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个性”“风格”和“特色”这三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核心要义是与众不同和独树一帜,而这与众不同之处同时又是个人的优长。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方能谓之个性、特色、风格,而风格是固化了的、成熟了的个性和特色,是更高的境界。风格的背后是思想,更见风骨和力量。特色、个性、风格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别出心裁,它们绝对不是另类的。王崧舟老师提“诗意语文”,窦桂梅老师提“三个超越”,提“主题教学”,薛法根老师提“智慧语文”,提“组块教学”,他们说法不一,各有千秋。王崧舟老师追求的是诗意课堂,是精致、和谐、开放、大气,薛法根老师打造的是智慧课堂,是简单、平实、幽默、灵动。名师们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与理解,表达着个人的见解。但殊途同归,这些思想都是遵循着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是名师们从不同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在解释、在诠释这些本质的规律。所以,风格的背后是有思想、有理念支撑的,风格恰恰是朴实的、是厚重的,风格是经验的累积,是思想的提升,是教学艺术的锤炼,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与超越。一堂课表现出来的特点不是风格,两堂课也不是,十堂八堂可能是,也可能仍然不是,所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执著、需要坚持。
风格离我们有多远?离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有多远?谈风格形成是不是距离我们太远?风格是不是只是名师的事?这些可能是大多数老师的思想误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长,你一定有你最擅长的一个方面。或是以某一领域见长,或是以课堂表现出来的显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见长。当然,这些特色或者只是个性,可能还不能称其为风格,但不管原生态的特点也好,经过努力形成的特色也好,一定为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相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均等的,成与不成则在于个人的锻炼和机遇。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志向。或许我们还没有成名,或许我们终究也不会成名,但是我们可以形成风格,至少可以有自己教学的个性,使自己完全可以和风格离得很近。所以,风格的形成不只是名师的事。现在享誉全国的各位名师,他们也曾经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曾经和我们走过共同的路,有过共同的梦,他们也是从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做起的。
我们离风格有多远?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备了哪些要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应该是热爱,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语文教育的热爱。王崧舟老师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他提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即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灵性,宽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神性。“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正是王崧舟的语文教育之梦。其实,正是因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敬来进行语文教育,所以这些名师们能够做到剑气合一、闭关参禅。王崧舟曾经说过:“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是语文跟我谈恋爱。”如果能够怀有这份神圣和热爱,把语文视为精神生命的图腾,我们也一样会在课堂上做到人课一体,人课合一。因为热爱,才会钻研;因为热爱,才会乐此不疲;因为热爱,才会有激情,才会有创造,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二,我们每位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生长点,并要坚持,使之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2004年,学校推荐我参加长春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告诉我的时候,学校已经帮我定好了课,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来,我问学校领导为什么给我选了这样的一课,他说是从我平时的述职、年组教研课等活动中感觉到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情感的张力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认为我一定能上好这样的课。后来,这节课在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在这项活动的总结颁奖现场,我再次上了这节课,很多在场的老师都被感动得流泪。这一次成功,让我意识到我比较适合上人文气息浓厚、情感丰富充沛的内容。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研活动中,我陆续上了《红旗飘飘》、《写给奶奶的信》、《话题作文:感动你我他》,还有参加省里教学大赛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自此,学校老师便悄悄地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二附小的“催泪弹”,把我的课堂称之为激情课堂。当然,上这样的课,流泪不是目的,关键要看这样的课堂是否能真正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是否能让孩子记住些什么,感悟些什么?能不能在这样的流泪中学会感恩,学会长大,学会珍惜,学会爱。如果能,我认为这是最有魅力的流泪,也是最温暖的流泪。当然,我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我会追随着我的激情课堂一直走下去。在这里,我说到自己的一个小例子意在说明:如果跟别人比找不到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么就同自己比,就一定会找到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并坚持着做下去,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风格。有的时候,人在其中,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有些东西未必看得清。比如说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可能自己不曾发现,这个时候,也是需要别人点化的。
第三,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我们是感性的,需要我们敏锐地去捕捉和把握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和信息,然后为我所用。王崧舟老师在看央视“青歌赛”的时候,看到戴玉强演唱歌颂周总理的歌《你是这样的人》,他就想将来一定要上一节关于周总理的课。后来他上了《一夜的工作》,这一课也成了他的成名作。当然仅是敏感还不够,还应该养成习惯,随时记录下一点东西,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命。这种感悟、积累不要仅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应是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因为热爱语文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启一扇扇窗,打开一条条通道……
第四,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我们有情感表现力,需要我们倾情投入。当然,情感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激情澎湃,起伏跌宕,风平浪静,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等等都是情感的表现方式。语文课一定要有情感,要有人情味,有表现力。因为融入真情,因为入情入境,于永正老师的范读成为一种艺术。听他的范读,那份真诚,那份投入每一次都会深深地感染你,打动你。情意融融,书声悦耳,品词析句,思想碰撞……学生徜徉在这样的课堂,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五,锻造课品。通过一篇文章,你能读懂作者,能体会到文品如人品,其实,课品亦如人品。一堂课,就是师者的学识、修养、气质、个性和品性的综合。语文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每位语文老师都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学个性。保持自己的特色最重要,因为你永远只是你自己。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氣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你可以选择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丝丝入扣、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简简单单。他在课堂上追求学生真实的成长,教师的真性情锻造了真实、实在的课品。语文老师可以多情,但一定要做到不做作、不矫情。上课如同做人,我们要回归自己,结合自己的特色去铸造课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
追随名师、向往名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理想。也许只是一抹微云,也许只是一缕萤光,也许只是一瓣馨香,但我们要自信地做自己,吐露自己独有的芬芳,绽放属于自己的荣光……
内,拿出作品,并在讲解作品的同时,介绍制作作品时发现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组对该组的帮助。通过这一训练,加深了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第三步,正确使用网络。结合教师的反馈,控制学生在校期间的网络利用情况。
