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者无一不具有广博的知识。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曾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苏轼在《杂说》中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阅览的重要性。诗圣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代不仅精通文学、哲学,而且还广泛阅读自然科学领域方面的知识,这为日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奠定基础。从这些文学大师的观点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也提到:“当儿童跨进学校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创造的取之不绝的源泉。”显然,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知识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如果语文课堂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话,无疑是故步自封的。与时代发展相比,课本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因此,阅览课作为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最好时机,是万万不能轻视的。上好阅览课,是语文课成功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直接关系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阅览课的现状
目前学生阅览课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还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阅览课,即使开设了阅览课,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书籍种类单一,量也不多,学生每次看来看去就那么几本书,这样大大影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考指挥棒下,有些语文教师认为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王道,像阅览课这样不能收到明显效果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将这个时间花在做题讲题上来得实在。到了初三,很多的语文教师就擅自将阅览课取消,让阅览课名存实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阅览课的重要性。阅览课开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可是由于阅览课的性质是比较开放的,于是就有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平时的学业负担沉重,学习生活单调,上阅览课没有压力,好不容易有一节课轻松一下,岂能错过?于是,阅览课成放松的娱乐课,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2.课程没有系统性
读物的选择没有系统性。大多数教师把学生往阅览室里一放就算完事,让学生自己看书。笔者对本班学生上阅览课时的进行观察,发现男生大多爱选择体育类读物,女生则钟情音乐、名人传记等艺术期刊,而选择文学类书刊的人只在少数。这样阅览课就成为一堂消遣课,与开设阅览课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的阅读指导表现出无序性。上阅览课,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只需维持纪律就可以了。所以,阅览课教师也很轻松,没有教案,更不要说去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让读和写结合起来。也很少有教师按照学期学年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大多数教师只是随意指导,或偶尔指导,或者根本不指导。
二、提高阅览课效率的策略
基于上述阅览课出现的问题,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提高效率。
1.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爱上阅读
阅读是学习者从书面文字符号中理解和摄取语言知识信息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把阅读活动列入学习、生活的日程,才能持之以恒地去阅读,也才能获得良好的读书效果。人们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到底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第一,教师可以将阅览课与平时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课内拓展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课文教学,适时拓展推荐相关阅读内容,为阅览课提供方向。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根据这篇文章“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乎情理之中”的艺术构思,介绍学生阅读作者的另一篇作品《项链》,体会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再比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问:杨志失陷生辰纲之后又会有怎么样的命运等着他呢?更多的结果请你去翻开《水浒传》吧!这就像电视连续剧一般,吊足学生的胃口。课后不少学生借阅了相关书籍,进入大阅览课。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期待来寻找阅读这些作品,阅读的效果当然就很理想了。当然这样的拓展推荐必须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就要求这种拓展推荐是适时而自然的,是对课文阅读之后的有效延伸。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百家讲坛类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这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听专家解读名家名篇的过程中,形成阅读的期待。如,看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三顾茅庐”一集,让学生就这一经典故事提出质疑,这种品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要到《三国演义》里去看个究竟的冲动,主动地去寻求阅读的机会。再如,马瑞芳教授的《讲聊斋》,可以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引导学生对原作的阅读。这些视频都可以以一堂阅览课为时限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不提倡为了激发兴趣,降低学生的阅读层次,满足于学生阅览一些诸如画图本四大名著、娱乐杂志等内容。这样的阅读兴趣无疑是短视的,也是无法最终形成学生健康科学阅读习惯的。
2.教师悉心指导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爱上了阅读课,开始表现出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之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到指导阅览方法上,让学生懂得到阅览室干什么,应该读点什么、怎样阅读。这一环节教师充当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而不是原先所想的阅览课可以放松偷懒,不用备课,相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心思去做好阅览课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一,在阅览内容的指导方面,教师要开列出相应推荐书目,附上作者简介及内容提要,指导学生鉴别、选择,确定是该泛读或精读。
第二,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阅览方法,让学生根据情况以应用。如,采用浏览式阅读法,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类阅读完全可以以较为宽松的形式、较为迅速的方式来进行,它只寻求作品中的一些自我关注的重点,要求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渐渐获得潜移默化的知识内化,而不是功利性地关注一时一文的获得。比如,对报纸期刊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再比如,摘录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法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值得借鉴的写作内容或者方法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及思考上,而且要把相关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摘录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对原作的复制,这里面需要阅读者的鉴别能力,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会在广泛的材料中捡拾金子般的摘录点。还有评点式阅读法,这是一种较为高效的阅读法,它是读者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之后,在阅读过程中以一位批评家的身份来观照作品。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不信书、不唯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寻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展开阅读,以求事半功倍。
3.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阅览室里如果有崭新的书架桌椅、充足的光线、宽敞安静的环境、琳琅满目的图书杂志等,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览课增色不少。另外,学校可以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书香伴我行”读书征文来营造阅读氛围,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校广播站,开辟“美文赏析”栏目,向学生推荐美文以及读美文的读后感,努力给学生创设读书环境,让书香满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的氛围自然也浓厚了。
4.师生共同提高思想认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把阅览课当成“正课”去对待。阅读可以增加知识,使孩子涉猎多方面知识,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政治等,开阔视野,这对学习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可以强化人格熏陶,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写作打好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靠阅读来提高作文水平是慢工夫,甚至是徒劳无功的。他们觉得与其花很长时间来读也许对提高成绩无效的书,还不如把这时间用在做数理化上。但是,教师应该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为何要抛弃呢?当然,学校方面最好能给学生营造较好的阅读氛围,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应及时更新。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有一种方法,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那是理想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假如能打好学生的阅览基础,相信阅读写作的能力不用教师多指导,学生就自然而然会提高。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的提高并不只限于课堂的45分钟。新的课标强调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因而,在中学阶段开设阅览课,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建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阅览课,引导学生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文化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王祖浩.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忠惠.写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韦雄)
