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对班级的管理越来越关注,小学是人生教育的基础,是学识和品德的养成阶段,此时班级管理对小学生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懂做人的地方。过往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带有统治氛围,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反之,班主任放任自流,出现班级凝聚力不够,学生没有责任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用的制度管理很少关注伦理本质,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恰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下面,本人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把思想运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当中的思想理念早已在企业乃至治国方面有了极大的应用。基于此,笔者将其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用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管理班级,培育学生,既可以起到和谐班级、严格纪律、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无为而治”,釋放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体系中讲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于班级管理,教师今天的管就是为了明天的不管,学生今天的无为就是为了明天养成自为,形成真正的自我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什么保姆、警察、朋友都有,恰好说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进行统筹、规划,这对于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却生活在条条框框中,长期处于被安排、被命令的角色中,个性难以得到释放,缺少创新力和质问意识,思想固化,对他们的成才都是很大的阻碍。
班级管理中,应追求怎样的目标呢?老子的《道德经》里曾提到过治国和管理的四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好的管理者,下属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管理者,下属亲近他赞美他;再次的管理者,下属畏惧他;最差的管理者,下属轻视他辱骂他。这也正好体现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班级管理中,教师如何“无为而治”呢?如何做到“无为,无不为”呢?首先,要确定哪些是教师“应为”,哪些是教师“可不为”,哪些是教师“不应为”。“应为”的事,低调、快速完成,“可不为”的事,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不应为”的事,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在管理手段上,要多引导学生自为,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管理事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教师的有为要体现在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管理,对班风、班级思想的引导上,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简而(下转第42版)
(上接第41版)言之,手段不为,思想引导。
二、“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班级关系
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班级的管理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出发点是“人性本善”“仁者爱人”,这就是我们说的“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儒家也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自重的地位。重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权,照顾每位学生的感受。“以人为本”的意识,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中,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主独立性,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其个性特点,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创造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有愉悦感、参与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三、“以法治班”,培养自律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纪律,教学与学习活动就很难有良好的开展。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这正是法家思想主张的“法治”。制定相关的规定,使日常行为规范更加细致化,评价更精准化,更能提高同学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为同学们向上、向善提高方向,更有利于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应该有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为同学们发展指明方向。班主任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扬班级民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班级的规章制度,即“班规”,尽量以量化处理,对学生考勤、学习成绩、作业、值日等都做出明确规定,使班级“法治”有法可依,让学生从小培养守法、护法、尊法的意识,在和谐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的瑰宝,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班级实际出发,古为今用,学习其意识形态,学习其精神观念,以其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指导班级活动更有序、更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立程.儒学十三经[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2]老子.道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景海峰.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13.
[4]谌启标,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当中的思想理念早已在企业乃至治国方面有了极大的应用。基于此,笔者将其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用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管理班级,培育学生,既可以起到和谐班级、严格纪律、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无为而治”,釋放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体系中讲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于班级管理,教师今天的管就是为了明天的不管,学生今天的无为就是为了明天养成自为,形成真正的自我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什么保姆、警察、朋友都有,恰好说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进行统筹、规划,这对于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却生活在条条框框中,长期处于被安排、被命令的角色中,个性难以得到释放,缺少创新力和质问意识,思想固化,对他们的成才都是很大的阻碍。
班级管理中,应追求怎样的目标呢?老子的《道德经》里曾提到过治国和管理的四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好的管理者,下属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管理者,下属亲近他赞美他;再次的管理者,下属畏惧他;最差的管理者,下属轻视他辱骂他。这也正好体现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班级管理中,教师如何“无为而治”呢?如何做到“无为,无不为”呢?首先,要确定哪些是教师“应为”,哪些是教师“可不为”,哪些是教师“不应为”。“应为”的事,低调、快速完成,“可不为”的事,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不应为”的事,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在管理手段上,要多引导学生自为,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管理事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教师的有为要体现在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管理,对班风、班级思想的引导上,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简而(下转第42版)
(上接第41版)言之,手段不为,思想引导。
二、“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班级关系
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班级的管理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出发点是“人性本善”“仁者爱人”,这就是我们说的“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儒家也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自重的地位。重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权,照顾每位学生的感受。“以人为本”的意识,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中,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主独立性,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其个性特点,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创造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有愉悦感、参与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三、“以法治班”,培养自律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纪律,教学与学习活动就很难有良好的开展。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这正是法家思想主张的“法治”。制定相关的规定,使日常行为规范更加细致化,评价更精准化,更能提高同学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为同学们向上、向善提高方向,更有利于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应该有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为同学们发展指明方向。班主任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扬班级民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班级的规章制度,即“班规”,尽量以量化处理,对学生考勤、学习成绩、作业、值日等都做出明确规定,使班级“法治”有法可依,让学生从小培养守法、护法、尊法的意识,在和谐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的瑰宝,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班级实际出发,古为今用,学习其意识形态,学习其精神观念,以其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指导班级活动更有序、更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立程.儒学十三经[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2]老子.道德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景海峰.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13.
[4]谌启标,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