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袤美丽的自然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的岁月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纷争焦点,是社会评论中的智慧见解。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无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他人和自我。一句话,语文教育就是努力让人回归到人。语文构建生活的人文、心理和情感背景,会让你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哪怕是一声叹息,都自然流露出文化的底蕴和精神的意蕴。
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学习毫无生机和活力,令人堪忧。社会上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必然带来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虽然一些有远见的专家学者早已强调,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高层教育部门也把语文定为基础学科,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远没把语文放在应有的基础学科地位。尤其在高中,由于语文存在长期积累性和进步缓慢性的学科特点,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投入多而收效微,不如理科学习立竿见影。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学科上,而只注重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其他科目。这种局面,虽然与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关,但是,我们不能仅从学科固有性质和学生缺乏兴趣上找原因,因为语文教学的环节除了学生,还有教师,我们应当从语文学习的教学角度多做反思。
回归人文本性,焕发语文活力
钱理群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是教师把充满无限乐趣的阅读变得枯燥乏味。这牵涉到教师直面作品不够、解读能力欠缺的问题。把作品读透,应是教师的天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可爱的人,特别是一个杂家。钱先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存在于教师“教”的一面。不光是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素质以及备课的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教师教授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大多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实效,多数时间都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的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文章被碎尸万段。这样的语文教学“搞法”,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当然,必要的训练要有,但绝不是机械地训练。它渗透一切,故而它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学科。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就语文学科而言,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人文性,学科特性就会丢失;丢掉了工具性,人文性不可能实现。在抓好人文性的同时,工具性自然应该很好地体现。回归语文以学科属性,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模式,增强人文性,是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的法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04年,“癸卯学制”实施,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没有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古今语文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传道”与否的区别。传道不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育的传道,是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传道,它是语文教材中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的影响性传道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阐释性传道。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的教育,是以语文知识教育为主题,通过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
摆正语文教育观念对激发语文教学活力具有首要意义,但只有观念也未必成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重要的是实践,是怎样才能在实践中重新激活语文课堂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应改变以往结构繁琐、拖沓、千篇一律,组织形式单调、沉闷、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自主平等、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语文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理性教育,即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中学生而言,基于理性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语文人文教育重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应该表现为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学欣赏和文学写作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在《荷塘月色》淡雅富于朦胧美的瑰丽文字教学中,隐约含蓄,但流露出大革命失败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厌恶黑暗现实,追求美好、自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直纯洁的品格和对美好追求的欲望。课本中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在教学上都当如此。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重新激活语文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走出现状,重新获得活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实现它的最初的使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000)
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学习毫无生机和活力,令人堪忧。社会上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必然带来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虽然一些有远见的专家学者早已强调,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高层教育部门也把语文定为基础学科,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远没把语文放在应有的基础学科地位。尤其在高中,由于语文存在长期积累性和进步缓慢性的学科特点,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投入多而收效微,不如理科学习立竿见影。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学科上,而只注重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其他科目。这种局面,虽然与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关,但是,我们不能仅从学科固有性质和学生缺乏兴趣上找原因,因为语文教学的环节除了学生,还有教师,我们应当从语文学习的教学角度多做反思。
回归人文本性,焕发语文活力
钱理群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是教师把充满无限乐趣的阅读变得枯燥乏味。这牵涉到教师直面作品不够、解读能力欠缺的问题。把作品读透,应是教师的天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可爱的人,特别是一个杂家。钱先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存在于教师“教”的一面。不光是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素质以及备课的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教师教授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大多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实效,多数时间都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的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文章被碎尸万段。这样的语文教学“搞法”,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当然,必要的训练要有,但绝不是机械地训练。它渗透一切,故而它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学科。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就语文学科而言,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人文性,学科特性就会丢失;丢掉了工具性,人文性不可能实现。在抓好人文性的同时,工具性自然应该很好地体现。回归语文以学科属性,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模式,增强人文性,是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的法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04年,“癸卯学制”实施,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没有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古今语文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传道”与否的区别。传道不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育的传道,是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传道,它是语文教材中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的影响性传道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阐释性传道。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的教育,是以语文知识教育为主题,通过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
摆正语文教育观念对激发语文教学活力具有首要意义,但只有观念也未必成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重要的是实践,是怎样才能在实践中重新激活语文课堂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应改变以往结构繁琐、拖沓、千篇一律,组织形式单调、沉闷、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自主平等、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语文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理性教育,即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中学生而言,基于理性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语文人文教育重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应该表现为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学欣赏和文学写作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在《荷塘月色》淡雅富于朦胧美的瑰丽文字教学中,隐约含蓄,但流露出大革命失败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厌恶黑暗现实,追求美好、自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直纯洁的品格和对美好追求的欲望。课本中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在教学上都当如此。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重新激活语文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走出现状,重新获得活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实现它的最初的使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