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将活动引入到习作的教学中,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将写作方法融于无形,让评价方式更为灵动。以此来达到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活动;习作;内容;方法;评价
三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部分的学段内容与目标由“写话”变成了“习作”。这就意味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将进入到习作阶段,他们所写的文章就由段到篇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好的开头又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在刚进入三年级的时候就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就显得格外重要。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玩是孩子的天性,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作借助活动这一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就会变得可爱、鲜活、有趣。活动一做,既让孩子不怕习作,又让孩子有话可写,真是一箭双雕。
一、活动让习作有话可写
把游戏引进习作教学,让学生在玩中激发灵感,张扬个性,体验情感,发展语言,培养动态生成作文的综合能力。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看的、听的、玩的都有,可如何将它们用笔写下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用一些叙述性的语言将活动记录下来,平铺直叙,篇幅很短,为了凑字数大都会很啰嗦地写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正的活动描写却没有。于是我就在课前安排了一次班级活动:两人三足比赛。
一听说要玩游戏,学生们都欢呼雀跃,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可是光玩可就不能达成目的。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安排好各小组的任务:第一组观察运动员的动作,第二级观察运动员的语言,第三组观察运动员的神态,第四组留意观众。紧张而愉快的比赛之后,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分组交流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其余同学进行补充,老师则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并相机进行提升、反馈。交流完之后,再让学生看看黑板上的内容,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胸中有竹,最后动笔将此次活动写下来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子在真正地完成一次游戏之后,学生们心里就对于如何写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样写的话学生们的作文内容极有可能出现雷同现象,所以在完成此次习作后,我再一次进一步地与学生交流其他的课余活动,引导他们用课堂里面学到的方法去写其他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家长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的资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是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讲到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它是高高在上的,对于刚接触到习作的小学生而言,更是觉得遥不可及,为了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安排的活动是“家长进课堂”。班级里有学生家长是做手工索面的,于是我就请家长来到课堂里,为学生讲解索面的基本制作的过程,并且烧索面给学生吃,让学生尝尝索面的味道。学生们在听、看、尝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笔尖自然就会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不再觉得传统文化没有内容可写,还让学生觉得习作课堂非常的新鲜,另外也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二、活动中体验习作方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用身体经历,我们却能记忆80%。因此,体验之后学生的记忆会更深,方法自然会掌握得更好。体验是儿童接触自然、了解自我、体认社会的重要路径,体验能唤醒儿童经验,帮助构筑儿童的个人世界。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是要写一篇观察日记,我就将观察蜗牛作为此次作文的内容。因为科学课上学生已经对蜗牛有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们没有内容写,重点是他们会不会按一定顺序来介绍所观察到的内容。所以我采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先写,写完后我就在课堂上和学生玩“你说我画”的游戏。我选择其中一个没有按顺序介绍蜗牛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另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习作在黑板上画蜗牛。画完后,采访画画的学生:“画画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這个学生说:“画完触角,画腹足,再画眼睛,这样子不太好。还有蜗牛的嘴巴没有写。”这样,不管是写习作的还是画蜗牛的还是听和看的学生,都明白了写作要完整,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介绍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告诉他们这篇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如先介绍蜗牛的外形,再介绍蜗牛的习性,而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三、活动式评价提高兴趣、增强自信
写的过程因活动而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完成了课标中的第一个要求,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则由写后的评价与鼓励机制来实现。常规的评价大都是作文本上的批语,对小学生而言,这些都太过于理性,于是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活动一:读范文。每次习作之后,我都让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一则有示范作用,二则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在学生之间他们就会产生竞争的意识,你追我赶,争取成为下一个上台朗读自己习作的人。而对于那些基础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他一下子是不能够全篇朗读的,那么我就将他们习作中的一些好的句子,甚至是好的词语在全班面前读出来,重点表扬鼓励,他们也同样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不再害怕作文。
活动二:习作展出。读的作文毕竟是少数,而每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我就利用班级的展示墙,定期将优秀习作展出,让所有的同学学习、借鉴。因为展示墙是位于教室外面的,所以看到习作的不光是本班的学生,还有邻班的学生,这样的群体激励效应十分的明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习作依托于活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在习作中做到有话可写,在无形中提高其写作能力,通过活动形式的评价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我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会在活动中慢慢起步,并最终得到提高。
