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疯女人嚎叫在电影《安东尼亚家庭》中的作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isn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东尼亚家族》是—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众多评论者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切入,深刻分析了其中浓重的女性意识。影片中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反复出现的细节,对深入分析其女性意识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主要产生了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安东尼亚家族》疯女人 嚎叫 作用
  
  《安东尼亚家族》是荷兰女导演玛林·格里斯(Marleen Gorris)的代表作,曾获得第六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汉普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等奖项。同时该影片也被奉为女权主义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众多评论者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切入,深刻地分析了其中浓重的女性意识。本文则从小处落笔,试图具体分析影片中疯女人Madonna对月嚎叫这一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
  在《安东尼亚家族》中,Madonna是一个住在阁楼上的疯女人。每到月圆之夜她就会对着月亮发出尖叫。影片前后七次复现了对月嚎叫这一镜头(其中第四次、第七次只出现了嚎叫声)。如此高频率的细节重复构成了复现式蒙太奇结构。也就是说,它代表一定的寓意,并且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起着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等重要作用。
  
  一、强调主题
  
  毫无疑问,《安东尼亚家族》体现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它的另一个名字“不靠男人的日子”很明显地说明了这点。影片通过安东尼亚的回忆,展现了家族五代人生活,塑造了一群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女性。但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做到这点。影片中的疯女人就是一例。影片中,阁楼上疯女人不同任何人交流,没有任何言语,仅仅带着绝望的神情对着月亮发出撕心裂肺、愤怒和凄凉的嚎叫。这一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吉尔伯特和古芭所写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有着相通之处。“一个女性主义的主题似乎首先就是一个关于沉默的话题,它们始终是象喻性的:那是‘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个被囚禁的、被迫沉默的、只有以仇恨之火将她的牢狱变成一片废墟的女人。”妇女长期处于无言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妇女作为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于“盲点”之中。结合影片的主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疯女人的这种失语状态,正是这个男权社会(包括宗教信仰在内)对她的残酷压制和禁锢所造成的。她能发出的唯一的声音。就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对这个摧残和压制女性的社会发出的强烈控诉。
  在这里,疯女人嚎叫的作用不亚于《简爱》中疯女人的那把火。导演让这一镜头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影片,也是从另一角度强调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程度之深和持续之久,即女性主义主题。
  
  二、情节对比
  
   仔细观看电影,分析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镜头每一次出现时与前后镜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一复现式蒙太奇结构在前五次出现时都与前面的镜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紧接着安东尼亚带着女儿达尼爱拉去拜访芬格这一境头之后。画外音:“安东尼亚的回来让一个人很高兴,因为自从战争结束后,弯手指拒绝走出他的房间。所以安东尼亚带着她女儿丹妮去拜访他。”接着我们可以看到芬格微笑着做了一个弯手指的动作,示意她们母女进屋。等到安东尼亚母女进屋后,镜头马上就切换到疯女人站在窗前,推开窗,开始嚎叫。
  第二次:安东尼亚与狄狄、洛尼与在田间工作,洛尼用推车把狄狄轻轻地撞倒在地。三人发出愉快的笑声。画外音:狄狄和洛尼找到了彼此。
  第三次:斯拉西与芬格在讨论时间问题。斯拉西非常能理解芬格的思想,他们讨论得非常投缘。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并伴随着画外音“他们在心灵上拥抱彼此”。
  第四次:巴农夫和安东尼亚第一次发生性爱。巴农夫一把抱起安东尼亚,走进专门为他们幽会搭建的林间小屋,安东尼亚发出幸福的笑声。但这一次没有直接出现疯女人。只出现了黑色天幕上一轮满月的镜头,伴随着嚎叫声。
  第五次:出现在一个“性爱交响曲”之后。这是一个持续近两分钟、囊括了多个性爱镜头的蒙太奇结构,其中有丹妮与家庭教师、安东尼亚与巴农夫、狄狄与洛尼、神父与莉黛。这里的性爱非常热烈欢愉,所用的音乐也非常振奋人心。在一个短暂的安东尼亚一家人聚餐的镜头之后,就出现了疯女人死去,基督徒坐在地上,抱着她泪流满面对月嚎叫的画面,所用的音乐也极其悲凉。
  如上所述,导演将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细节安排在安东尼亚家族(也包括后来跟安东尼亚一起生活的人)的幸福生活之后。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摆脱了男权社会的控制,安东尼亚家族幸福地生活着:而仍旧处于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的女性(如疯女人),遭遇是如此的悲惨,从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呼应主线
  
  如果把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镜头拿来单独考查,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一镜头反复出现,但它每次出现时(不包括没有疯女人出现的那两次)的具体细节是有差别的。在第一个场景中,疯女人在阁楼上嚎叫,楼下基督徒的反应极为强烈:拿着扫帚使劲戳天花板:在第二个场景中,基督徒的反应较第一次缓和了很多,但还是表现得焦躁不安,在楼下来回走动;到第三个场景基督徒没有了愤怒的表情和动作,只是在窗口往上看:到第五次这一场景再出现时。已被一悲情感人的画面替代:楼下,基督徒怀抱着死去了的疯女人,泪流满面。对着满月发出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嚎叫……之后,作者又借安东尼亚之口告诉我们,基督徒很快也死去了,并且两人葬在了一起,墓碑上刻着:“他们生前从未同床,死后却同墓。”虽然村民们都认为这是“习惯的力量”,但笔者认为并不这么简单。基督徒对疯女人嚎叫时态度的转变,并跟随疯女人死去,首先是对通常都是女人殉情,没有男人就不能活这一传统的颠覆与解构,在更深层次上是对安东尼亚家族这条主线的呼应,即意味着女性的胜利,渐渐获得了男性乃至男权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四、渲染悲剧气氛
  
