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提倡自由表达,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标准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它非常注重个人体验和语文实践,要求“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的要求。为此,我通过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的切身体验,对中年级作文片段训练教学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情感激发,培养习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作情感和兴趣的激发,能直接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习作活动。而中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训练,因而更要注重情感激发,培养习作兴趣。
1.随时创设时机,激情引趣。小学生情感热烈,易感染和激励,作文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时机,激情引趣。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时,突然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引起了全班学生的轰动。这时,我及时调整教学步骤,组织学生捉麻雀。过后,我要求学生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片段《捉麻雀》。由于学生情绪高涨,亲历过程,因而兴趣盎然,一气呵成。
2.创设时机,激情引趣。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时机,引导观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想、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发挥其潜在智能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本身就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引发了习作的兴趣。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四单元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片段,上课开始,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几盆菊花,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它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点,同学们不但能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而且还根据菊花的特性展开想象,最后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这样学生也不觉得作文难写,而且写作激情油然而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3.激发想象力,引发写作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注重挖掘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及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如何运用想象力,激发习作兴趣?首先让学生感受美的作品,激发想象力,每堂作文之前,老师把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优美的音乐让同学来领会,使他们倾听内容的同时去想象文章发生的事,让他们去感受去领会作品的美妙所在。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用美的语言,合理的想象来构思所要求的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去想象。写作时如果请想象力来帮忙,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想象力发挥得好,学生写作文不再觉得枯燥无味,反之倒像是做游戏似的,轻松有趣,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4.对“处女作”不要妄加否定,以鼓励激情引趣。有一句话说得好——鼓励性评语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他们对于点滴成功,都会激起巨大的探求欲望,要倍加珍惜学生的习作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处女作”即第一篇习作,也不要妄加否定,而是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加以评点,使学生从“处女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求得进步。
二、从内容入手,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解决源泉问题是很重要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并设法让他们把感知过的事物,思维过的问题,想象过的事情像电脑一样,贮存在记忆中。
1.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读”作为主导线。课内,从课堂抓起加大课内阅读量。中年级以课本及与课本相近的文章为主,老师在要求学生多读书的同时,也要要求他们掌握内容,领会主题,以读带动说。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各种知识,为写作文做好铺垫,达到自读、自悟、自得之目的。
2.开拓生活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里的人和事,学校中的各项活动的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神奇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神奇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鲜花盛开,枝叶繁茂的夏天;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秋天;孕育的冬天;感受大自然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为学生们准备好的习作内容。
3.做学生的好“向导”,指导学生观察。丰富的生活素材,必须借助观察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目的。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例如学了第七册《高大的皂英树》一课,可用此课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杨树,提出如下要求:①仔细观察楊树的干、枝、叶,联系一年四季生长的不同特点,想想杨树的特征;②用自己的话把杨树的外形特点说清楚;③用一段话写出杨树的外貌。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其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首先应教会学生有序观察。如: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等。其次要教给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三、注重学习写作方法
作文训练是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写作方法,掌握习作的基本规律。
1.从课本的范文中吸取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中年级片段训练要注重范文引路,实现读写结合。例如第七册《海滨小城》中的“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按总——分的结构写的。老师根据此写法可让学生细心体会,从中获取写作方法。
2.读中悟法。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活动。
四、多种途径练笔,逐步提高写作技能
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中年级片段训练要以多练为主,常见的训练形式有:
1.看图写段。中年级的看图写段仍然是片段训练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老师可选择一幅或多幅图画让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抓住画面特点,使学生在想象中习作。
2.连句组段。这种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组段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记日记。指导学生抓住周围的人、事、物,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作文就有写不完的材料。长此以往,不仅能丰富学生大脑的贮存,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勤动笔、爱动笔的好习惯。
一、注重情感激发,培养习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作情感和兴趣的激发,能直接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习作活动。而中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训练,因而更要注重情感激发,培养习作兴趣。
1.随时创设时机,激情引趣。小学生情感热烈,易感染和激励,作文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时机,激情引趣。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时,突然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引起了全班学生的轰动。这时,我及时调整教学步骤,组织学生捉麻雀。过后,我要求学生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片段《捉麻雀》。由于学生情绪高涨,亲历过程,因而兴趣盎然,一气呵成。
2.创设时机,激情引趣。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时机,引导观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想、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发挥其潜在智能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本身就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引发了习作的兴趣。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四单元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片段,上课开始,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几盆菊花,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它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点,同学们不但能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而且还根据菊花的特性展开想象,最后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这样学生也不觉得作文难写,而且写作激情油然而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3.激发想象力,引发写作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注重挖掘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及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如何运用想象力,激发习作兴趣?首先让学生感受美的作品,激发想象力,每堂作文之前,老师把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优美的音乐让同学来领会,使他们倾听内容的同时去想象文章发生的事,让他们去感受去领会作品的美妙所在。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用美的语言,合理的想象来构思所要求的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去想象。写作时如果请想象力来帮忙,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想象力发挥得好,学生写作文不再觉得枯燥无味,反之倒像是做游戏似的,轻松有趣,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4.对“处女作”不要妄加否定,以鼓励激情引趣。有一句话说得好——鼓励性评语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他们对于点滴成功,都会激起巨大的探求欲望,要倍加珍惜学生的习作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处女作”即第一篇习作,也不要妄加否定,而是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加以评点,使学生从“处女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求得进步。
二、从内容入手,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解决源泉问题是很重要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并设法让他们把感知过的事物,思维过的问题,想象过的事情像电脑一样,贮存在记忆中。
1.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读”作为主导线。课内,从课堂抓起加大课内阅读量。中年级以课本及与课本相近的文章为主,老师在要求学生多读书的同时,也要要求他们掌握内容,领会主题,以读带动说。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各种知识,为写作文做好铺垫,达到自读、自悟、自得之目的。
2.开拓生活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里的人和事,学校中的各项活动的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神奇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神奇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鲜花盛开,枝叶繁茂的夏天;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秋天;孕育的冬天;感受大自然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为学生们准备好的习作内容。
3.做学生的好“向导”,指导学生观察。丰富的生活素材,必须借助观察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的对象、目的。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例如学了第七册《高大的皂英树》一课,可用此课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杨树,提出如下要求:①仔细观察楊树的干、枝、叶,联系一年四季生长的不同特点,想想杨树的特征;②用自己的话把杨树的外形特点说清楚;③用一段话写出杨树的外貌。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其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首先应教会学生有序观察。如: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等。其次要教给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三、注重学习写作方法
作文训练是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写作方法,掌握习作的基本规律。
1.从课本的范文中吸取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中年级片段训练要注重范文引路,实现读写结合。例如第七册《海滨小城》中的“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按总——分的结构写的。老师根据此写法可让学生细心体会,从中获取写作方法。
2.读中悟法。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活动。
四、多种途径练笔,逐步提高写作技能
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中年级片段训练要以多练为主,常见的训练形式有:
1.看图写段。中年级的看图写段仍然是片段训练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老师可选择一幅或多幅图画让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抓住画面特点,使学生在想象中习作。
2.连句组段。这种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组段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记日记。指导学生抓住周围的人、事、物,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作文就有写不完的材料。长此以往,不仅能丰富学生大脑的贮存,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勤动笔、爱动笔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