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也要将“下蛋”进行到底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l7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部上市后,当月即荣列开卷全国畅销书新书排行榜非虚构类第一名,而《秦始皇》系列节目多次刷新2008百家讲坛的收视纪录,而王立群也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魅力50人”之一。2009年4月13日,百家讲坛再次推出《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而此时他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依然抱病出席了4月在京举办的新书发布会,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让读者担心的同时,也充满了感动。
  
  
  百家讲坛里的一把温火
  
  王立群,一个可谓继易中天、于丹之后,因在《百家讲坛》讲读《史记》而出名的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了又一位“火”起来的“学术明星”。他以生动逼真、娓娓而谈的口吻,再现了一段又一段真实的历史,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和敬重。
  2008年底,《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年度魅力50人,王立群教授当选为具有“温润之魅”的魅力学者。《南方人物周刊》给王立群的入选理由是:“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验。他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家里。”而如今,他继续讲述他的“秦始皇”,再次温火般地把“秦始皇”这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普及到寻常百姓的家里。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其实,已届花甲之年的王立群教授,有一番不凡的经历。小时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先后2次失学。小学毕业时,本来是保送生的王立群却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在民办学校半工半读念到高中后,高考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的他,却再次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失学。在当地一所厂办学校教书教了14年小学、中学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又因为65届不能参加高考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直到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他准备了一年最终于1979年,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经历本科教育,他一跃考上了研究生。
  到百家讲坛的时候,他已经61岁高龄了,可他依然充满激情,就在他带病进行宣传的时候,他依然不无幽默地告诉记者,他只是一个“纯爷们”。跟年轻人相比,他可不服老,也不服输。
  “普及历史的工作我是不会停止,只要我还在,我宁愿永远普及下去。”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正解历史正解秦始皇
  
   秦始皇,一位让人颇受争议的人物,不管后世对他是如何评价,其中有客观的,也存在不客观的因素,因此,“作为后人,讲述这一段历史,并不是一定要对后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而是为了正解历史,还原历史。”就比如“焚书坑儒”一说,王立群教授认为中学的语文教材是有误的,后世更应该尊重历史,客观地分析历史的真实。在王立群教授的讲述中,一个个谜团也如剥茧之蚕,渐露真相,让人讶异,让人惊奇,让人叹服,让人恍然大悟。
  
  风云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战马嘶鸣人才济济,是时代造就人才,而人才同样也主宰了这个时代,成就时代的英雄。英雄是什么,就是要敢于担当,就是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王立群教授分析,秦始皇前半生比较能利用人才,而后半生忽略了人才,才导致了亡国。
  他说:“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讲史,之所以能获取读者的认可,是因为它们读起来轻松愉快。”讲史不应该脱离“正解”,不能脱离学术,这也是他一直强调的。
  
  把“下蛋”进行到底
  
  王立群教授曾在《秦始皇》里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这类语言如此精辟,确实让人感悟良多。而在揭密《秦始皇》系列节目在百家讲坛播出33集后创2008年“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纪录这样的优秀成绩时,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也幽默地总结出“四行”:一是王立群行;二是百家讲坛说王立群行;三是说王立群行的百家讲坛行;四是王立群身体行。
  然而,万卫却继续揭秘,他说王立群教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用他的心血或者说冒着生命危险,用生命换来的一本书。因为在录制《秦始皇》之前,王立群就已经被查出患严重的心脏病,两个主动脉,一个是堵塞80%,一个基本上堵死了,当时医院要他住院尽快做手术。而他一直坚持把节目都录完,都没有告诉任何人。不管是万卫,还是其他人,都是经过旁敲侧听知道这则消息的。百家讲坛上上下下都大为震惊,并有些害怕,同时也更加钦佩王立群的敬业,读者得知后更是大为感动。
  不过,说到自己的身体问题,王立群教授却显得更豁达,他说,这是长期工作体力透支造成的,百家讲坛并不是直接原因,相反,他很希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成为主讲人,“我是研究文学的,但是一直在讲历史,人家说这是 ‘公鸡下蛋’,我想以后有机会讲文学,这才是‘母鸡下蛋’,能当回母鸡也很好。”
  当“公鸡”也好,当“母鸡”也好,王立群教授都希望能够把 “下蛋”进行到底。
  
