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逃离北上广”、“二线城市异军崛起”等词汇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二线城市相较于一线城市越来越获得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上的青睐。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于就业城市选择上的看法,我们采用在在互联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对大学生基本就业观,选择就业城市的影响因素,对一二线城市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16份,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在盲目的追求一线城市,而是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城市特点与发展状况,合理地选择就业城市。其有利于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一二线城市;基本就业观
[ 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6. 113
2010年3月21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珠三角都市涌动“白领返乡潮”》一发出便被多家媒体转载。一股二线城市热潮被掀起,大城市不再集“独宠”于一身,“逃离北上广”“逃离大城市”“突围一线城市”等同语层出迭现于报道、杂志和荧幕。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云屯雾集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随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竞争惨烈的一线城市。
人们于一二线城市划分多只有总体概念,迄今为止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具体划分人们颇有争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较为权威的观点是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的划分标准:一线城市是指1992年允许合资试点的五个特区、六大城市;二线城市是指1999年扩大合资试点的省会、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三线城市是指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城市;其余为四线城市。
具体城市类别划分: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厦门、汕头、珠海、海南;二线城市包括重庆、成都、沈阳、武汉、郑州、杭州、南京、福州、长沙、济南、苏州、温州、宁波;三线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石家庄、太原、合肥、西安、南昌、南宁、海口、贵阳、昆明、东莞、拉萨、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西宁、淄博、台州;四线城市包括地级城市及人口过100万的县级市。
虽学术界于一二线城市的外延争议较大,但均一致认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属于一线城市。这四座城市在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等方面为中国大陆中水平的制高点,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7》显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综合竞争力位于大陆城市的前四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最直接的象征,其何去何从牵动全国的视线。据北京晚报调查,200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有四成到其他城市就业,其中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人数从2004年的90人攀升到389人,增长幅度超过4倍,北京大学的学生去中西部就业比前一年就增加了30%。上述表明,现今的大学生已然进入“二线城市热潮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已不将北上广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始考虑将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作为落脚点。
“二线城市热”不仅于个人发展有益,亦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现行计划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我国的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仍然要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各地区共同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想要全国各大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则必须立足于城市。而“二线城市热”是继“农民工潮”之后最大的一次城市人口转移,和“农民工潮”转移相比这次转移更为合理,不仅不会为社会带来压力,还是携带着大量生产资料的弥补各地区生产资料差异的转移,必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各地区不平衡的现状。
重庆市有三十余所大学和难以数计的专科院校,且为一典型二线城市,由是非常适合进行调研大学生之转移二线城市现象。基于此,我们以重庆市为例就大学生就业向二线城市转移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范围和方法
我们对不同地区、层次、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调研,采取的是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广泛的调查,力图使数据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鉴于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广泛传播、受关注程度高等特性,我们借问卷星网站展开了广泛的网络问卷调查,历时53天,有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浙江、福建、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各个地区多个城市的大学生填取了问卷,有效问卷数1016份。
2、调查对象和过程
设计发放了问卷对大学生就业向二线城市转移现象进行了调查,分别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二是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三是各地区大学生对重庆的看法。被调查者分布情况如下。
2.1性别分布情况
性别分布情况见下表和图1。
2.2专业分布情况
被调查者专业分布情况见图2。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被调查者的基本就业观
问卷中3、4、5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调查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基本想法。
第3题(图3)的调查发现,在对待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的问题上,有31.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先择业后就业,而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50.1%)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只有8.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10.3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仍然不明确。
4题(图4)我们调查大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资的理想数目。按选择的人数来排列,最多的是47.6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1500~3000元,其次是34.15%的被调查者选择在3000~4500元,有12.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4500元以上,剩下5.91%的被调查者选择在1500元以下。 第5题(图5)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所偏向的城市类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20.67%被调查者希望去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展。而选择去二线城市(直辖市、省会、沿海或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工作的被调查者最多,达到了67.62%,剩下11.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去三线城市或其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毕业后,先择业还是先就业的问题上变得更加的理性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先择业后就业,能选择并得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固然是好的,但如若不能马上应征到自己向往的岗位,先就业稳定下来,再向自己喜爱的工作进发,也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选择。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对待“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在“先择业后就业”这一选项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在“先就业后择业”这一选项上则反之,同时男性选择自主创业的更多,女性则更多表示还不明确。这说明,男性与女性比较而言,更爱多些冒险,敢于闯荡,而女性则更多偏向于安稳、舒逸。在对毕业后第一份工资数额的期冀上,大学生的目光变得更加的全面,2012年全国大学生的平均就业工资在2766元左右,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选项也绝大部分分布在这个范围,当代大学生不再盲目地一味地追求高工资、高收入,而是在就业大形势下,冷静分析,做出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在就业偏向的城市类型上,选择二线城市的被调查者是选择一线城市被调查者的3倍左右,更多的大学生将选择城市的目光投向了二线城市。大城市繁华、快速,但更多的大学生开始注意到二线城市在迷雾里的光芒,二线城市如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聚焦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同样在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选择二线城市的被调查者均超过了60%,但在剩余的被调查者中,男性被调查者更多倾向于一线城市,而女性被调查者更多的选择了三线城市,这与男女的性格差异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见图6)。
