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为引领,唤起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早已引起了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它为教育改革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认为,搞好生命教育,要把握好“五大支柱”:珍惜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独立自主(没有谁能代替你,自我做主,勇于负责);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及时找机会);全面拓展(开拓生命的价值);极限开发(挖掘生命潜能,创造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奇迹)。针对我们国家孩子的现状,我们发现,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承担起在各个年龄阶段应尽的责任,生命教育就更易全面铺开。
  一、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小岗位,学生肩上的一份大责任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在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教师们更注意到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里就有一枚“岗位责任章”,要求每一位少先队员在班中都要负责好一个小岗位:扫地、排桌椅、擦黑板等。活动的目的当然不仅是为了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小有一种意识:我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我有一个岗位要负责好,这是我的责任。长此以往,队员们自然会把这个岗位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每天当教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努力的成果,看到的是自己在班中的作用,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定位。
  其实,班级中担任大大小小的班干部,举行形形色色的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及责任养成的良好机会。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自身的作用,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知道自己为集体所需要,进而更认真的生活,发挥自己生命的光和热。
  二、家庭成员齐努力,责任意识早培养
  曾经向一位家长建议要加强一下他们儿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母亲的回答是:这不能怪孩子,都是大人不好,因为在家里连母亲也不做什么,都是请阿姨干的。不要轻视这种社会现象,许多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的结果不是家庭生活层次上的提升,家庭成员体能上的节省,而是孩子“吃苦教育”的丢失,家庭成员“同舟共济”现象的流失,最终也失去了“服务他人”意识的培养时机。日本的孩子,上学一律用步行,虽然轿车在日本已普及,但是家长们从不接送,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从小经受一年四季风霜雪雨的考验,孩子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而孩子放学回家则是分好小组,由高年级或大同学带领着回家。这样,从小独立,大家共同努力攻克难关的教育,既是对孩子能力培养的极好方式,又可以告诉他们:生活中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也应该让孩子在一次次的“任务”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只有从小努力地做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只有生活中齐心协力,社会才会更和谐。
  国外的专家“取笑”我们:“小孩子碰到桌角哭了,家长们用拍打桌子来安慰他。”孩子就这样一次次地与“责任”失之交臂。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可通过一些生活琐碎的小事来训练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即使在过程中碰到困难,也要努力地克服。在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孩子得到的是为自己、为家庭、为他人付出这一意识的养成以及痛快淋漓的成就感。
  三、社会是个大课堂,责任滋味尽早尝
  “你现在不好好学,等你长大踏上社会看你怎么办。”这是许多家长面对自己不太认真的孩子都喜欢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是和社会教育分离的。幼儿园到大学进行的是学校教育。而从工作开始,则是接受社会教育的时段。过于界限分明的教育转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利的。他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调整,从身心到技能,都要重新装备。如果我们能把原本应该相交的两种教育早作渗透,那是否效果会更好一些呢?放眼一下国外的教育,《成长的烦恼》一部诙谐的家庭剧让我们在多年前就看到了他们的“小不点”从小就参与到了“社区活动”中。美国的大学更是把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作为考核学生不可缺少的标准之一。他们会把学生参加服务活动的时间转化为在校的学分,有的项目则根据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长短由校长、服务队领导、州长或者总统颁发证书作为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较早地适应社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我是有用的”“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我的肩膀上有责任”。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正是要让孩子懂得“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炼”。
  当然,这几年我国教育界的专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系列的“教育基地”开始涌现。学生们可以利用假期去体验、感受诸如“野外生存”“合作训练”等内容。这确实是青少年教育上的一大进步。而对比国外的教育,我们还应该在“社会教育”上把步子迈得更大些。例如,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让学生们多多涉足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田间学校”“孤岛学校”等活动,通过组织这样的“留学”活动,学生能在“微观社会”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掌握生存的技能。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传递”的具体方式还有许许多多,要靠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来共同研究。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以责任为引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要让他们每一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项目“低温催化氧化法VOCs处理技术”侧线试验日前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顺利完成,各项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乐学、好学、轻松地学。而建立这种氛围,首先,教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也在不断改变,以特色小镇为服务载体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逐渐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热点。而生态小镇建设的成败与否与融资手段息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观念,消费观是当前社会经济现实在人
初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和成长阶段,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作为初中主要学科之一的英语,也是这一阶段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初中英语的教学,通过
课堂提问,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看似微小的话题,但是它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做到“五要”、“五忌”。    一、课堂提问“五要”    1.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
现在有一种片面的观念,认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教学的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教学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观念又总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能否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作用,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遇作文便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无处下手。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善于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小学生年幼单纯、不善观察、生活阅历少,所以每当关起门来让他们闭门造车时,他们要么照抄范文搪塞了事,要么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教学常规,尽量把作文的概念简单化,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去耳闻、目睹、感受、思考、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原来
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古人说得好:“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要上好习作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呢?  (1)消除害怕心理  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学生紧张畏难情绪。换句话讲,教师只要消除学生怕习作的心理,就能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就能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就能较顺利地写好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文笔细腻、清晰,语句优美、流畅,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教学前,我们认真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