时代应具备的品格。中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感情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用审美的规律感受和欣赏前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他们为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借助美育的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情意性的增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情意性的增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主张学生个人情感的发挥,主动阐述对美术的评论,结合现代生活,达到思想和创作理解的平衡。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既然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面对美术教育这种情意性动势,美术课程的构建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著名的课程论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即首先确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其次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经验,再次考虑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课程的整个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实际上,努力追求美术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任何课程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条件,设计再严密再完整的课程,如果在分散的环境中实施,其严密性和完整性也将不复存在。美术课程所面对的正是这么一种分散的环境。美术课在中学为每周一节,美术课之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这个周期要进行众多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和家庭的各种活动,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并没有独赐给美术。度过这一周期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美术的时候,我们煞费苦心所设计的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还会存在多少呢?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每个学生都会像专业人士一样成天思考的都是美术问题。既然再严密再完整的美术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都将变得松散,那么我们苦苦地对之加以追求又有多少意义呢?与其如此,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学生在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均有所获。贯穿整个美术课程教育的是美育的加强,这一观点正是学校和社会所关注的。
二、从素质教育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是薄弱的。我认为,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因而,素质教育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的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学生年龄特征,还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必须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有机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这有利于课程的有序进行。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优化学习生活,培养正确的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少批评,多鼓励,都可以有效促进美术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尝试走进美术,在情景中学习美术。教师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应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作用。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创造美好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