3.2对影响大学生选择城市的因素的分析
我们分别设置了第6、7题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城市的因素。
在专业对城市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我们设置了第6题(图7)进行调查,有将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他们选择就业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5的被调查者(24.7%)认为没有影响。其中14.86%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程度影响,专业使其更倾向于一线城市,25.98%认为会有很大程度影响,专业使其更倾向于二三线城市,最多的是34.45%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会影响选择城市,但是凭自己能力在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合适工作。我们将此题与问卷第二题进行交叉分析不难发现,不同专业使大学生选择城市的倾向不同(图8)。文史类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一线城市并不那么狂热,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更加倾向于二线城市。这与文史类专业的工作性质有关,而理工和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都有超过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专业使其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工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与文史类的大学生相比起来,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文史类与其他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专业在选择城市方面受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
对于父母的意见对选择就业城市的影响,从问卷第7题(图9)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基本遵照父母意见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被调查者只占全部被调查者的7.09%和13.68%,79.23%的被调查者会在家庭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权衡,其中15.75%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意见影响很大、个人抉择占次要,63.48%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抉择占主要、父母影响占次要。通过分析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有86.32%的被调查者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这个比例是相当之大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始终是一个将我们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依旧存在——选项中显示出的性别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容易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家庭的意见虽然影响着对就业城市的选择,但当代大学生开始表现得越来越独立与理性,在进行抉择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意见,而不再盲目的遵循父母的意见。
3.3一、二线城市的对比
如上所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选择就业城市面前踌躇两难,不同的城市其实就预示的之后不同的拼搏之路,更加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选择不同的城市也从侧面反映着大学生内心的追求。一二线城市依靠自身的特点,吸引着不同人群的前往,我们就分别分析一二线城市究竟有着哪些吸引力。
从问卷题8(图10)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被调查者来说,一线城市所具有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是工资待遇高、个人进步快、就业机会多,分别有61.52%、50.98%、5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均超过了1/2。与国际接轨程度高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42.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选项。同时也有19.39%和19.49%的被调查者们认为一线城市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子女教育条件较好也是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还有11.42%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成功率高也十分具有吸引力。而在问卷题9(图11)中,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在于,23.1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二线城市里升职更加容易,39.17%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成功率大,54.43%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急速发展、潜力大。其中最受欢迎的原因是生活成本低与生存压力小、生活惬意,有60.43%和65.85%的被调查者选择。
不知不觉,人们开始频繁地将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对比,影响着无数的毕业生在对未来的选择。
一线城市北上广,无不占尽地利人和。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北上广与世界同步。北京是一朝首都,政治中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上海广州临海通商,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是繁荣的代名词。经济是繁荣的,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高新技术园区林立而起,外商投资,视野国际化,资金的流动额是巨大的,一线城市中举手投足间都是一份天生的傲然。文化是繁荣的,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下,人们有更多的理由与时间去追求艺术与美。北京的798艺术工厂,上海文艺电台,城市里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圈。一线城市又是系统完备的,你所需要的,它都已为你想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在不断添砖加瓦的过程中,它早已成熟,大公司大企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城市人文气息浓重,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衣食住行带来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在这样轰隆转动的大城市,处处隐匿的是大学毕业生朝思暮想的机遇,吸引毕业生们来这里闯荡。然而北上广早已设下高高的城市门槛,众人抢破脑袋的城市户口提醒着你从来没被纳入这个城市,整日忙忙碌碌奋斗若干年但高昂的房价还是无法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在三环内购房置产。 那么各位不妨回头看看二线城市。在这里,你不用为了过一根独木桥跟千军万马争得头破血流。一线城市用金钱计算GDP,二线城市用幸福计算CP1,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要1万块钱买到的幸福,在成都3000元就够了。你享受着政府引进人才的优惠待遇,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陪伴家人。一线城市城市化程度高,相对二线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然而你一旦选择这样安逸生活,就再也尝不到与精英们华山论剑的惊喜与畅快,但同样也是这样的一座城市,能让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寻找生活的真谛。
3.4以重庆市为例,大学生的选择情况
选取重庆市作为调查客体有两个原因:第一,近年来重庆经济迅速发展,在2013年年初刚由重庆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1459.00亿元,同比增长13.6%。这个增幅为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庆市整体的教育、医疗、环境、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可以说重庆是一个典型的新兴二线城市并拥有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具有研究价值。第二,重庆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保证调查样本的多样性,也便于收集各种信息开展调研活动。
