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教师如何指引学生既学到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重视技法又不拘泥于技法,画出大地众生相呢?用一种悟道的心态对美术教学中一个未竟的使命——“教会用心”进行文思脉络和学术上的梳理,即用心去看、用心去想、用心去悟、用心去画四个层面试论,同时,是自身反观教学、反悟客观世界的一种心态的内省。
关键词: 心 看 想 悟 爱
对新课标的详熟是每个美术教师的必备素养,从“造型·表现”开始,到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给予教学、自身素养和美学世界观的指导。关于绘画能力,关于美术作品的风格,关于审美,关于美术与哲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我们都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可是很少有教师思考关于美术的权利——“美术”是自己的事。“有美无术”或“有术无美”的问题并存于当今美术教育的泥泞中。最好的状态是眼睛看到之后,手能给出的结果是什么?眼睛看到超写实的精微,手就编织出惊讶人心的真实;眼睛看到印象的流光溢彩,手就抒写出动人心智的空灵;眼睛看到当今山寨艺术的怪诞,手就涂抹出夺人眼球的唏嘘。可是孩子的“术”远远跟不上“美”,为何艺术家会虔诚地向孩子学习呢?因为童眸率真,不安排。
境由心造,人在童稚时期,虽然未能了解构成这个世界的理性知识,却能观大地众生相,把现实所见和各种想象,包括怪诞的想法组合在一起,突破绘画程式的限制,以朴素、拙厚、真实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有自然悟道的可贵。美术教职者应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这种可贵,既能将美术专业知识明确传授给学生,又能超越既定的程式,扩大教学视野,集古今美育观念之大成,还能化为已之血肉,独立不倚。文中见解如有舛误,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鼠目寸光,对话自我——用心去看
据说鼠辈的目光是近了一点儿,远不及人类的高瞻远瞩,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老鼠在与人类的利益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它们长期处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境遇,但从未默认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尴尬。仔细分析其中的道理,这些过街的家伙从没有把那些喊打的人们放在眼中,它们似乎看透了那些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深明其中的事理:看在眼中并不重要,吃到嘴里的才是真正重要的。由此说来,鼠辈的目光虽“短”却不“浅”,老鼠靠感觉把握空间、控制局面,虽然眼见未必是实,但耳听、爪摸、鼻嗅则不虚,人类除了借助先进器械之外,就只能依赖阴谋诡计。如此看来,鼠辈用心,人辈用眼。正是由于鼠目寸光,才使得它们从不完全地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眼睛,而用整个身心感受它们所面临的种种事物和问题,这就涉及自我认识的问题: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那么如何很好地面对别人呢?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心灵发问,你的心灵通过对你行为的指引给予你所期望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万物有仙灵,人类需要高尚的灵魂,也需要向世间万物学习的谦卑心,向一只老鼠学习,学习它们尊重自我心理需求,正确地“看”世界。美术教师如果能将这种“看”运用到美术教学与美学本体的对待上,也许就能激发孩子们心中的电光火石。
二、天真无邪,开心就好——用心去想
时代新语境提问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出了些问题:只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别人,却从来不告诫我们如何对待自己。艺术教育反复强调个性,却把那么多艺术丰碑:古代的、近代的、巡回画派的、印象画派的,一座座、一排排地放在孩子们面前,其实我们都明白他们是那么高大、那么难以超越,面对自然、面对世界,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时光寻找莫奈的草垛、列维坦的村庄、希施金的森林……寻找那些从不属于我们的世界,而遗忘了属于我们的真正的世界:我的草垛、我的村庄,我们的森林在哪儿呢?孩子的天真世界更是遗忘在哪了?
