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积累是一个传统而现代的话题,一直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所推崇。对于积累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定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积累过程,语文积累是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提高语文创造力的前提,总之厚积才能薄发。
一、语文学习到底该积累什么
语文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言语操作经验”的积累,对广义文化的“感悟能力”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从静态的角度说的,它侧重于语言内部的建构,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字常识等。识记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字、词、句、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篇章结构,文学常识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是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必备工具,这些既是“积累”的基本内容,又是“积累”的铺垫。语文学习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有米之炊”,而越是高一级形式的学习,越要以丰厚的“积累”作基础。
“言语经验”和“感悟能力”是从动态角度说的,它包括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侧重于对语言运用的一种内心体验,侧重于对静态语言的独创性的运用和具体语境下的灵活运用,语文“积累”要特别强调积累个体的“言语经验”。
二、怎样进行语文积累
积累,顾名思议,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1.阅读与摘记
阅读不仅指语文课内的阅读,而且应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可以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交流所拥有的藏书。还可鼓励学生到社区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积累效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对需要精读的内容,要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重要的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可以引导他们写心得型的读书笔记。初一时,要求广泛阅读,以摘抄为主,包括好词好句,重在积累语言。初二时,则要求摘录优美的篇章,重在美文,结合议论文教学,写些读后感。初三时,不仅增加课外阅读量,而且在摘录时要求写心得,甚至鉴赏性笔记,这样,到毕业时,积累认真的同学竟有厚厚的几大本了。
2.从名著中积累
大凡名著,都是有了定评的佳作。“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精选文学作品,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两本名著。读名著做到四积累:积累词语,积累名句,积累经典人物的典型事迹,积累自己对名著的感悟。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交流读名著的感受。因为持续的阅读名著,既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3.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
由于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当中常有对教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忽视、遗忘甚至放弃的现象,为使他们坚持下来,除了培养兴趣与习惯,做好定期检查与指导外,还应开展多项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及时巩固所积累的内容,促进新的积累。而且在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积累氛围。我曾经设计开展过这样一些活动,古典诗词背诵大奖赛,成语接龙,讲成语故事比赛,诗情画意(即为每周一诗配上意境画),奇词妙句大比拼(即规定时间或规定数量默写积累古诗名句、格言等)。读书笔记展示会、课本剧汇演(由学生自导自演,自借服装,自制道具)、师生同闹诗歌园(即学了现代诗歌后,学生仿作,教师下水,然后各自编排打印,张贴在教室内,由师生共同评比);另外,有一学期一总结的活动,随笔排行榜、摘抄笔记风行榜(统计随笔、摘抄的数量、比较质量,取前十名奖励);比比谁投稿多;名人名堂。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了语文积累的好习惯,丰富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生活,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积累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生活才是目的。积累是“存”,表达是“取”。明确了这种关系,就应注意引导,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语文学习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的手段。所以,不断让学生调用头脑中的积累,科学运用积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当堂仿写各种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积累越多,越有助于表达;越喜欢积累,越有助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从而使积累与表达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知识的最终归宿是实践。学生只有不断运用积累,才能活学活用平时的语言积累,激活自身的生活积淀,从而使积累真正为自己所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不懈,必能受益匪浅。只有丰富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一、语文学习到底该积累什么
语文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言语操作经验”的积累,对广义文化的“感悟能力”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从静态的角度说的,它侧重于语言内部的建构,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字常识等。识记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字、词、句、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篇章结构,文学常识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是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必备工具,这些既是“积累”的基本内容,又是“积累”的铺垫。语文学习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有米之炊”,而越是高一级形式的学习,越要以丰厚的“积累”作基础。
“言语经验”和“感悟能力”是从动态角度说的,它包括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侧重于对语言运用的一种内心体验,侧重于对静态语言的独创性的运用和具体语境下的灵活运用,语文“积累”要特别强调积累个体的“言语经验”。
二、怎样进行语文积累
积累,顾名思议,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1.阅读与摘记
阅读不仅指语文课内的阅读,而且应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可以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交流所拥有的藏书。还可鼓励学生到社区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积累效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对需要精读的内容,要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重要的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可以引导他们写心得型的读书笔记。初一时,要求广泛阅读,以摘抄为主,包括好词好句,重在积累语言。初二时,则要求摘录优美的篇章,重在美文,结合议论文教学,写些读后感。初三时,不仅增加课外阅读量,而且在摘录时要求写心得,甚至鉴赏性笔记,这样,到毕业时,积累认真的同学竟有厚厚的几大本了。
2.从名著中积累
大凡名著,都是有了定评的佳作。“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精选文学作品,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两本名著。读名著做到四积累:积累词语,积累名句,积累经典人物的典型事迹,积累自己对名著的感悟。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交流读名著的感受。因为持续的阅读名著,既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3.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
由于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当中常有对教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忽视、遗忘甚至放弃的现象,为使他们坚持下来,除了培养兴趣与习惯,做好定期检查与指导外,还应开展多项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及时巩固所积累的内容,促进新的积累。而且在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积累氛围。我曾经设计开展过这样一些活动,古典诗词背诵大奖赛,成语接龙,讲成语故事比赛,诗情画意(即为每周一诗配上意境画),奇词妙句大比拼(即规定时间或规定数量默写积累古诗名句、格言等)。读书笔记展示会、课本剧汇演(由学生自导自演,自借服装,自制道具)、师生同闹诗歌园(即学了现代诗歌后,学生仿作,教师下水,然后各自编排打印,张贴在教室内,由师生共同评比);另外,有一学期一总结的活动,随笔排行榜、摘抄笔记风行榜(统计随笔、摘抄的数量、比较质量,取前十名奖励);比比谁投稿多;名人名堂。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了语文积累的好习惯,丰富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生活,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积累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生活才是目的。积累是“存”,表达是“取”。明确了这种关系,就应注意引导,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语文学习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的手段。所以,不断让学生调用头脑中的积累,科学运用积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当堂仿写各种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积累越多,越有助于表达;越喜欢积累,越有助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从而使积累与表达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知识的最终归宿是实践。学生只有不断运用积累,才能活学活用平时的语言积累,激活自身的生活积淀,从而使积累真正为自己所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不懈,必能受益匪浅。只有丰富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