众所周知,个人月平均消费和住宿问题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对于毕业后刚刚步入社会寻找工作和处于创业起步期根基不稳的大学生来说,一个城市的最低个人必需月消费水平和房屋租金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大学生对就业城市选择的判断。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设置了10、11题来收集大学生对重庆这样代表性二线城市的个人月最低消费和房租水平的态度。
通过第10题(图12)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在重庆人均月消费为1000-1500元的态度问题上,有过半的(59.74%)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并适中,被调查者中可以接受但偏高和可以接受且偏低的比率较为接近分别占16.54%和15.35%,另外3.37%的被调查者认为难以接受。
在第11题(图13)在调查受调查者对重庆市主城区租房1室1厅大概是500元,2室1厅大概是800元的态度显示。有57.09%的受调查者认为房租可以接受并适中,27.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但偏高。而认为难以接受和可以接受且偏低的人分别占8.46%和6.59%。
比较这两道题和联系上述第4题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工资的理想数目多少的问题,可以发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工资越有信心的被调查者对重庆市个人月平均消费和房租支出数目越能接受,呈正比态势。可见大家对个人消费支付的态度是建立在自身期望工作收入水平之上的。另外第10、11题都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可见在大多数受调查者看来,重庆市的个人月平均消费和房租是可以接受,不会对自己就业有太大影响。不会对处于事业起步期的自己造成太大负担。
许多城市为了吸引毕业大学生就业,为城市带来高端技术性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政府会推出许多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对吸引毕业大学生就业到底具有多大影响力呢?于是我们设置了第13题(图14)二线城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对被调查者选择城市有无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除了7.3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影响外,有接近93%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优惠政策对自己选择就业城市有影响只是程度不一,18.5%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52.66%的人认为有一些影响,21.46%的人认为会有影响但不大。
在12题之后我们又设置了一题来调查具体是哪些类型的就业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吸引力(图15)。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是费用减免政策达到48.23%,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政策、基层服务就业调动政策和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政策分别是36.91%、33.96%和32.09%,最后是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政策分别是29.93%、29.13%和24.8%。
由12、13题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一个城市对自己就业、创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其中,最为关心的就是费用减免类型政策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的政策,与创业有关的政策如银行抵押、担保贷款政策和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类政策也颇受关注。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态度上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只是考虑为他人打工,而越来越有勇气尝试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政策与基层服务就业调动优惠政策也受到被调查者热捧,从某种层面上也可以反映大学生们对择业观的转变,不再很大程度上排斥去二线城市的偏远、基层地区工作。
4、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总体分析
4.1大学生就业观念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放弃追逐一线城市,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置业。例如重庆市教委发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有14.5万人年终就业率为91.34%,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11年增加了0.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15.3万人年终就业率为86.81%,其中专科(高职)就业率高达89.16%、本科为87.04%,研究生为74.66%,其中就有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留渝发展。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不仅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情况,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为人才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任何生产、研发和管理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地区如果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往往能够推动当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反过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自然就会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才“马太效应”。我们设置第14题调查大学生对此的看法。
据调查显示,有95.37%的受调查者赞同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观点。其中,认为在就业选择上会适当的考虑大局和长远利益,不盲目从众的人占61.02%,另外迫于现实仍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人占34.35%。仅有4.63%的人不赞同此观点,认为就业就是个人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人才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并且有大部分表示会从总体大局来考虑(见图16)。 4.2现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重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得益于1997年直辖以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均有较快发展,在全国的综合排名随之日益提升,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0年重庆CDP达到7925.58亿元,人均GDP达到27596元,GDP年增长率为13.69%,首次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0.54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98%,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1. 23个百分点。2011年重庆实现CDP10011.13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跃居全国第一。2012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 00亿元,同比增长13.6%,这个增幅为全国第二,西部第一,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的交通日臻完善。自三年前“畅通重庆”工程启动以来,重庆市累计投入2019亿元到“畅通重庆”的建设。水运、索道、跨江大桥、公路、铁路、轻轨和航空相互交错衔接构成了发达重庆交通。市域内,“半小时主城”基本建成,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主城市民“打车”不再难,“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铁路形成“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提前10年实现,重庆江北机场运营能力翻番,航运中心定位初显。
近年来重庆经济的蒸蒸日上,为毕业大学生留渝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变,大学生愈发聚焦于极具潜力的二线城市。
(2)政治原因。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实施了诸多促就业措施,完善了一系列增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主要政策有:一投入2亿元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未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部扶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组合创业和到基层创业,其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比例保证100%;二推进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重庆市已建立市级就业见习实习基地20家,区县级基地32家,接收毕业生2000余人,为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计划2009年建成市级见习实习基地60家,区县级100家,使接收毕业生规模达到5000人,同时,市政府将提高对就业见习实习基地的补贴标准;三鼓励临时聘用高校毕业生,市财政每月提供补贴;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重庆市政府加大对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
