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而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一旦脱离了学生,教学活动便成了空话。正因如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课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曾作以下初探:
1. 视听激趣法。教师运用直观的手段,将教学内容化为直观可感的信息,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阅读课文《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揭示课题之后,我出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彩画,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这一首歌曲。同学们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景,聆听着美妙动听的歌曲,个个如痴如醉,只用了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
2. 范读激趣法。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能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入情景,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一边小声播放曲调低沉的音乐,一边范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
3. 悬念激趣法。让学生带着悬念在读中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突出课文重点。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这样提问:(1)鱼能不能离开水?(2)“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而且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的欲望越强,学习的兴趣越浓,则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探索创造动力就越大,更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因而,培养兴趣对促进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自学能力是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教师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就必须把学法指导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工具书的使用,如查字典的各种方法;并鼓励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主动查找工具书,使之养成一种习惯,为扫除各种“绊脚石”作好准备。其次,配合各年级教材的不同要求,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确当前的阅读任务,如:怎样读懂一句话、一段话和一篇文章;掌握段落的划分,归纳段意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直至归纳中心思想。另外,我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总结阅读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能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也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又掌握了方法,在学习上自然游刃自如。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保证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实践活动是体现
劳动创造了人类。这说明从猿到人的演变,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要求学生不断实践,才有创新;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思维才得以体现。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火烧云》一课时,授完课后我提出:(1)“火烧云”一般发生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为什么中午不会出现“火烧云”?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图书资料,从实践中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
2. 巧设练习,使学生的学识得以巩固。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转化。我在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布置适量的知识性较强的课内习题外,还适当布置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小练笔。例如:“先观察瓜子的发芽过程,再把它写下来”“我自己修理……”“××续集”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体现。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课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我曾作以下初探:
1. 视听激趣法。教师运用直观的手段,将教学内容化为直观可感的信息,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阅读课文《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揭示课题之后,我出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彩画,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这一首歌曲。同学们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景,聆听着美妙动听的歌曲,个个如痴如醉,只用了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
2. 范读激趣法。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能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入情景,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一边小声播放曲调低沉的音乐,一边范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
3. 悬念激趣法。让学生带着悬念在读中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突出课文重点。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这样提问:(1)鱼能不能离开水?(2)“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而且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的欲望越强,学习的兴趣越浓,则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探索创造动力就越大,更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因而,培养兴趣对促进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自学能力是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教师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就必须把学法指导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工具书的使用,如查字典的各种方法;并鼓励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主动查找工具书,使之养成一种习惯,为扫除各种“绊脚石”作好准备。其次,配合各年级教材的不同要求,循序渐进,使学生明确当前的阅读任务,如:怎样读懂一句话、一段话和一篇文章;掌握段落的划分,归纳段意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直至归纳中心思想。另外,我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总结阅读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能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也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又掌握了方法,在学习上自然游刃自如。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保证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实践活动是体现
劳动创造了人类。这说明从猿到人的演变,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要求学生不断实践,才有创新;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思维才得以体现。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火烧云》一课时,授完课后我提出:(1)“火烧云”一般发生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为什么中午不会出现“火烧云”?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图书资料,从实践中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
2. 巧设练习,使学生的学识得以巩固。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使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转化。我在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布置适量的知识性较强的课内习题外,还适当布置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小练笔。例如:“先观察瓜子的发芽过程,再把它写下来”“我自己修理……”“××续集”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体现。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