  后记
  2008年12月26日,王立群教授抵达外图厦门书城进行现场签售,笔者就告知本刊将对其做一期专访。2009年4月,笔者发现其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王教授似乎从人间“蒸发”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他。直到后来才得知他身体欠安。后来进行电话访谈,听到电话那边虚弱的声音,笔者也深感不安,因此,特借本刊专访之际,祝福他早日康复。
  
  附:广西师范大学对王立群教授的访谈录(部分)
  1、我们过去一直有个误解,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了中国宝贵的文化财产,但您在书中解释其实坑的是术士,并且是缘于术士对秦始皇的欺骗,坑儒之说从唐朝才开始盛行。可是,无论是现行的大部分中学历史课本,还是影视剧小说,都仍沿用坑儒之说,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如果秦朝不是对文化毁灭最厉害的时代,那哪些时代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比较大呢?
  答:“焚书坑儒”这一表述并不准确,但是,这种表述比较简单,加之后世人们视秦始皇为暴君,因此这一说法流传很广。如果准确地表述这一事件,不应当如此表述。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与影视剧小说广泛沿用“焚书坑儒”之说并不意味着这种说法正确,我希望中学历史课本纠正这一并不准确的表述,向广大中学生传达一个正确的历史知识。
  坑儒之说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很可能源于儒家学者对秦始皇使用法家那一套治国之术并且焚烧诗书的本能抵制与下意识的反感有关,对秦始皇坑术士的行为进行了放大与丑化。
  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后世放大了。首先古代典籍传播中的口耳相传特征,其次秦代国祚短暂,所以当汉代建立以后,大量诗书依靠口耳相传仍得以保存。当然,秦始皇是烧不尽天下书的,汉初从墙壁、孔子旧宅等处就发现了保存起来的诗书。
  中国历史上对文化破坏比较大的时代不止一个,秦始皇焚书算是一次,其次项羽焚烧咸阳、汉末的动乱、五胡乱华等等,历史上的动乱都会对典籍的传承造成影响。典籍传承的两大厄运:一是兵燹,二是火灾,而且这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毁灭典籍,比如,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关清人以及少数民族不利言辞的书进行了禁毁,这种寓毁于编的过程更可怕。
  2、秦始皇焚书坑术士,为帝制时代政府控制人们言论之肇始。请您由这本《秦始皇》出发,从这个角度,谈谈国家话语权的问题好吗?
  答:国家话语权应当是国家权力和社会共识共同形成的。“国家权力”和“社会共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国家话语权。
  国家话语权首先是国家权力的表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制度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与统一,这些都是国家话语权的表现,但是,这种国家话语权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意志,毫无顾忌社会的共识。
  因此,秦帝国的国家话语权只是国家权力的单方面的体现,因此,这种国家话语权带有一种先天性的缺陷。
  秦始皇的焚诗书与坑术士,都有发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其根源在于其统治思想,从长远来看有必然性,但是偶然的个别事件最终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国家话语权要特别重视社会共识,轻视社会共识单纯表达国家权力的意志会酿成严重恶果。
  国家或者政府通过控制言论而控制子民,历史证明是愚蠢的做法。恰当的做法一是重视民意,二是进行疏导。
  3、现在国际社会上流行将“金砖四国”作为提升全球经济的新动力,这四个国家从国土面积而言无疑都是大国,您在书中写过,中国成为“大国”,应该是从秦而始,我们现在正在向着真正意义上的强国而努力,秦始皇是很多年轻人最佩服的皇帝,大家仍有一种大秦王朝的情结,那么,通过读《史记》及秦始皇,我们能获哪些方面的经验呢?