“美”,天真无邪则无敌。
孩子的画面之所以动人,甚至耐人寻味,是因为孩子为了表达而画画,思绪、遐想、情愫、知道的和乱猜的、喜欢的、恐惧的、逃避的、向往的全都从精神世界流畅地倾泻而出,画完之后给大人过目一下,再迫不及待地叽叽喳喳地阐释一下,期待或者根本不在乎大人的评价,就开开心心地跑去玩了,似乎根本不记得刚刚自己画过画,满不满意就是大人的事情了。
既然开心,又有什么可不满意的呢?没有人会对画中一个“真实”的苹果热情而忽视生活中真正的苹果,谁都明白自己不是为了看一个苹果,而是搜集艺术家传达的个性与思想的信息,希望在画中看到一个“非真实”、“不正常”的苹果——一个因为画家思想改变而改变的苹果,借由它的改变,公众知晓了画家改变这个苹果的初衷和目的,并以此为鉴解释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失误矛盾变化关系。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方式不但不会阻碍艺术家与公众的交流,反而会增进沟通。事实证明,越是独具特色和视角的艺术作品越能激发多数人的兴趣,评价和参与。那么,不开心则已,开心就要让自己、社会都得满意。坚持自己的想法,越是自己的,就越是公众的。
三、无能为力,放大格局——用心去悟
美,是一份态度与能力的整合体,没有大气的美学态度和人生态度,能力就显得无能为力。美术教学一直致力于缩短那些自认为“与艺术无缘”的人与艺术间的鸿沟。美术关乎与其他艺术、与品格、与哲学的共通,培养学生的艺术生命大格局,用不拘一格的心,画别具一格的画。
1.艺术共通,感悟绘画中的旋律。
几千年来,绘画和音乐有着各自的领域却又相互渗化,在审美上称为“统觉”。19世纪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德拉克洛瓦用笔奔放流畅,充满着激情与想象,与钢琴诗人肖邦音乐中那自由的节奏、灵活多彩的装饰音有着不谋而合的艺术感染力。有趣的是,同为浪漫主义风格的德拉克洛瓦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笔触流转奔腾的《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与飘逸着变幻多样音符的《波兰军队圆舞曲》同样能量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弦,浓烈雄壮地将我们带往深思的境界。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许多视觉印象就像多种旋律意识:十里连绵地虞山,曲折通幽的小径,朦胧间隔的窗门,都能以长短、方圆、聚散、轻重、曲直、大小、宽窄、快慢、疏密的节奏反映在画面中,无一不是教学的好的实体。 2.明心见性,触及画面下的品格。
作品作为画家思想心性的外延,透露出画家的文化品格。品格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感染同化出的稳定性与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丹纳曾说:“影响艺术发展的三个因素是种族、地域和时代。”[1]艺术家作为个体的人,有血有肉,物质属性相同,但精神属性各异,文化品格各异,于是作品的风度各异,艺术家与作品之间逻辑关系、修为的体现方式更是各异。临摹《睡莲》的人无数,那些炫目光色里的河面、浓荫背景下的花叶、朦胧蓝雾中的花影和藏在每朵睡莲之下看似随意,实则精雕细琢的唯美的线条都如此空灵迷人,似乎能品读出莫奈那清香圣洁的灵魂。研究《星空》的人也无数,粗犷的线条笔触罗布于整个画面,黄色和白色勾勒旋转群星,暗色排列地面,深蓝色点染四周,强化出一个火焰般瑰丽却神秘的、苍凉的、冷冷的夜空。蒙克《呐喊》的笔触形态与《星空》相似,我们所感受到的却是画家试图宣泄却理性克制的心性。
江南烟雨里的江南古城虞山,灵秀葱茏,育有“虞山画派”、两代帝师翁同龢等千古俊才,可见这座古城骨子里的巍然气度。我就在这烟雨虞山之下,带着孩子们感怀她一草一木一落花的情致,把吴文化映射进作品中,画他们所想,画出江南烟雨,很美。
3.无量自在,表达绘画外的意味。
任何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味。艺术与历史、与政治、与哲学从来休戚与共,每个画画人内省的事物不同,作品的价值、意味就不同。禅者面对万籁俱寂的虚空,思索着何为人生真义;画家用笔墨来禅道,禅即是画,禅家称之为“自性”,画家称之为“意味”,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境界会给人冲突与焦灼,从孩子开始,保留他们用心感悟的能力,那是一种哲学的存在,一种身与心、里与外、物与我的祥和[2]。这并非要他们像个小修道者,而是引领他们思考,思考生命,思考哲学,思考无形,思考有形,最后融入他们血液,成为心性中的浩然魅力,将内心的感怀反射到自己的画面中,心性纯净,方能画的笃定安心。
四、画你所爱,爱才存在——用心去爱
在本学期的素描教学中,我让学生选一幅自己最不满意的画剪开,重新粘贴,一块也不能少。在近乎一学期的课程中,有磨人耐心的静物和人像写实课,也有轻松的创意素描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几乎都将写实课的作品撕得粉碎。后来,我在与他们的交谈和那张重新构成的、破碎美的、秩序感的画面中明白了这些行为的原因——创新。因为那些是他们用心思考过后去画的,而撕掉那张是我要求他们画的。
许多人没有发现自己在绘画中找到了最爱,这是一种绘画之前与之后无中生有的快乐,一种绘画过程中情感释放的快乐,是作品完成后那种残余情愫不可再生的快乐。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动,是由于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语言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触动了我们内心的真诚,让我们回想和反思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看到和发现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
绘画的表现语言不止一项,如需学生更好地精钻学术,精专科目,则需研磨本学科的各项语言,通明此项艺术的历史,海纳其他艺术的共通共融,审时度势,并能弃鄙留益的将撷取的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学术观点,眼高手高地将创作与研究同步,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校外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与教学之外很多很深很久远的研究课题的试论。
参考文献:
[1][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张洁.当代油画.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2014.