关键词:活动;习作;内容;方法;评价
三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部分的学段内容与目标由“写话”变成了“习作”。这就意味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将进入到习作阶段,他们所写的文章就由段到篇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好的开头又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在刚进入三年级的时候就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就显得格外重要。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玩是孩子的天性,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作借助活动这一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就会变得可爱、鲜活、有趣。活动一做,既让孩子不怕习作,又让孩子有话可写,真是一箭双雕。
一、活动让习作有话可写
把游戏引进习作教学,让学生在玩中激发灵感,张扬个性,体验情感,发展语言,培养动态生成作文的综合能力。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看的、听的、玩的都有,可如何将它们用笔写下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用一些叙述性的语言将活动记录下来,平铺直叙,篇幅很短,为了凑字数大都会很啰嗦地写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正的活动描写却没有。于是我就在课前安排了一次班级活动:两人三足比赛。
一听说要玩游戏,学生们都欢呼雀跃,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可是光玩可就不能达成目的。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安排好各小组的任务:第一组观察运动员的动作,第二级观察运动员的语言,第三组观察运动员的神态,第四组留意观众。紧张而愉快的比赛之后,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分组交流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其余同学进行补充,老师则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并相机进行提升、反馈。交流完之后,再让学生看看黑板上的内容,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胸中有竹,最后动笔将此次活动写下来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子在真正地完成一次游戏之后,学生们心里就对于如何写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样写的话学生们的作文内容极有可能出现雷同现象,所以在完成此次习作后,我再一次进一步地与学生交流其他的课余活动,引导他们用课堂里面学到的方法去写其他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家长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的资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是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讲到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它是高高在上的,对于刚接触到习作的小学生而言,更是觉得遥不可及,为了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我安排的活动是“家长进课堂”。班级里有学生家长是做手工索面的,于是我就请家长来到课堂里,为学生讲解索面的基本制作的过程,并且烧索面给学生吃,让学生尝尝索面的味道。学生们在听、看、尝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笔尖自然就会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不再觉得传统文化没有内容可写,还让学生觉得习作课堂非常的新鲜,另外也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二、活动中体验习作方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用身体经历,我们却能记忆80%。因此,体验之后学生的记忆会更深,方法自然会掌握得更好。体验是儿童接触自然、了解自我、体认社会的重要路径,体验能唤醒儿童经验,帮助构筑儿童的个人世界。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是要写一篇观察日记,我就将观察蜗牛作为此次作文的内容。因为科学课上学生已经对蜗牛有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们没有内容写,重点是他们会不会按一定顺序来介绍所观察到的内容。所以我采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先写,写完后我就在课堂上和学生玩“你说我画”的游戏。我选择其中一个没有按顺序介绍蜗牛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另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习作在黑板上画蜗牛。画完后,采访画画的学生:“画画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這个学生说:“画完触角,画腹足,再画眼睛,这样子不太好。还有蜗牛的嘴巴没有写。”这样,不管是写习作的还是画蜗牛的还是听和看的学生,都明白了写作要完整,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介绍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告诉他们这篇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如先介绍蜗牛的外形,再介绍蜗牛的习性,而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三、活动式评价提高兴趣、增强自信
写的过程因活动而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完成了课标中的第一个要求,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则由写后的评价与鼓励机制来实现。常规的评价大都是作文本上的批语,对小学生而言,这些都太过于理性,于是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活动一:读范文。每次习作之后,我都让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一则有示范作用,二则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在学生之间他们就会产生竞争的意识,你追我赶,争取成为下一个上台朗读自己习作的人。而对于那些基础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他一下子是不能够全篇朗读的,那么我就将他们习作中的一些好的句子,甚至是好的词语在全班面前读出来,重点表扬鼓励,他们也同样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不再害怕作文。
活动二:习作展出。读的作文毕竟是少数,而每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我就利用班级的展示墙,定期将优秀习作展出,让所有的同学学习、借鉴。因为展示墙是位于教室外面的,所以看到习作的不光是本班的学生,还有邻班的学生,这样的群体激励效应十分的明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习作依托于活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在习作中做到有话可写,在无形中提高其写作能力,通过活动形式的评价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我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会在活动中慢慢起步,并最终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