  答:一国之大,不仅仅在于领土的面积,更需要经济实力强大。秦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从“中国”的英语China中可以考见一般,它与秦朝的译名是同一个词根。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成就了大秦帝国的神话,成为后人崇拜的偶像是可以理解的。
  大秦帝国空前强大,但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余年,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秦国二世而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因素,以此作为借鉴。
  秦帝国重“国计”而轻“民生”是其失败之本。没有“民生”,只讲“国计”,百姓不满,终至亡国。秦始皇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万里长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都是为国而计。但是,在这么短短的十二年中进行如此高密度的大工程,完全不计“民生”,不顾百姓死活,百姓能不跟随陈胜、吴广吗?
  真正的大国是在各方面都发达的国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走在前列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榜样。如果单纯地笼罩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大国阴影中,而不是着眼于眼下的努力与实践,那永远不可能会进入大国的行列。
  4、看到您在书的最后,作了一首《秦皇吟》,而您的主要工作也放在了古典文学及文献研究上,您参加百家讲坛的录制有好几年了,关于《秦始皇》的录制,您有哪些深刻的感受?
  答:进行学术研究与在百家讲坛讲解历史,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一是学术,二是普及。学术研究固然需要,普及有时更为重要;因为利用强大的媒体进行普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当下中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候,一些传统的美好的东西被人们不断的淡忘与丢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普遍产生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是最近几年传统文化重新兴盛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为满足广大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进行一些通俗的普及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5、社会上经常讨论师德的缺失,您对刚刚入行的年轻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答: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严格教育;有自己的自由与尊严;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干好自己的本职,把课讲好,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能感受到历史的意蕴和教师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个人见解。
  6、听说您最近身体不是太好,明天还要到医院做手术,这与您长期在百家讲坛录制节目以及参加各种活动过度劳累有关系吗?《秦始皇》会是您与百家讲坛的最后一次合作吗?
  答:这几年确实比较劳累,校内校外各种事情比较多;但是,疾病的形成往往都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三年两年就形成的,而是长期的体力透支造成的。
  《秦始皇》是否是我与百家讲坛最后一次合作不好说,主要看我的健康;如果健康情况允许,完全可以继续合作。
  
