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以前的课程结构以单一课程为基础,科目林立,使得整体性的知识支离破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充分发展;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而进行单向度的灌输教学,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建构;课程与教学被工具化而沦为非人性的课程与教学。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概念需要重新解释和分析重建。课程改革突破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况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新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所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把原先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课程并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
课程结构的重建,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正是立足于儿童观的转变。
我们深入把握语文教材体系内容的编排。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单元课文结构,有意淡化文体,融入更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显然,编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及综合能力训练板块。这就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所以,新教材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确定了教学的方向。
二、高一高二的教学,重在基础知识的逐步积累
字词句、文学常识、名家名句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作好读书笔记,不断消化积累,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有时不能自成体系,所以,凡在讲课过程中,由课文内容延伸涉及的其他知识点,我都要求学生记下来,以备高三复习时用。比如,在讲到近义词如“质疑、置疑”等的区别时,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以作积累;平时练习中涉及的熟语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记下来,逐步积累。
三、整个高中阶段须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
我以高中第一册和第三册诗词单元为契机,引入中外诗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词名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领会诗词创设的美妙意境,感受作者内心幽深曲折的情感。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般,最终我们会蓦然回首,找到“灯火阑珊处”的美人。诗词的鉴赏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积累解读诗词的方法。强化诗词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因为近几年高考设计了诗词鉴赏主观题,也是为了增强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
四、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我给学生推荐《读者》、《语文报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以前的课程结构以单一课程为基础,科目林立,使得整体性的知识支离破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充分发展;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而进行单向度的灌输教学,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建构;课程与教学被工具化而沦为非人性的课程与教学。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概念需要重新解释和分析重建。课程改革突破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况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新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所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把原先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课程并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
课程结构的重建,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正是立足于儿童观的转变。
我们深入把握语文教材体系内容的编排。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单元课文结构,有意淡化文体,融入更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显然,编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及综合能力训练板块。这就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所以,新教材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确定了教学的方向。
二、高一高二的教学,重在基础知识的逐步积累
字词句、文学常识、名家名句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作好读书笔记,不断消化积累,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有时不能自成体系,所以,凡在讲课过程中,由课文内容延伸涉及的其他知识点,我都要求学生记下来,以备高三复习时用。比如,在讲到近义词如“质疑、置疑”等的区别时,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以作积累;平时练习中涉及的熟语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记下来,逐步积累。
三、整个高中阶段须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
我以高中第一册和第三册诗词单元为契机,引入中外诗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词名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领会诗词创设的美妙意境,感受作者内心幽深曲折的情感。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般,最终我们会蓦然回首,找到“灯火阑珊处”的美人。诗词的鉴赏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积累解读诗词的方法。强化诗词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因为近几年高考设计了诗词鉴赏主观题,也是为了增强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
四、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我给学生推荐《读者》、《语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