各地大学生对于这些政策的看法(见图15),数据永远是最直观的逻辑,九成以上的学生会受优惠政策的影响,所以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来渝与重庆市发布的优惠政策亦是密不可分,遂其余二线城市可作相似工作来吸引大学生。
(3)文化原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前进,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就业文化即为人们的就业观念,历史时期的不同必然导致就业观念不同,现今人们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政策背景下更多为理性的选择就业城市,不再像以往总是紧切希望进入一线城市。
(4)观念原因。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之下,就业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市场优胜劣汰,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还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如今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变则通,如果还一味抱着天之骄子的思想,就业非常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的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就业观悄然转变回家乡创办生态农场”“春招会上80%大学生不问薪酬”等新闻报道,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观问题上转变不小。
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协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岗位梯级性的变化,我国现阶段教育不完全依赖市场的实际需要就业信息相对滞后状况,专业性对口不高的大学教育等都使得就业本身成为一个难题。而在四郊多垒的一线城市寻求一个合适的更为困难,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退而求其次,在竞争稍微松缓的二线城市开始职业生涯。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就业政策的变化让大学生愿意转变就业观。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下,国家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弥补区域经济差异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各自就业优惠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这些政策功勋卓著。
4.3对当代大学生的建议
4.3.1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就业是进入社会的开始,是迈出校园展示自我的一个新篇章。要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正视社会就业形势,既不能对自己过分自信也不应过分自卑,要对自己有充分的客观认识,包括对知识结构、自身能力、兴趣、特长优势等方面。正视自己在就业选择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理想与就业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学会必要的社会交际,建立扩展自己的人脉圈,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另外,大学毕业生择业要有竞争意识、不怕失败,将求职过程遇到的挫折当作经验积累,学会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原来的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一部分大学生觉得这增加了更多自由选择性,另一部分大学生又觉得工作太难找寻,形成两种迥异的心理状态。其实,就业制度从以前的“包分配”方式到现在的“双向选择”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它在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让大学生们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推荐自己。大学毕业生应该珍惜、抓住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凭自身的真才实学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对于求职道路上遭遇的种种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4.3.2转变自身就业观
改变单一的就业选择途径。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毕业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利用专长自己创业或者出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
从一线城市就业到二线城市就业。在就业地理选择这个问题上,以往许多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机会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比较倾向于一线大城市。不可否认,一线城市的工资待遇高、就业机会多、个人进步快、国际化程度高、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好等诸多优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大批大学毕业生曾不约而同地涌向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造成了人才过度饱和优秀人才资源的浪费的后果。与其选择在生活压力大的人口拥挤的城市里打拼沉浮,不如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就业成功率大、城市发展潜力大、生存压力小、生活舒适,毕业大学生有更多选择广阔发展空间、就业的机会。
从就业中心高层开始到偏远基层开始。以往许多大学生持有“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观念,对偏远基层乡村工作机会望而却步,宁愿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苦苦拼杀也不愿去就业压力较小的乡村工作。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妨先放下了身段,脚踏实地从基层工作做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动待业,不如先找份工作,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从基层岗位做起,更能锻炼自己,基层工作不是最终目标,而是积蓄经验往上攀升的重要踏板。
4.3.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只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青眯。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毕业大学生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大学生还要学会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沟通方式结合,收集信息,保证自己能够及时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就业信息。
5、附录——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倾向问卷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逃离北上广向二线城市迁移的现象。以此为背景,我们展开了这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分析当下就业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希望你能积极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以下题目,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的专业是?
A文史类
B理工类
C经济管理类
D其他
(3)毕业后,你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
A先择业后就业
B先就业后择业
C自主创业
D不明确
(4)毕业后,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资是?
A0—1500B1500~3000C3000~4500D4500以上
(5)你就业所偏向的城市类型是?
A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B二线城市(直辖市、省会、沿海或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C三线城市或其他
(6)专业对你选择城市的影响?
A很大程度影响我,我的专业使我更倾向于一线城市
B很大程度影响我,我的专业使我更倾向于二三线城市
C会影响我选择城市,但是凭自己能力在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D没有影响
(7)家庭对你选择城市的影响?
A基本遵照父母意见
B父母意见影响很大,个人抉择占次要
C个人抉择占主要,父母影响占次要
D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
(8)一线城市对你的吸引力在于?(多选)
A工资待遇高
B就业机会多
C个人进步快
D创业成功率高
E与国际接轨程度高
(9)二线城市对你的吸引力在于?(多选)
A升职易
B生活成本低
C就业成功率大
D城市急速发展,潜力大
E生存压力小,生活惬意
(10)据调查,在重庆月人均消费为1000-1500,你的态度是?
A难以接受
B可以接受但偏高
C可以接受并适中
D可以接受且偏低
(11)重庆市主城区租房1室1厅大概是500元,而2室1厅大概是800元,你的态度是?
A难以接受
B可以接受但偏高
C可以接受并适中
D可以接受且偏低
(12)二线城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对你选择城市有无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些影响
C会有影响但不大
D没有影响
(13)你更偏向以下哪一方面的优惠政策?