  《秦皇吟》
  春秋争霸烽火飞,战国逐鹿生民哀。
  横扫六合归一统,秦皇声势挟风雷。
  煌煌功业空前古,颂声四起骄英主。
  焚书坑儒人心寒,群臣失语无谏阻。
  大兴土木役万民,阿房未竣九州贫。
  峻律苛政猛于虎,暴君英主集一身。
  尊荣奢华欲永守,不死仙药何曾有。
  陈涉一呼天下从,只为黔首苦秦久。
  万世基业二世绝,楚虽三户终灭秦。
  兴勃亡忽殷鉴远,攻守势异须宽仁。
  秦祀虽亡秦制留,始皇功过论不休。
  皇朝千秋多兴废,几度悲哀演从头。
  
  王立群教授为新书《秦始皇》(下)所作题诗
  
  王立群
  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其他文献
谢其章是京城藏书发烧友中的佼佼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他的藏书史已有20多个年头。谢其章笑称自己不过是以微薄工资满足自己淘书乐趣的穷书生,仅有过偶尔两三回“掷千金求爱书”的豪举。在他所藏万多本图书中,出手最狠的是1944年出版的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以3000元人民币自旧书网竞价购得。没有惯常以为的藏书家家藏中让人乍舌的天价书籍,谢其章自有他的一套购书理念——“必须是自己寻觅很久的,品相又不能
期刊
牛年二月初九惊蛰日再贻黑芽    周梦蝶  1920年生。自军中退伍后,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起开始靠摆书摊维生,直至1980年才因胃病而结束营业。创作以诗为主,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擅于运用传统禅思融合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精神。着有诗集《孤独国》、《十三朵白菊花》等。    ★之一  每一滴雨,都滴在它  本来想要滴的所在;  而每一朵花都开在  它本来想要开的枝头上。  谁说偶然与必然,突
期刊
我新居在台南运河边,凤凰木在冬天叶子落尽  只剩结疤的种子,在风中摇曳着静默的枝桠    对岸的公园有三棵大榕树,工程车正在整地  疏浚运河,所以人影幌动,树影不离    晨雾迷离,在河上漾起一层水烟,恰似童年梦境  旭日初露一道道的光束,从对岸高楼升起像黄金微温    黎明前与黎明后在河畔有不同的景色,我细细观察  首先麻雀吱吱喳喳来叫醒,接着白头翁踮在枝头探春    白鹭鸶贴着水面飞翔倒影成双
期刊
政治融冰,春暖书市      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自1989年10月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开始,出版交流就以各种形式陆续开展。每年在两岸举办的各种书展,就成了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盛会。  台湾出版交流人士最常参与的大陆地区书展是每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图书订货会、4月中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8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及在厦门和台北轮值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台湾地区则以
期刊
人总爱说晚境是夕阳无限好,若果那老人的生活温饱,又无忧患,虽有些恭维或是自慰, 但惋惜若悲之情,呼之欲出。华灯初上,更是天已全黑,连黄昏的微弱金光也掉到地平线下去了。但因时间的分段和背景的不同,“华灯初上”似又托出了另一舞台,意即你仍有发挥的余地,这给了老人一种鼓励,忘记了皱纹和白发。  小学三年级,写了一篇以今日之语可名为极短篇小说的《两个车夫的谈话》,被国文老师惊为杰作,兴奋万分的为我张罗登上
期刊
2009年1月,评论家王干(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拿到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李某在“干老”手下当差,于是,有幸得到填写发稿单的机会,忝为《河岸》在《中华文学选刊》2009年3月发表的责编。一读,二读,三读……从第一回阅读到今天,李某不知不觉已经读了五回,而《河岸》的味道没有浓转淡,反而像火锅,越熬越出滋味。所以,李某心中独自欢喜,俺得着件宝贝。  这宝贝乃文学艺术品,非李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书”不同。今年,作为求职者中比重最大的大学生就业人数骤增,又遭逢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求职之难,难于上青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编辑说,毕业即失业,这在西方很正常,中国大学生也要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更何况于一般的求职者呢?每天,报纸、电视、网络等铺天盖地的招聘会,就业人潮涌动。从3月份开始,许多出版社开始相继推出求职就业类图书,市面上的求职就业类图书日益增多,
期刊
编者按:今年秋拍,北京保利古画夜场中的夜场“百代标程”要上拍一件重量级拍品,元代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  此画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4600多万港币成交曾吸引圈内很多注意力。元代著名画家任仁发的手卷,在全世界也不过十数卷,而在佳士得以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落槌,实在不能不让人产生很多遐想:到底是“漏”,还是“雷”?  把事情说清楚,需要专业的书画鉴定过程。7年过去,多方查阅资料,小心求证,谜团
期刊
你说,你常常听着或读着一个故事两分钟后就忍不住想问:“这个故事在说什么?”你期待说故事的人用最快速的方式把故事说出来,甚至帮你指出故事里的道理。   我想告诉你:很多故事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说出来的。有几个情节很关键,有几段对话很精彩,主角的某个遭遇是转折点,有一些段落会勾出想象或回忆,或者引出了心得——可是,这些都只是这个故事可以告诉你的东西,并不是那个故事本身。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有一本新书
期刊
一、家族背景  广州由于地理上的优势,自古便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下令只留四海关中的粤海关,这样“广州成为清代唯一合法对外开放的海洋贸易口岸,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贸易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华洋贸易的中心。”  来自福建龙溪的潘启(1714-1788)把握住这个机会,开设同文行,凭借过人的手腕和财富居行商首领地位三十年,子潘有度(1755-1820)、孙潘正炜(1791-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