各组学生按照自己填写的网络学习汇报表,展示本组网络学习的成果,并介绍其使用的网络资源。
创建网络学习论坛,以班级为单位创建本班的网页,学生在网页上交流学习心得、优秀网络资源等,加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预期效果基本上得到实现,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得到深化。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种学习网站的使用让学生对网络资源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又丰富了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风格离我们有多远?离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有多远?谈风格形成是不是距离我们太远?风格是不是只是名师的事?这些可能是大多数老师的思想误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长,你一定有你最擅长的一个方面。或是以某一领域见长,或是以课堂表现出来的显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见长。当然,这些特色或者只是个性,可能还不能称其为风格,但不管原生态的特点也好,经过努力形成的特色也好,一定为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相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均等的,成与不成则在于个人的锻炼和机遇。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志向。或许我们还没有成名,或许我们终究也不会成名,但是我们可以形成风格,至少可以有自己教学的个性,使自己完全可以和风格离得很近。所以,风格的形成不只是名师的事。现在享誉全国的各位名师,他们也曾经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曾经和我们走过共同的路,有过共同的梦,他们也是从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做起的。
我们离风格有多远?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备了哪些要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应该是热爱,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语文教育的热爱。王崧舟老师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他提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即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灵性,宽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神性。“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正是王崧舟的语文教育之梦。其实,正是因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敬来进行语文教育,所以这些名师们能够做到剑气合一、闭关参禅。王崧舟曾经说过:“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是语文跟我谈恋爱。”如果能够怀有这份神圣和热爱,把语文视为精神生命的图腾,我们也一样会在课堂上做到人课一体,人课合一。因为热爱,才会钻研;因为热爱,才会乐此不疲;因为热爱,才会有激情,才会有创造,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二,我们每位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生长点,并要坚持,使之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2004年,学校推荐我参加长春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告诉我的时候,学校已经帮我定好了课,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来,我问学校领导为什么给我选了这样的一课,他说是从我平时的述职、年组教研课等活动中感觉到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情感的张力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认为我一定能上好这样的课。后来,这节课在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在这项活动的总结颁奖现场,我再次上了这节课,很多在场的老师都被感动得流泪。这一次成功,让我意识到我比较适合上人文气息浓厚、情感丰富充沛的内容。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研活动中,我陆续上了《红旗飘飘》、《写给奶奶的信》、《话题作文:感动你我他》,还有参加省里教学大赛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自此,学校老师便悄悄地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二附小的“催泪弹”,把我的课堂称之为激情课堂。当然,上这样的课,流泪不是目的,关键要看这样的课堂是否能真正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是否能让孩子记住些什么,感悟些什么?能不能在这样的流泪中学会感恩,学会长大,学会珍惜,学会爱。如果能,我认为这是最有魅力的流泪,也是最温暖的流泪。当然,我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我会追随着我的激情课堂一直走下去。在这里,我说到自己的一个小例子意在说明:如果跟别人比找不到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么就同自己比,就一定会找到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并坚持着做下去,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风格。有的时候,人在其中,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有些东西未必看得清。比如说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可能自己不曾发现,这个时候,也是需要别人点化的。
第三,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我们是感性的,需要我们敏锐地去捕捉和把握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和信息,然后为我所用。王崧舟老师在看央视“青歌赛”的时候,看到戴玉强演唱歌颂周总理的歌《你是这样的人》,他就想将来一定要上一节关于周总理的课。后来他上了《一夜的工作》,这一课也成了他的成名作。当然仅是敏感还不够,还应该养成习惯,随时记录下一点东西,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命。这种感悟、积累不要仅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应是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因为热爱语文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启一扇扇窗,打开一条条通道……
第四,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我们有情感表现力,需要我们倾情投入。当然,情感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激情澎湃,起伏跌宕,风平浪静,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等等都是情感的表现方式。语文课一定要有情感,要有人情味,有表现力。因为融入真情,因为入情入境,于永正老师的范读成为一种艺术。听他的范读,那份真诚,那份投入每一次都会深深地感染你,打动你。情意融融,书声悦耳,品词析句,思想碰撞……学生徜徉在这样的课堂,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五,锻造课品。通过一篇文章,你能读懂作者,能体会到文品如人品,其实,课品亦如人品。一堂课,就是师者的学识、修养、气质、个性和品性的综合。语文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每位语文老师都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学个性。保持自己的特色最重要,因为你永远只是你自己。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氣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你可以选择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丝丝入扣、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简简单单。他在课堂上追求学生真实的成长,教师的真性情锻造了真实、实在的课品。语文老师可以多情,但一定要做到不做作、不矫情。上课如同做人,我们要回归自己,结合自己的特色去铸造课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
追随名师、向往名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理想。也许只是一抹微云,也许只是一缕萤光,也许只是一瓣馨香,但我们要自信地做自己,吐露自己独有的芬芳,绽放属于自己的荣光……
内,拿出作品,并在讲解作品的同时,介绍制作作品时发现的网络资源,以及其他组对该组的帮助。通过这一训练,加深了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第三步,正确使用网络。结合教师的反馈,控制学生在校期间的网络利用情况。
各组学生按照自己填写的网络学习汇报表,展示本组网络学习的成果,并介绍其使用的网络资源。
创建网络学习论坛,以班级为单位创建本班的网页,学生在网页上交流学习心得、优秀网络资源等,加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预期效果基本上得到实现,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得到深化。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种学习网站的使用让学生对网络资源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又丰富了学习的方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