A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的政策
B基层服务就业调动优惠政策(毕业后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并达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流动到重庆或其他大中城市工作)
C费用减免政策(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内可以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自谋职业的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和人事档案暂存就读学校2年或由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存管2年,存管期间免收档案管理费)
D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政策(半年以上未就业且有固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可在其户口所在地居委会登记,可以申请3000~20000元人民币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
E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重庆市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l亿元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对缺乏创业资金的大学生提供5~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
F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政策(创办微型企业的大学生可向开户银行申请期限为1~2年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50%,贷款利率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G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政策(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投资2000万元,计划培育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14)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情况,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对此你的看法是:
A赞同,在就业选择上会适当的考虑大局和长远利益,不盲目从众
B赞同,但迫于现实,仍以个人利益为重
C不赞同,就业就是个人的事,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一二线城市;基本就业观
[ 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6. 113
2010年3月21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珠三角都市涌动“白领返乡潮”》一发出便被多家媒体转载。一股二线城市热潮被掀起,大城市不再集“独宠”于一身,“逃离北上广”“逃离大城市”“突围一线城市”等同语层出迭现于报道、杂志和荧幕。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云屯雾集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随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竞争惨烈的一线城市。
人们于一二线城市划分多只有总体概念,迄今为止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具体划分人们颇有争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较为权威的观点是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的划分标准:一线城市是指1992年允许合资试点的五个特区、六大城市;二线城市是指1999年扩大合资试点的省会、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三线城市是指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城市;其余为四线城市。
具体城市类别划分: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厦门、汕头、珠海、海南;二线城市包括重庆、成都、沈阳、武汉、郑州、杭州、南京、福州、长沙、济南、苏州、温州、宁波;三线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石家庄、太原、合肥、西安、南昌、南宁、海口、贵阳、昆明、东莞、拉萨、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西宁、淄博、台州;四线城市包括地级城市及人口过100万的县级市。
虽学术界于一二线城市的外延争议较大,但均一致认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属于一线城市。这四座城市在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等方面为中国大陆中水平的制高点,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7》显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综合竞争力位于大陆城市的前四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最直接的象征,其何去何从牵动全国的视线。据北京晚报调查,200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有四成到其他城市就业,其中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人数从2004年的90人攀升到389人,增长幅度超过4倍,北京大学的学生去中西部就业比前一年就增加了30%。上述表明,现今的大学生已然进入“二线城市热潮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已不将北上广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始考虑将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作为落脚点。
“二线城市热”不仅于个人发展有益,亦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现行计划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我国的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仍然要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各地区共同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想要全国各大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则必须立足于城市。而“二线城市热”是继“农民工潮”之后最大的一次城市人口转移,和“农民工潮”转移相比这次转移更为合理,不仅不会为社会带来压力,还是携带着大量生产资料的弥补各地区生产资料差异的转移,必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各地区不平衡的现状。
重庆市有三十余所大学和难以数计的专科院校,且为一典型二线城市,由是非常适合进行调研大学生之转移二线城市现象。基于此,我们以重庆市为例就大学生就业向二线城市转移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范围和方法
我们对不同地区、层次、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调研,采取的是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广泛的调查,力图使数据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鉴于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广泛传播、受关注程度高等特性,我们借问卷星网站展开了广泛的网络问卷调查,历时53天,有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浙江、福建、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各个地区多个城市的大学生填取了问卷,有效问卷数1016份。
2、调查对象和过程
设计发放了问卷对大学生就业向二线城市转移现象进行了调查,分别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二是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三是各地区大学生对重庆的看法。被调查者分布情况如下。
2.1性别分布情况
性别分布情况见下表和图1。
2.2专业分布情况
被调查者专业分布情况见图2。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被调查者的基本就业观
问卷中3、4、5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调查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基本想法。
第3题(图3)的调查发现,在对待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的问题上,有31.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先择业后就业,而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50.1%)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只有8.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10.3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仍然不明确。
4题(图4)我们调查大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资的理想数目。按选择的人数来排列,最多的是47.6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1500~3000元,其次是34.15%的被调查者选择在3000~4500元,有12.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4500元以上,剩下5.91%的被调查者选择在1500元以下。 第5题(图5)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所偏向的城市类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20.67%被调查者希望去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展。而选择去二线城市(直辖市、省会、沿海或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工作的被调查者最多,达到了67.62%,剩下11.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去三线城市或其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毕业后,先择业还是先就业的问题上变得更加的理性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先择业后就业,能选择并得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固然是好的,但如若不能马上应征到自己向往的岗位,先就业稳定下来,再向自己喜爱的工作进发,也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选择。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对待“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在“先择业后就业”这一选项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在“先就业后择业”这一选项上则反之,同时男性选择自主创业的更多,女性则更多表示还不明确。这说明,男性与女性比较而言,更爱多些冒险,敢于闯荡,而女性则更多偏向于安稳、舒逸。在对毕业后第一份工资数额的期冀上,大学生的目光变得更加的全面,2012年全国大学生的平均就业工资在2766元左右,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选项也绝大部分分布在这个范围,当代大学生不再盲目地一味地追求高工资、高收入,而是在就业大形势下,冷静分析,做出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在就业偏向的城市类型上,选择二线城市的被调查者是选择一线城市被调查者的3倍左右,更多的大学生将选择城市的目光投向了二线城市。大城市繁华、快速,但更多的大学生开始注意到二线城市在迷雾里的光芒,二线城市如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聚焦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同样在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选择二线城市的被调查者均超过了60%,但在剩余的被调查者中,男性被调查者更多倾向于一线城市,而女性被调查者更多的选择了三线城市,这与男女的性格差异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见图6)。