一、阅览课的现状
目前学生阅览课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还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阅览课,即使开设了阅览课,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书籍种类单一,量也不多,学生每次看来看去就那么几本书,这样大大影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考指挥棒下,有些语文教师认为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王道,像阅览课这样不能收到明显效果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将这个时间花在做题讲题上来得实在。到了初三,很多的语文教师就擅自将阅览课取消,让阅览课名存实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阅览课的重要性。阅览课开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可是由于阅览课的性质是比较开放的,于是就有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平时的学业负担沉重,学习生活单调,上阅览课没有压力,好不容易有一节课轻松一下,岂能错过?于是,阅览课成放松的娱乐课,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2.课程没有系统性
读物的选择没有系统性。大多数教师把学生往阅览室里一放就算完事,让学生自己看书。笔者对本班学生上阅览课时的进行观察,发现男生大多爱选择体育类读物,女生则钟情音乐、名人传记等艺术期刊,而选择文学类书刊的人只在少数。这样阅览课就成为一堂消遣课,与开设阅览课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的阅读指导表现出无序性。上阅览课,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只需维持纪律就可以了。所以,阅览课教师也很轻松,没有教案,更不要说去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让读和写结合起来。也很少有教师按照学期学年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大多数教师只是随意指导,或偶尔指导,或者根本不指导。
二、提高阅览课效率的策略
基于上述阅览课出现的问题,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提高效率。
1.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爱上阅读
阅读是学习者从书面文字符号中理解和摄取语言知识信息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把阅读活动列入学习、生活的日程,才能持之以恒地去阅读,也才能获得良好的读书效果。人们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到底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第一,教师可以将阅览课与平时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课内拓展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课文教学,适时拓展推荐相关阅读内容,为阅览课提供方向。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根据这篇文章“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乎情理之中”的艺术构思,介绍学生阅读作者的另一篇作品《项链》,体会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再比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问:杨志失陷生辰纲之后又会有怎么样的命运等着他呢?更多的结果请你去翻开《水浒传》吧!这就像电视连续剧一般,吊足学生的胃口。课后不少学生借阅了相关书籍,进入大阅览课。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期待来寻找阅读这些作品,阅读的效果当然就很理想了。当然这样的拓展推荐必须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就要求这种拓展推荐是适时而自然的,是对课文阅读之后的有效延伸。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百家讲坛类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这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听专家解读名家名篇的过程中,形成阅读的期待。如,看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三顾茅庐”一集,让学生就这一经典故事提出质疑,这种品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要到《三国演义》里去看个究竟的冲动,主动地去寻求阅读的机会。再如,马瑞芳教授的《讲聊斋》,可以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看引导学生对原作的阅读。这些视频都可以以一堂阅览课为时限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不提倡为了激发兴趣,降低学生的阅读层次,满足于学生阅览一些诸如画图本四大名著、娱乐杂志等内容。这样的阅读兴趣无疑是短视的,也是无法最终形成学生健康科学阅读习惯的。
2.教师悉心指导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爱上了阅读课,开始表现出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之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到指导阅览方法上,让学生懂得到阅览室干什么,应该读点什么、怎样阅读。这一环节教师充当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而不是原先所想的阅览课可以放松偷懒,不用备课,相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心思去做好阅览课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一,在阅览内容的指导方面,教师要开列出相应推荐书目,附上作者简介及内容提要,指导学生鉴别、选择,确定是该泛读或精读。
第二,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阅览方法,让学生根据情况以应用。如,采用浏览式阅读法,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类阅读完全可以以较为宽松的形式、较为迅速的方式来进行,它只寻求作品中的一些自我关注的重点,要求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渐渐获得潜移默化的知识内化,而不是功利性地关注一时一文的获得。比如,对报纸期刊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再比如,摘录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法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值得借鉴的写作内容或者方法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及思考上,而且要把相关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摘录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对原作的复制,这里面需要阅读者的鉴别能力,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会在广泛的材料中捡拾金子般的摘录点。还有评点式阅读法,这是一种较为高效的阅读法,它是读者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之后,在阅读过程中以一位批评家的身份来观照作品。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不信书、不唯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寻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展开阅读,以求事半功倍。
3.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阅览室里如果有崭新的书架桌椅、充足的光线、宽敞安静的环境、琳琅满目的图书杂志等,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览课增色不少。另外,学校可以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书香伴我行”读书征文来营造阅读氛围,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校广播站,开辟“美文赏析”栏目,向学生推荐美文以及读美文的读后感,努力给学生创设读书环境,让书香满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的氛围自然也浓厚了。
4.师生共同提高思想认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把阅览课当成“正课”去对待。阅读可以增加知识,使孩子涉猎多方面知识,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政治等,开阔视野,这对学习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可以强化人格熏陶,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写作打好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靠阅读来提高作文水平是慢工夫,甚至是徒劳无功的。他们觉得与其花很长时间来读也许对提高成绩无效的书,还不如把这时间用在做数理化上。但是,教师应该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为何要抛弃呢?当然,学校方面最好能给学生营造较好的阅读氛围,阅览室的图书资料应及时更新。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有一种方法,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那是理想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假如能打好学生的阅览基础,相信阅读写作的能力不用教师多指导,学生就自然而然会提高。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的提高并不只限于课堂的45分钟。新的课标强调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因而,在中学阶段开设阅览课,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建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阅览课,引导学生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文化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柳斌.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王祖浩.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忠惠.写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