关键词: 心 看 想 悟 爱
对新课标的详熟是每个美术教师的必备素养,从“造型·表现”开始,到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给予教学、自身素养和美学世界观的指导。关于绘画能力,关于美术作品的风格,关于审美,关于美术与哲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我们都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可是很少有教师思考关于美术的权利——“美术”是自己的事。“有美无术”或“有术无美”的问题并存于当今美术教育的泥泞中。最好的状态是眼睛看到之后,手能给出的结果是什么?眼睛看到超写实的精微,手就编织出惊讶人心的真实;眼睛看到印象的流光溢彩,手就抒写出动人心智的空灵;眼睛看到当今山寨艺术的怪诞,手就涂抹出夺人眼球的唏嘘。可是孩子的“术”远远跟不上“美”,为何艺术家会虔诚地向孩子学习呢?因为童眸率真,不安排。
境由心造,人在童稚时期,虽然未能了解构成这个世界的理性知识,却能观大地众生相,把现实所见和各种想象,包括怪诞的想法组合在一起,突破绘画程式的限制,以朴素、拙厚、真实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有自然悟道的可贵。美术教职者应深深明白孩子们的这种可贵,既能将美术专业知识明确传授给学生,又能超越既定的程式,扩大教学视野,集古今美育观念之大成,还能化为已之血肉,独立不倚。文中见解如有舛误,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鼠目寸光,对话自我——用心去看
据说鼠辈的目光是近了一点儿,远不及人类的高瞻远瞩,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老鼠在与人类的利益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它们长期处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境遇,但从未默认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尴尬。仔细分析其中的道理,这些过街的家伙从没有把那些喊打的人们放在眼中,它们似乎看透了那些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深明其中的事理:看在眼中并不重要,吃到嘴里的才是真正重要的。由此说来,鼠辈的目光虽“短”却不“浅”,老鼠靠感觉把握空间、控制局面,虽然眼见未必是实,但耳听、爪摸、鼻嗅则不虚,人类除了借助先进器械之外,就只能依赖阴谋诡计。如此看来,鼠辈用心,人辈用眼。正是由于鼠目寸光,才使得它们从不完全地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眼睛,而用整个身心感受它们所面临的种种事物和问题,这就涉及自我认识的问题: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那么如何很好地面对别人呢?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心灵发问,你的心灵通过对你行为的指引给予你所期望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万物有仙灵,人类需要高尚的灵魂,也需要向世间万物学习的谦卑心,向一只老鼠学习,学习它们尊重自我心理需求,正确地“看”世界。美术教师如果能将这种“看”运用到美术教学与美学本体的对待上,也许就能激发孩子们心中的电光火石。
二、天真无邪,开心就好——用心去想
时代新语境提问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出了些问题:只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别人,却从来不告诫我们如何对待自己。艺术教育反复强调个性,却把那么多艺术丰碑:古代的、近代的、巡回画派的、印象画派的,一座座、一排排地放在孩子们面前,其实我们都明白他们是那么高大、那么难以超越,面对自然、面对世界,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时光寻找莫奈的草垛、列维坦的村庄、希施金的森林……寻找那些从不属于我们的世界,而遗忘了属于我们的真正的世界:我的草垛、我的村庄,我们的森林在哪儿呢?孩子的天真世界更是遗忘在哪了?