3.2对影响大学生选择城市的因素的分析
我们分别设置了第6、7题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城市的因素。
在专业对城市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我们设置了第6题(图7)进行调查,有将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他们选择就业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5的被调查者(24.7%)认为没有影响。其中14.86%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程度影响,专业使其更倾向于一线城市,25.98%认为会有很大程度影响,专业使其更倾向于二三线城市,最多的是34.45%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会影响选择城市,但是凭自己能力在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合适工作。我们将此题与问卷第二题进行交叉分析不难发现,不同专业使大学生选择城市的倾向不同(图8)。文史类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一线城市并不那么狂热,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更加倾向于二线城市。这与文史类专业的工作性质有关,而理工和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都有超过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专业使其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工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与文史类的大学生相比起来,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文史类与其他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专业在选择城市方面受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
对于父母的意见对选择就业城市的影响,从问卷第7题(图9)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基本遵照父母意见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被调查者只占全部被调查者的7.09%和13.68%,79.23%的被调查者会在家庭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权衡,其中15.75%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意见影响很大、个人抉择占次要,63.48%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抉择占主要、父母影响占次要。通过分析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有86.32%的被调查者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这个比例是相当之大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始终是一个将我们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依旧存在——选项中显示出的性别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容易受到家庭意见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家庭的意见虽然影响着对就业城市的选择,但当代大学生开始表现得越来越独立与理性,在进行抉择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意见,而不再盲目的遵循父母的意见。
3.3一、二线城市的对比
如上所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选择就业城市面前踌躇两难,不同的城市其实就预示的之后不同的拼搏之路,更加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选择不同的城市也从侧面反映着大学生内心的追求。一二线城市依靠自身的特点,吸引着不同人群的前往,我们就分别分析一二线城市究竟有着哪些吸引力。
从问卷题8(图10)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被调查者来说,一线城市所具有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是工资待遇高、个人进步快、就业机会多,分别有61.52%、50.98%、5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均超过了1/2。与国际接轨程度高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42.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选项。同时也有19.39%和19.49%的被调查者们认为一线城市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子女教育条件较好也是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还有11.42%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成功率高也十分具有吸引力。而在问卷题9(图11)中,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在于,23.1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二线城市里升职更加容易,39.17%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成功率大,54.43%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急速发展、潜力大。其中最受欢迎的原因是生活成本低与生存压力小、生活惬意,有60.43%和65.85%的被调查者选择。
不知不觉,人们开始频繁地将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对比,影响着无数的毕业生在对未来的选择。
一线城市北上广,无不占尽地利人和。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北上广与世界同步。北京是一朝首都,政治中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上海广州临海通商,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是繁荣的代名词。经济是繁荣的,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高新技术园区林立而起,外商投资,视野国际化,资金的流动额是巨大的,一线城市中举手投足间都是一份天生的傲然。文化是繁荣的,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下,人们有更多的理由与时间去追求艺术与美。北京的798艺术工厂,上海文艺电台,城市里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圈。一线城市又是系统完备的,你所需要的,它都已为你想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在不断添砖加瓦的过程中,它早已成熟,大公司大企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城市人文气息浓重,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衣食住行带来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在这样轰隆转动的大城市,处处隐匿的是大学毕业生朝思暮想的机遇,吸引毕业生们来这里闯荡。然而北上广早已设下高高的城市门槛,众人抢破脑袋的城市户口提醒着你从来没被纳入这个城市,整日忙忙碌碌奋斗若干年但高昂的房价还是无法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在三环内购房置产。 那么各位不妨回头看看二线城市。在这里,你不用为了过一根独木桥跟千军万马争得头破血流。一线城市用金钱计算GDP,二线城市用幸福计算CP1,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要1万块钱买到的幸福,在成都3000元就够了。你享受着政府引进人才的优惠待遇,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陪伴家人。一线城市城市化程度高,相对二线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然而你一旦选择这样安逸生活,就再也尝不到与精英们华山论剑的惊喜与畅快,但同样也是这样的一座城市,能让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寻找生活的真谛。
3.4以重庆市为例,大学生的选择情况
选取重庆市作为调查客体有两个原因:第一,近年来重庆经济迅速发展,在2013年年初刚由重庆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1459.00亿元,同比增长13.6%。这个增幅为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庆市整体的教育、医疗、环境、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可以说重庆是一个典型的新兴二线城市并拥有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具有研究价值。第二,重庆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保证调查样本的多样性,也便于收集各种信息开展调研活动。
众所周知,个人月平均消费和住宿问题是大学生毕业就业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对于毕业后刚刚步入社会寻找工作和处于创业起步期根基不稳的大学生来说,一个城市的最低个人必需月消费水平和房屋租金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大学生对就业城市选择的判断。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设置了10、11题来收集大学生对重庆这样代表性二线城市的个人月最低消费和房租水平的态度。
