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名植物学家季米良捷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确实如此,我觉得尤其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不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直接地由口头传输给学生,而应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特点,将课本里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1.情景引入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从孩子的生活着手,带孩子到生活当中去寻找数学的影子。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我先拿出八个苹果,然后告诉学生:“我想把这八个苹果分给我们班的两个同学,谁可以帮我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比如,一人六个,一人两个;一人三个,一人五个;两人都是四个……从而引出分法的多样性,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节课里,我先出示生活当中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剪刀、红领巾、钟表等,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有同学就会说:这些物体都有两条边相交在一起。然后就可以趁机引出角的概念和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有哪些是角,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角的特点,让孩子初步感知“角的分类”,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播放一段视频:三个小朋友分别拿着三个形状、大小不一三角形玩具,要比较谁的三角形玩具的内角和最大。通过这个视频,孩子产生了疑問:究竟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是小的呢,还是一样大呢?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视频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玩中有学,学中有玩,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2.学习新知生活化
数学,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刚好相反,是形象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两者的关系,让孩子在形象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用生活当中各种有关情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孩子相对来说都很难理解,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我把三个字母a、b、c形象地比喻成爸爸、妈妈和我,这样构建了一家三口这个情景,然后乘号代表“爱”,那整个定律(a b)×c=a×c b×c就可以理解成“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样子,一家三口温馨的生活情景就呈现在孩子面前,既让孩子加深了对定律的理解,又进行了爱的教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教学,再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而且绝对比单一的背公式、定律更有效。
再如在教学“几个几的整数乘法”过程中,我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比如让学生数手指头,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2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呢?3位小朋友6只手有几个手指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一个地数比较麻烦,而五个五地数比较方便,从而懂得是由几个五在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比较简便。这样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确实比一个个数(或加法)要来得简便,同时又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性,切实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可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学习“认识方向”时,我特地把孩子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找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让他们认识了“东”,然后跟东相对的就是“西”,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校园里树木叶子的茂盛程度来确定“南”和“北” 。把抽象的方向名词放入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学生立刻领会了。然后,回到教室,让他们找找自己“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样子,学生对“方向”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3.巩固知识生活化
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练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例如,在教了整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也可用多媒体呈现代替)康乃馨6支12元,菊花5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满天星3株9元……问若想买7支菊花而只有30元钱够吗?你怎么知道的?若想用30元钱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你怎样安排?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自主探究氛围浓厚,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然,也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融于一个情境之中,或把一节课的内容融于几个情境中,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编辑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习题。这样更便于在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学习到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不但掌握了技能,而且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再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将练习中的习题改编成童话故事来激趣。一天,动物快餐店开业了,大象餐厅的快餐每份1元,山羊餐厅的快餐每份1角,蚂蚁餐厅的快餐每份1分,动物们都准备去吃快餐,但是,该选择那间快餐好点呢?哪间的贵?哪间的便宜?这样,通过童话来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三个单位的大小,也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确实源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每次新课下来,我都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用到这个知识去解决的,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完“平均数”以后,我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小组同学前一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或者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以后,我采用分小组的形式来进行“买文具”的购物模拟活动,小组学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让他们计算出两种文具的总价,和计算出应该找回多少钱,或者还差多少钱,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就这样,把实际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有了这个认知,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再通过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又让他们更有决心把数学学好。
教学实践证明:让数学生活化,把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1.情景引入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从孩子的生活着手,带孩子到生活当中去寻找数学的影子。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我先拿出八个苹果,然后告诉学生:“我想把这八个苹果分给我们班的两个同学,谁可以帮我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比如,一人六个,一人两个;一人三个,一人五个;两人都是四个……从而引出分法的多样性,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节课里,我先出示生活当中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剪刀、红领巾、钟表等,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有同学就会说:这些物体都有两条边相交在一起。然后就可以趁机引出角的概念和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有哪些是角,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角的特点,让孩子初步感知“角的分类”,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播放一段视频:三个小朋友分别拿着三个形状、大小不一三角形玩具,要比较谁的三角形玩具的内角和最大。通过这个视频,孩子产生了疑問:究竟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是小的呢,还是一样大呢?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视频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玩中有学,学中有玩,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2.学习新知生活化
数学,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刚好相反,是形象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两者的关系,让孩子在形象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用生活当中各种有关情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孩子相对来说都很难理解,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我把三个字母a、b、c形象地比喻成爸爸、妈妈和我,这样构建了一家三口这个情景,然后乘号代表“爱”,那整个定律(a b)×c=a×c b×c就可以理解成“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样子,一家三口温馨的生活情景就呈现在孩子面前,既让孩子加深了对定律的理解,又进行了爱的教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教学,再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而且绝对比单一的背公式、定律更有效。
再如在教学“几个几的整数乘法”过程中,我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比如让学生数手指头,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2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呢?3位小朋友6只手有几个手指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一个地数比较麻烦,而五个五地数比较方便,从而懂得是由几个五在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比较简便。这样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乘法计算确实比一个个数(或加法)要来得简便,同时又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性,切实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可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学习“认识方向”时,我特地把孩子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找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让他们认识了“东”,然后跟东相对的就是“西”,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校园里树木叶子的茂盛程度来确定“南”和“北” 。把抽象的方向名词放入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学生立刻领会了。然后,回到教室,让他们找找自己“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样子,学生对“方向”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3.巩固知识生活化
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练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例如,在教了整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也可用多媒体呈现代替)康乃馨6支12元,菊花5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满天星3株9元……问若想买7支菊花而只有30元钱够吗?你怎么知道的?若想用30元钱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你怎样安排?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自主探究氛围浓厚,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然,也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融于一个情境之中,或把一节课的内容融于几个情境中,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编辑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习题。这样更便于在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学习到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不但掌握了技能,而且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再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将练习中的习题改编成童话故事来激趣。一天,动物快餐店开业了,大象餐厅的快餐每份1元,山羊餐厅的快餐每份1角,蚂蚁餐厅的快餐每份1分,动物们都准备去吃快餐,但是,该选择那间快餐好点呢?哪间的贵?哪间的便宜?这样,通过童话来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三个单位的大小,也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确实源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每次新课下来,我都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用到这个知识去解决的,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完“平均数”以后,我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小组同学前一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或者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以后,我采用分小组的形式来进行“买文具”的购物模拟活动,小组学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让他们计算出两种文具的总价,和计算出应该找回多少钱,或者还差多少钱,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就这样,把实际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学生有了这个认知,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再通过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又让他们更有决心把数学学好。
教学实践证明:让数学生活化,把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