“美”,天真无邪则无敌。
孩子的画面之所以动人,甚至耐人寻味,是因为孩子为了表达而画画,思绪、遐想、情愫、知道的和乱猜的、喜欢的、恐惧的、逃避的、向往的全都从精神世界流畅地倾泻而出,画完之后给大人过目一下,再迫不及待地叽叽喳喳地阐释一下,期待或者根本不在乎大人的评价,就开开心心地跑去玩了,似乎根本不记得刚刚自己画过画,满不满意就是大人的事情了。
既然开心,又有什么可不满意的呢?没有人会对画中一个“真实”的苹果热情而忽视生活中真正的苹果,谁都明白自己不是为了看一个苹果,而是搜集艺术家传达的个性与思想的信息,希望在画中看到一个“非真实”、“不正常”的苹果——一个因为画家思想改变而改变的苹果,借由它的改变,公众知晓了画家改变这个苹果的初衷和目的,并以此为鉴解释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失误矛盾变化关系。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方式不但不会阻碍艺术家与公众的交流,反而会增进沟通。事实证明,越是独具特色和视角的艺术作品越能激发多数人的兴趣,评价和参与。那么,不开心则已,开心就要让自己、社会都得满意。坚持自己的想法,越是自己的,就越是公众的。
三、无能为力,放大格局——用心去悟
美,是一份态度与能力的整合体,没有大气的美学态度和人生态度,能力就显得无能为力。美术教学一直致力于缩短那些自认为“与艺术无缘”的人与艺术间的鸿沟。美术关乎与其他艺术、与品格、与哲学的共通,培养学生的艺术生命大格局,用不拘一格的心,画别具一格的画。
1.艺术共通,感悟绘画中的旋律。
几千年来,绘画和音乐有着各自的领域却又相互渗化,在审美上称为“统觉”。19世纪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德拉克洛瓦用笔奔放流畅,充满着激情与想象,与钢琴诗人肖邦音乐中那自由的节奏、灵活多彩的装饰音有着不谋而合的艺术感染力。有趣的是,同为浪漫主义风格的德拉克洛瓦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笔触流转奔腾的《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与飘逸着变幻多样音符的《波兰军队圆舞曲》同样能量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弦,浓烈雄壮地将我们带往深思的境界。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许多视觉印象就像多种旋律意识:十里连绵地虞山,曲折通幽的小径,朦胧间隔的窗门,都能以长短、方圆、聚散、轻重、曲直、大小、宽窄、快慢、疏密的节奏反映在画面中,无一不是教学的好的实体。 2.明心见性,触及画面下的品格。
作品作为画家思想心性的外延,透露出画家的文化品格。品格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感染同化出的稳定性与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丹纳曾说:“影响艺术发展的三个因素是种族、地域和时代。”[1]艺术家作为个体的人,有血有肉,物质属性相同,但精神属性各异,文化品格各异,于是作品的风度各异,艺术家与作品之间逻辑关系、修为的体现方式更是各异。临摹《睡莲》的人无数,那些炫目光色里的河面、浓荫背景下的花叶、朦胧蓝雾中的花影和藏在每朵睡莲之下看似随意,实则精雕细琢的唯美的线条都如此空灵迷人,似乎能品读出莫奈那清香圣洁的灵魂。研究《星空》的人也无数,粗犷的线条笔触罗布于整个画面,黄色和白色勾勒旋转群星,暗色排列地面,深蓝色点染四周,强化出一个火焰般瑰丽却神秘的、苍凉的、冷冷的夜空。蒙克《呐喊》的笔触形态与《星空》相似,我们所感受到的却是画家试图宣泄却理性克制的心性。
江南烟雨里的江南古城虞山,灵秀葱茏,育有“虞山画派”、两代帝师翁同龢等千古俊才,可见这座古城骨子里的巍然气度。我就在这烟雨虞山之下,带着孩子们感怀她一草一木一落花的情致,把吴文化映射进作品中,画他们所想,画出江南烟雨,很美。
3.无量自在,表达绘画外的意味。
任何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味。艺术与历史、与政治、与哲学从来休戚与共,每个画画人内省的事物不同,作品的价值、意味就不同。禅者面对万籁俱寂的虚空,思索着何为人生真义;画家用笔墨来禅道,禅即是画,禅家称之为“自性”,画家称之为“意味”,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境界会给人冲突与焦灼,从孩子开始,保留他们用心感悟的能力,那是一种哲学的存在,一种身与心、里与外、物与我的祥和[2]。这并非要他们像个小修道者,而是引领他们思考,思考生命,思考哲学,思考无形,思考有形,最后融入他们血液,成为心性中的浩然魅力,将内心的感怀反射到自己的画面中,心性纯净,方能画的笃定安心。
四、画你所爱,爱才存在——用心去爱
在本学期的素描教学中,我让学生选一幅自己最不满意的画剪开,重新粘贴,一块也不能少。在近乎一学期的课程中,有磨人耐心的静物和人像写实课,也有轻松的创意素描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几乎都将写实课的作品撕得粉碎。后来,我在与他们的交谈和那张重新构成的、破碎美的、秩序感的画面中明白了这些行为的原因——创新。因为那些是他们用心思考过后去画的,而撕掉那张是我要求他们画的。
许多人没有发现自己在绘画中找到了最爱,这是一种绘画之前与之后无中生有的快乐,一种绘画过程中情感释放的快乐,是作品完成后那种残余情愫不可再生的快乐。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动,是由于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语言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触动了我们内心的真诚,让我们回想和反思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看到和发现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
绘画的表现语言不止一项,如需学生更好地精钻学术,精专科目,则需研磨本学科的各项语言,通明此项艺术的历史,海纳其他艺术的共通共融,审时度势,并能弃鄙留益的将撷取的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学术观点,眼高手高地将创作与研究同步,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校外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与教学之外很多很深很久远的研究课题的试论。
参考文献:
[1][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张洁.当代油画.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