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不仅是生物学科育人的价值体现,而且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养成各方面能力的总体纲领。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为例,论述了学生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既能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形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生物学学科具有生命、科学、实验、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特征[1]。高中生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和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渗透生物素养的核心,逐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完整、健全的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2]。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核细胞——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基础上进行安排,体现了细胞由表及里的顺序,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它也为有丝分裂研究和《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主要内容。教科书由两部分组成,即细胞核的功能和细胞核的结构。全文以“问题探讨——电镜下的细胞照片”为导入,以“假设没有细胞核,三种生命活动是否能进行”为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核的功能,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细胞核贴切地比喻成其他物质或职责。细胞核的功能由四则资料分析给出,学生通过回顾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分析出细胞核的功能。核的结构由模式图的形式给出。
3.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发表讨论结果时调换顺序,先讲解资料2、3。由于资料3与资料2实验方法类似,并较为简单,且都是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所以学生讲述资料2后,教师给出了变形虫材料,实验方法由学生设计,省略了实验步骤。最后再进行资料1、4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以往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膜和細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呈现细胞核亚显微结构,深化“结构与功能”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将本节中的具体内容标准设置为“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细胞核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和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据分析和结构模式图,可以阐明核心的功能和结构,并认识到结构和功能统一的生命概念,并且可以使用这个观念来分析和解释简单情景下的生活现象;
2.通过资料分析,回顾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分析出细胞核的功能;
3.通过“模型建构”和“技能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动手的能力,从而形成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
(四)重、难点分析
关于细胞核的内容,学生已接触过,但细胞核的功能具体有哪些,结构长什么样,细胞核与遗传有什么关系,学生不了解。所以把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设定为重点;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述染色质和染色体时较为困难,于是设定为难点。具体如下。
1.重点: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难点: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重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探讨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师通过问题串逐步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2.难点:采用直观教学法突破难点[3]。利用铁丝将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抽象的东西,从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编排,即四则资料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述实验过程。
1.“细胞核的功能”部分。前三则资料相对简单,学生们共同努力得出结论。资料4有一定难度并且更复杂。确定教法:小组合作学习、谈话法。
2.“细胞核的结构”部分。基本结构相对简单,观察后由学生总结,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更为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确定教法:演示法、谈话法。
3.教师课前准备:铁丝。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在“资料分析”的教学中,省略了变形虫实验,留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最后的时间就不会太紧张,同时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全部是填鸭式讲解过程。但课下思考作业需要教师在下节课之前检查,以避免学生偷懒,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细胞核非常小,因此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这些结构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铁丝制作染色体和染色质。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还应注重加强系统的教学理念,即把握“细胞是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加强细胞内主要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功能讲解相应的结构,掌握两者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三、结语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为“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细胞核中”,即通过对四种材料的分析,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并了解细胞核与生物体特征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设置问题串,逐步使学生更接近正确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实验设计,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再加上课后的建模活动和数据分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教学旨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会学生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生物课堂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才能使生物学知识展现其魅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学生形成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关键特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瑛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02):55-56.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生物学学科具有生命、科学、实验、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特征[1]。高中生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和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渗透生物素养的核心,逐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完整、健全的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2]。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核细胞——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基础上进行安排,体现了细胞由表及里的顺序,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它也为有丝分裂研究和《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主要内容。教科书由两部分组成,即细胞核的功能和细胞核的结构。全文以“问题探讨——电镜下的细胞照片”为导入,以“假设没有细胞核,三种生命活动是否能进行”为题,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核的功能,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细胞核贴切地比喻成其他物质或职责。细胞核的功能由四则资料分析给出,学生通过回顾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分析出细胞核的功能。核的结构由模式图的形式给出。
3.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发表讨论结果时调换顺序,先讲解资料2、3。由于资料3与资料2实验方法类似,并较为简单,且都是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所以学生讲述资料2后,教师给出了变形虫材料,实验方法由学生设计,省略了实验步骤。最后再进行资料1、4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以往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膜和細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呈现细胞核亚显微结构,深化“结构与功能”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将本节中的具体内容标准设置为“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细胞核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和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据分析和结构模式图,可以阐明核心的功能和结构,并认识到结构和功能统一的生命概念,并且可以使用这个观念来分析和解释简单情景下的生活现象;
2.通过资料分析,回顾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分析出细胞核的功能;
3.通过“模型建构”和“技能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动手的能力,从而形成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
(四)重、难点分析
关于细胞核的内容,学生已接触过,但细胞核的功能具体有哪些,结构长什么样,细胞核与遗传有什么关系,学生不了解。所以把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设定为重点;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述染色质和染色体时较为困难,于是设定为难点。具体如下。
1.重点: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难点: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重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探讨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师通过问题串逐步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2.难点:采用直观教学法突破难点[3]。利用铁丝将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抽象的东西,从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编排,即四则资料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述实验过程。
1.“细胞核的功能”部分。前三则资料相对简单,学生们共同努力得出结论。资料4有一定难度并且更复杂。确定教法:小组合作学习、谈话法。
2.“细胞核的结构”部分。基本结构相对简单,观察后由学生总结,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更为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确定教法:演示法、谈话法。
3.教师课前准备:铁丝。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在“资料分析”的教学中,省略了变形虫实验,留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最后的时间就不会太紧张,同时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全部是填鸭式讲解过程。但课下思考作业需要教师在下节课之前检查,以避免学生偷懒,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细胞核非常小,因此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这些结构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直观教学,使用铁丝制作染色体和染色质。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还应注重加强系统的教学理念,即把握“细胞是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加强细胞内主要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功能讲解相应的结构,掌握两者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三、结语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为“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细胞核中”,即通过对四种材料的分析,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并了解细胞核与生物体特征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设置问题串,逐步使学生更接近正确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实验设计,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再加上课后的建模活动和数据分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教学旨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会学生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生物课堂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才能使生物学知识展现其魅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学生形成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关键特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瑛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