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鉴赏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无论对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起到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审美素养;鉴赏能力;艺术风格;审美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形成较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从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并拥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入手,从而铸造“体验美的意蕴”,锻炼“感受美的心灵”。
一、 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一)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善于把握细节,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应从多方面入手,由于鉴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在鉴赏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一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心理上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读和把握。
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表现了这个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二)挖掘和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淫,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大音希声”的意境。
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整幅画构图,以少胜多,意境超脱,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 是石涛画给八大山人的一幅杰作,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身世相同,都是明朝宗室,清兵南下以后,遭到国破家亡之痛,隐名匿姓,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总之,在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只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套有吸引力的教学平台,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审美素养的影响会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慧,邓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当代教育坛,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钱出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李立红,江苏科技大学】
【关键词】审美素养;鉴赏能力;艺术风格;审美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形成较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从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并拥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入手,从而铸造“体验美的意蕴”,锻炼“感受美的心灵”。
一、 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一)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善于把握细节,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应从多方面入手,由于鉴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在鉴赏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一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心理上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读和把握。
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表现了这个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二)挖掘和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淫,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大音希声”的意境。
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整幅画构图,以少胜多,意境超脱,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 是石涛画给八大山人的一幅杰作,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身世相同,都是明朝宗室,清兵南下以后,遭到国破家亡之痛,隐名匿姓,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总之,在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只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套有吸引力的教学平台,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审美素养的影响会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慧,邓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当代教育坛,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钱出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李立红,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