通过第10题(图12)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在重庆人均月消费为1000-1500元的态度问题上,有过半的(59.74%)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并适中,被调查者中可以接受但偏高和可以接受且偏低的比率较为接近分别占16.54%和15.35%,另外3.37%的被调查者认为难以接受。
在第11题(图13)在调查受调查者对重庆市主城区租房1室1厅大概是500元,2室1厅大概是800元的态度显示。有57.09%的受调查者认为房租可以接受并适中,27.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但偏高。而认为难以接受和可以接受且偏低的人分别占8.46%和6.59%。
比较这两道题和联系上述第4题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工资的理想数目多少的问题,可以发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工资越有信心的被调查者对重庆市个人月平均消费和房租支出数目越能接受,呈正比态势。可见大家对个人消费支付的态度是建立在自身期望工作收入水平之上的。另外第10、11题都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可见在大多数受调查者看来,重庆市的个人月平均消费和房租是可以接受,不会对自己就业有太大影响。不会对处于事业起步期的自己造成太大负担。
许多城市为了吸引毕业大学生就业,为城市带来高端技术性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政府会推出许多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对吸引毕业大学生就业到底具有多大影响力呢?于是我们设置了第13题(图14)二线城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对被调查者选择城市有无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除了7.3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影响外,有接近93%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优惠政策对自己选择就业城市有影响只是程度不一,18.5%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52.66%的人认为有一些影响,21.46%的人认为会有影响但不大。
在12题之后我们又设置了一题来调查具体是哪些类型的就业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吸引力(图15)。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是费用减免政策达到48.23%,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政策、基层服务就业调动政策和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政策分别是36.91%、33.96%和32.09%,最后是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政策分别是29.93%、29.13%和24.8%。
由12、13题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一个城市对自己就业、创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其中,最为关心的就是费用减免类型政策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的政策,与创业有关的政策如银行抵押、担保贷款政策和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类政策也颇受关注。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态度上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只是考虑为他人打工,而越来越有勇气尝试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政策与基层服务就业调动优惠政策也受到被调查者热捧,从某种层面上也可以反映大学生们对择业观的转变,不再很大程度上排斥去二线城市的偏远、基层地区工作。
4、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总体分析
4.1大学生就业观念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放弃追逐一线城市,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置业。例如重庆市教委发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有14.5万人年终就业率为91.34%,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11年增加了0.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15.3万人年终就业率为86.81%,其中专科(高职)就业率高达89.16%、本科为87.04%,研究生为74.66%,其中就有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留渝发展。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不仅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情况,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为人才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因为任何生产、研发和管理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地区如果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往往能够推动当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反过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自然就会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才“马太效应”。我们设置第14题调查大学生对此的看法。
据调查显示,有95.37%的受调查者赞同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观点。其中,认为在就业选择上会适当的考虑大局和长远利益,不盲目从众的人占61.02%,另外迫于现实仍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人占34.35%。仅有4.63%的人不赞同此观点,认为就业就是个人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人才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并且有大部分表示会从总体大局来考虑(见图16)。 4.2现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重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得益于1997年直辖以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均有较快发展,在全国的综合排名随之日益提升,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0年重庆CDP达到7925.58亿元,人均GDP达到27596元,GDP年增长率为13.69%,首次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0.54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98%,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1. 23个百分点。2011年重庆实现CDP10011.13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跃居全国第一。2012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 00亿元,同比增长13.6%,这个增幅为全国第二,西部第一,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的交通日臻完善。自三年前“畅通重庆”工程启动以来,重庆市累计投入2019亿元到“畅通重庆”的建设。水运、索道、跨江大桥、公路、铁路、轻轨和航空相互交错衔接构成了发达重庆交通。市域内,“半小时主城”基本建成,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主城市民“打车”不再难,“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铁路形成“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提前10年实现,重庆江北机场运营能力翻番,航运中心定位初显。
近年来重庆经济的蒸蒸日上,为毕业大学生留渝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变,大学生愈发聚焦于极具潜力的二线城市。
(2)政治原因。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实施了诸多促就业措施,完善了一系列增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主要政策有:一投入2亿元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未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部扶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组合创业和到基层创业,其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比例保证100%;二推进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重庆市已建立市级就业见习实习基地20家,区县级基地32家,接收毕业生2000余人,为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计划2009年建成市级见习实习基地60家,区县级100家,使接收毕业生规模达到5000人,同时,市政府将提高对就业见习实习基地的补贴标准;三鼓励临时聘用高校毕业生,市财政每月提供补贴;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重庆市政府加大对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
各地大学生对于这些政策的看法(见图15),数据永远是最直观的逻辑,九成以上的学生会受优惠政策的影响,所以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来渝与重庆市发布的优惠政策亦是密不可分,遂其余二线城市可作相似工作来吸引大学生。
(3)文化原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前进,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就业文化即为人们的就业观念,历史时期的不同必然导致就业观念不同,现今人们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政策背景下更多为理性的选择就业城市,不再像以往总是紧切希望进入一线城市。
(4)观念原因。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之下,就业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市场优胜劣汰,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还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如今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变则通,如果还一味抱着天之骄子的思想,就业非常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的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就业观悄然转变回家乡创办生态农场”“春招会上80%大学生不问薪酬”等新闻报道,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观问题上转变不小。