  对于这一镜头对影片所产生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以往的学者也有人注意到了这点。认为它“将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达得极富诗意”。对此笔者持不同的看法。首先,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缘由,但通过安东尼亚的叙述“Madonna和基督徒的感情由于信仰的差异而阻隔”,我们可以断定Madonna与基督徒之间并非普通男女的感情:其次,这一镜头所渲染的气氛并非是诗意的。它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有着极其丰富、严肃的深层内涵。
  前面说过,这一镜头前五次的出现都是与安东尼亚家族的幸福生活相对立而出现的,自然是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第七次出现是在安东尼亚即将死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围在安东尼亚的床边,充满了悲伤。接着出现了挂在黑幕上的一轮满月,临死的安东尼亚听到了疯女人的嚎叫声。令人费解的是此镜头的第六次出现。
  它与其他六次明风格明显不同。疯女人挽着基督徒的手臂,发出幸福而又欢快的叫声,而基督徒则充满爱意地看着她。这是不是意味着它在这里渲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呢?笔者认为正好相反。这样一个温馨感人的镜头是在撒拉的幻觉中出现,它并不是现实,至于它能否成为现实,我们无从得知。因而实际上它渲染的悲剧气氛比其他几次更为浓重。
  
  结语
  
  本文围绕《安东尼亚家族》中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复现式蒙太奇,具体分析了它作为独立的镜头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它与前后镜头的联系,最后得出它在影片中发挥了强调主题、情节对比、呼应主线、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对表现影片的女性主题产生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玛林·格林斯在《安东尼亚家族》中“试图瓦解并最终颠覆男权世界”,但导演让疯女人对月嚎叫这一悲剧画面贯穿整部电影。穿插在乐观、自立的安东尼亚家族生活中,是否也说明她也意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这是我们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根据小说《Q/A》改编。主人公贾马亦参加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被怀疑作弊,警察的严刑逼供引发了他对少年时期的回忆,通过问题的推进,反映了贾马尔在亲情与爱情、信念与现实之间做出的无数个选择,面对命遥,影片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关键词]印度 贫民 生存 命运 信念 路径依赖    丹尼·鲍尔导演的新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凡看过的人都成了宣传者,交口称赞。故事围
【摘要】李安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注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使《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渗透出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透过“界”这一视角,可以看出《断背山》体现出李氏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突”为核心矛盾的风格和特质。  【关键词】李安 《断背山》 界限    李安2005年的力作《断背山》,被不少人解读为“新西部同志片”。这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主角的牛
[摘要]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处女作,《伊万的童年》很好地体现了他日后创作的两大特色,即诗与梦。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一面是自然世界的直接显现,一面是人的心理的直接显现:一面是自然的影像,一面是心理的影像。这两者始终处在冲突、融合、对映、互补之中。  [关键词]诗电影 精神分析 诗韵 梦境  《伊万的童年》是塔尔科夫斯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首部电影长片。从这部影片中就能看出塔尔科夫斯基日后电影创作的两大
[摘要]新版《红楼梦》的叙述声音蕴含了多种话语博弈,但真正对该剧传播效果起影响作用的却是接受者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话语力量的消长,相信接受者对待这版《红楼梦》的态度会发生逆转。  [关键词]《红楼梦》 叙述声音 传播效果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在各大卫视播出后,毁誉参半。其中旁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有的认为旁白冗长,纯属多余:有的认为详细的解说更能体现剧本“忠于原著”的精神。如果从叙事学
摘要 云南民族电影在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1966)呈现整体性成功,其后沉寂,2004年云南红河民族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再次成功。《婼玛的十七岁》呈现了民族电影中的“散文电影”风格,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花腰新娘》更多的是对民族喜剧电影传统的延续。民族电影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要走的还是大胆创新之路。  关键词 民族电影 叙事方式 散文电影    2004年,云南推出了两
[摘要] 电影《林则徐》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为了使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光照千秋,有必要按照林则徐的人生履历,创作一部纪实性的传记影视作品,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林则徐》 光辉 人生 历程    由叶元、吕宕编剧,郑君里、岑范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自1959年拍摄公映之日起,就成为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许多观众
[摘要]英文原声电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辅助手段而常被大学英语教师所采用,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用之甚少。根据英文原声电影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文原声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促使良好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文原声电影 小学英语教学 运用    一、前言    
摘要 当代美国的很多价值观都源于最早到美洲定居的清教徒,而霍桑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早期清教徒研究的结果。霍桑小说《年轻的布朗君》再现早期清教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清教教义影响下清教徒的迷惑、痛苦和恐惧。对清教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文化。  关键词 清教 释罪 迷茫 恐惧    一、引言    最初清教只是英国国教的一个分支,主张沿着16世纪宗教改革的方向更彻底地改革英
[摘要]中央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生动描述了李小龙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他的截拳道功夫出神入化,在他致力宣扬中国功夫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李小龙 武学 中西文化    一、引言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奇一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的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他掀
[摘要]古琴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古代文人代表之一的古琴音乐,历来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用于修身养性、借物抒情的艺术载体。《广陵散》则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音乐旋律激昂、慷慨,气势长虹、声势夺人,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封建暴君的不屈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琴 《广陵散》 思想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