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这一工具,提高语文素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远远未能达到我们所期盼的境界。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经过反复的思考和不断的摸索,语文学习的一项正本清源的措施终于定格在“课外积累”这一焦点之上。
走成语积累之路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简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很多成语还具备较强的故事性。如果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成语,无疑会给他们的语言表达注入生机与活力,语文的交际功能也许会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日至少积累三个成语,达到会正确读写、准确理解和流利讲述成语故事的目标。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就抽一名学生向大家按要求汇报自己前一天积累的成语。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又能起到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趟书海积累之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可读之书浩如烟海,引导学生遨游其间,有助于他们沿着“阶梯”登上灿烂的文明之巅。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事了。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周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或摘录下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段,或记录下文章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或扼要地写出读书的感受、见解。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或课外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诗词朗诵给大家,并简单介绍有关的内容,如文学常识、简要的分析、体会等。
开展每周成语积累和每周读书积累活动,可以中学生优秀作文、唐诗、宋词、元曲、《鲁滨逊漂流记》、《茶花女》以及成语词典、成语故事集入手,引导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登练笔积累之山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抓好这一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这是语文教师一直关注和经常探讨的问题。按语文学科新大纲的要求:“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实,这个练习数量是非常少的,仅凭每学年14次的作文练习就想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多积累。练习需要时间,每周语文课只有几节,于是,我选择了课外练笔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课外练笔,每次字数不少于500字;对于写作题材、内容和形式,老师可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以选取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素材,作为自己的练笔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随时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仔细地观察生活并学会思考;二是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三是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逐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此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比如许多材料以平常的眼光去看非常一般,甚至于微不足道或不足挂齿,但是,经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之后,却表现得饶有情趣。如学生寝室中的吃苹果比赛,评选最佳淑女等,在成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些无聊的游戏而已,而学生在练笔中则把它们当作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生活画卷展现给读者。再如,学生在胸前挂一个饰物是常有的事,怎么会就此写一篇作文呢?可学生张佩却居然对自己胸前的那枝略带迷信色彩的“红符”产生了兴趣,挖掘出其中的深意,礼赞了母亲真切的爱女之情,我读后很受感动,欣然给她评了个A等。后来,她把这一题材写进了期末考试的作文中,同样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被评为一类卷。
学生在成语积累的小道上徜徉,在阅读积累的大海中遨游,在练笔积累的高山上攀登,这样就使学生有机会多方面涉猎,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生活的甘苦与辛酸。有了一点一滴、一丝一缕量的积累,再经过经常性的能力训练最终可以达到质的飞跃,语文学习就会步入登堂入室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也曾经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确,只有在读书积累中,才能学习到别人文章的表现技巧,掌握表现思想的语言形式;只有通过练笔积累材料,才能拥有传达思想的载体。有了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言,较高的技巧,也就有了过河之船;有了平常积累的材料,也就有了做饭之米。
当然,课外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何文贤,重庆巴山中学)
走成语积累之路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简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很多成语还具备较强的故事性。如果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成语,无疑会给他们的语言表达注入生机与活力,语文的交际功能也许会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日至少积累三个成语,达到会正确读写、准确理解和流利讲述成语故事的目标。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就抽一名学生向大家按要求汇报自己前一天积累的成语。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又能起到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趟书海积累之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可读之书浩如烟海,引导学生遨游其间,有助于他们沿着“阶梯”登上灿烂的文明之巅。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事了。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周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或摘录下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段,或记录下文章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或扼要地写出读书的感受、见解。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或课外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诗词朗诵给大家,并简单介绍有关的内容,如文学常识、简要的分析、体会等。
开展每周成语积累和每周读书积累活动,可以中学生优秀作文、唐诗、宋词、元曲、《鲁滨逊漂流记》、《茶花女》以及成语词典、成语故事集入手,引导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登练笔积累之山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抓好这一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这是语文教师一直关注和经常探讨的问题。按语文学科新大纲的要求:“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实,这个练习数量是非常少的,仅凭每学年14次的作文练习就想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多积累。练习需要时间,每周语文课只有几节,于是,我选择了课外练笔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课外练笔,每次字数不少于500字;对于写作题材、内容和形式,老师可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以选取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素材,作为自己的练笔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随时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仔细地观察生活并学会思考;二是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三是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逐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此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比如许多材料以平常的眼光去看非常一般,甚至于微不足道或不足挂齿,但是,经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之后,却表现得饶有情趣。如学生寝室中的吃苹果比赛,评选最佳淑女等,在成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些无聊的游戏而已,而学生在练笔中则把它们当作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生活画卷展现给读者。再如,学生在胸前挂一个饰物是常有的事,怎么会就此写一篇作文呢?可学生张佩却居然对自己胸前的那枝略带迷信色彩的“红符”产生了兴趣,挖掘出其中的深意,礼赞了母亲真切的爱女之情,我读后很受感动,欣然给她评了个A等。后来,她把这一题材写进了期末考试的作文中,同样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被评为一类卷。
学生在成语积累的小道上徜徉,在阅读积累的大海中遨游,在练笔积累的高山上攀登,这样就使学生有机会多方面涉猎,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生活的甘苦与辛酸。有了一点一滴、一丝一缕量的积累,再经过经常性的能力训练最终可以达到质的飞跃,语文学习就会步入登堂入室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也曾经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确,只有在读书积累中,才能学习到别人文章的表现技巧,掌握表现思想的语言形式;只有通过练笔积累材料,才能拥有传达思想的载体。有了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言,较高的技巧,也就有了过河之船;有了平常积累的材料,也就有了做饭之米。
当然,课外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何文贤,重庆巴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