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协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岗位梯级性的变化,我国现阶段教育不完全依赖市场的实际需要就业信息相对滞后状况,专业性对口不高的大学教育等都使得就业本身成为一个难题。而在四郊多垒的一线城市寻求一个合适的更为困难,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退而求其次,在竞争稍微松缓的二线城市开始职业生涯。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就业政策的变化让大学生愿意转变就业观。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下,国家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弥补区域经济差异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各自就业优惠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这些政策功勋卓著。
4.3对当代大学生的建议
4.3.1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就业是进入社会的开始,是迈出校园展示自我的一个新篇章。要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正视社会就业形势,既不能对自己过分自信也不应过分自卑,要对自己有充分的客观认识,包括对知识结构、自身能力、兴趣、特长优势等方面。正视自己在就业选择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理想与就业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学会必要的社会交际,建立扩展自己的人脉圈,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另外,大学毕业生择业要有竞争意识、不怕失败,将求职过程遇到的挫折当作经验积累,学会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原来的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一部分大学生觉得这增加了更多自由选择性,另一部分大学生又觉得工作太难找寻,形成两种迥异的心理状态。其实,就业制度从以前的“包分配”方式到现在的“双向选择”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它在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让大学生们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推荐自己。大学毕业生应该珍惜、抓住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凭自身的真才实学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对于求职道路上遭遇的种种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4.3.2转变自身就业观
改变单一的就业选择途径。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毕业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利用专长自己创业或者出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
从一线城市就业到二线城市就业。在就业地理选择这个问题上,以往许多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机会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比较倾向于一线大城市。不可否认,一线城市的工资待遇高、就业机会多、个人进步快、国际化程度高、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好等诸多优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大批大学毕业生曾不约而同地涌向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造成了人才过度饱和优秀人才资源的浪费的后果。与其选择在生活压力大的人口拥挤的城市里打拼沉浮,不如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就业成功率大、城市发展潜力大、生存压力小、生活舒适,毕业大学生有更多选择广阔发展空间、就业的机会。
从就业中心高层开始到偏远基层开始。以往许多大学生持有“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观念,对偏远基层乡村工作机会望而却步,宁愿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苦苦拼杀也不愿去就业压力较小的乡村工作。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妨先放下了身段,脚踏实地从基层工作做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动待业,不如先找份工作,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从基层岗位做起,更能锻炼自己,基层工作不是最终目标,而是积蓄经验往上攀升的重要踏板。
4.3.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只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青眯。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毕业大学生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大学生还要学会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沟通方式结合,收集信息,保证自己能够及时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就业信息。
5、附录——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倾向问卷调查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逃离北上广向二线城市迁移的现象。以此为背景,我们展开了这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分析当下就业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希望你能积极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以下题目,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的专业是?
A文史类
B理工类
C经济管理类
D其他
(3)毕业后,你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
A先择业后就业
B先就业后择业
C自主创业
D不明确
(4)毕业后,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资是?
A0—1500B1500~3000C3000~4500D4500以上
(5)你就业所偏向的城市类型是?
A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B二线城市(直辖市、省会、沿海或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C三线城市或其他
(6)专业对你选择城市的影响?
A很大程度影响我,我的专业使我更倾向于一线城市
B很大程度影响我,我的专业使我更倾向于二三线城市
C会影响我选择城市,但是凭自己能力在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D没有影响
(7)家庭对你选择城市的影响?
A基本遵照父母意见
B父母意见影响很大,个人抉择占次要
C个人抉择占主要,父母影响占次要
D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
(8)一线城市对你的吸引力在于?(多选)
A工资待遇高
B就业机会多
C个人进步快
D创业成功率高
E与国际接轨程度高
(9)二线城市对你的吸引力在于?(多选)
A升职易
B生活成本低
C就业成功率大
D城市急速发展,潜力大
E生存压力小,生活惬意
(10)据调查,在重庆月人均消费为1000-1500,你的态度是?
A难以接受
B可以接受但偏高
C可以接受并适中
D可以接受且偏低
(11)重庆市主城区租房1室1厅大概是500元,而2室1厅大概是800元,你的态度是?
A难以接受
B可以接受但偏高
C可以接受并适中
D可以接受且偏低
(12)二线城市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对你选择城市有无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些影响
C会有影响但不大
D没有影响
(13)你更偏向以下哪一方面的优惠政策?
A大学生“村官”2年后转公务员的政策
B基层服务就业调动优惠政策(毕业后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并达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流动到重庆或其他大中城市工作)
C费用减免政策(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内可以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自谋职业的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和人事档案暂存就读学校2年或由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存管2年,存管期间免收档案管理费)
D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政策(半年以上未就业且有固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可在其户口所在地居委会登记,可以申请3000~20000元人民币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
E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重庆市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l亿元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对缺乏创业资金的大学生提供5~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
F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扶持政策(创办微型企业的大学生可向开户银行申请期限为1~2年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50%,贷款利率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G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政策(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投资2000万元,计划培育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14)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会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情况,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对此你的看法是:
A赞同,在就业选择上会适当的考虑大局和长远利益,不盲目从众
B赞同,但迫于现实,仍以个人利益为重
C不赞同,就业就是个人的事,不需要考虑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