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59-03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①,那么为什么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专制独裁仍旧情有独钟?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何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观点呢?
   不少论著和教材都肯定了这个结论。但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质疑,例如杨鹏程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一文提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将这种有争论的问题,设计成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思考,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建议在设计活动时应该首先列出一些观点,然后从多角度精选取材料供学生探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
  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笔者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研究者能够取得成就的心得:前人的成果是研究的基础。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汲取巨人的智慧,最终超越巨人。
  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既要搜集、分析史料,同时也要尽量把有关方面研究的成果“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然而我们平时见到的探究性活动往往缺乏给学生站立的“肩膀”,只是让学生根据几段材料得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改变传统的只讲“一面之词”的做法,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提供角度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体会历史的复杂。用一两段孤立的材料企图让学生得出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化对历史的认识也会片面化。长此以往,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没有材料无从探究,当然试图要查找到所有与探究问题有关的材料也是幻想,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去搜集材料。材料的选择应灵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和当地实际状况(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灵活处理。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获得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强调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著也可以被筛选拿来使用。
  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探究历史的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性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如何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面临诸多中学历史探究活动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下,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针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一观点,笔者设计了下列一道探究题目:为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心走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认识,如果你认为所给材料不充足,可以自己收集材料证明结论,把材料和结论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内容不限,字数不限,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观点介绍:
  1 陈独秀: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2 毛泽东:辛亥革命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 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4 朱育和(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晚清以来,袁世凯推崇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截然不同,可以说,袁世凯的胜利是德国派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袁世凯能取代孙中山当上总统以至于后来他又胆敢称帝,都与民初国民对这种德国式治国思想比较同情有关。
  材料展示:
  1 由于辛亥革命的巨天威力,一时间国内民主空气仍很浓厚。首先,言论、出版是自由的,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纸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其次结社自由,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府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其中在民政部立案的22个。
  ——摘自《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作者:安静波
  2 “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工农群众运动也表现出新觉醒的征候”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
  作者:李时岳
  3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干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摘自《中国现代社会史》
  张静如主编
  4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摘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作者:丁守和
  5 民国初年一共成立了三百多个政党。“政党群兴,党争随起”,其中主要矛盾集中在国民党与进步党之间。党争阵线错综复杂,使许多场合都弥漫着党派敌视的气氛与情绪,甚至发展为暴力冲突和暗杀行为。
  ——摘自《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
  作者:苏全有
其他文献
赵士祥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尝试用故事、材料引出话题与问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不但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而且学生也超越了以前的认识,设计很有创意,笔者深受启发。但是,白璧微瑕,这个设计的某些方面也还可以再斟酌、再思量。    一、这样的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人物的个性作为切入点来思考,以故事(以及材料和由此产生的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真能引起
[关键词]史料,学习支架,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18-06  一、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支架”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长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发展可能区”。只有当“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关键词 史实,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味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54—05    笔者观摩了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展示课,其中教师的情态、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等自不必说,尤其是教学中能始终突出“屈辱”为情感主线,牢牢把握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意义来展开教学,让听者觉得获益匪浅。然而这堂课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
[关键词]工业遗产,人文教育,近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69-04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高中历史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
以学识、史识、胆识切入胡适与学衡派、五四新文化的关系,作者王富仁指出,胡适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不是从其所接受的固有学术传统中形成的,而是在他对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的不满中产生的,是在他改革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现状的内心愿望中孕育成熟的,这使他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具有一种“史识”的性质,并且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具体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胆识”。对于学衡派的吴宓、梅光迪、胡先啸,他们立足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种西方
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到2022年,全球云MSP(云管理服务商)市场规模将达537.84亿美元。很显然,云MSP市场正在成为各路玩家争夺的美味蛋糕,除了专业云MSP服务商,传统IT服务商、咨询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服务商也纷纷入局。四大趋势推动系统集成商转型升级  在纷享销客联合创始人、ICT行业事业部总经理刘晨看来,越来越多系统集成商向云MSP转型主要有四大原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如何将历史思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通过了解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这就将考古认知作为思维训练的一个基本点。初中一年级的
[摘要]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維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匿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破裂,冷战,
[关键词]历史,教学,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9—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可以将断裂的历史连接为一幅画面,使逝去的历史“复活”,让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而弥补教材体例和史料之不足。反之,如果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无法对历史上的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历史带给学生的将会是冷酷无情。  什么是历史想象呢
[关键词]人文主义,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57-03    历史新课程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旧课程所没有的,甚至是当前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的教学也不一定涉及。例如,从大的方面讲,许多师范大学都没有把“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小的方面讲,新课程几乎每个专题都布满了教师们以前从未接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