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明确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可见,“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经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呢?对此,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有价值的案例。
  一、重品读,谈启示,把语文知识渗透于散文教学
  【案例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真好》 【授课教师】娄华建
  【诵读感悟】作者都写了哪些“第一次”?在这些经历中都有怎样的感觉?由此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板书:
  詳写的事例
  第一次看柚子树
  第一次看刚孵出的雏鸟
  回味无穷新鲜刺激
  作者的感觉
  喜悦新奇(愉快)
  吃不下饭(不愉快)
  ……
  学生品读文章并畅谈此文对写作的启示:1.从材料选择上看——精心选材;2.从材料安排上看——详略得当;3.从表达方式上看——叙议结合;4.由生活中的“第一次”来揭示人生意义——以事寓理,以小见大。
  【思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娄老师对《第一次真好》的教学,大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了解作家,从音形义着手积累字词;其次,诵读课文整体感悟,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解读、品悟课文;最后,把阅读中获得的经验纳入写作启示中去,形成关于写作的一些经验,让文本成为现成的范文。
  二、重意象,品诗境,把语文知识渗透于诗歌教学
  【案例2】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 【授课教师】邱慧
  引导学生通读诗歌,在不断朗读中将课堂推向纵深处后,“诗人笔下的乡愁化为了什么呢”一问,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诗歌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修饰语。
  屏幕PPT出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通过让学生反复对比朗读,引领学生将“小小的”三个字的语调放慢拉长,读出诗句中包含的绵长的愁绪。
  【思考】学生往往不按照概念的方式来理解语文知识,他们更多地按照积累在脑中的先前经验来给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编码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否则就容易导致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字面意义而不能领会其内涵。
  邱老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推进课堂,其间屏幕出示文字的方式既有全诗的呈现,也有重点小节的出示,更把几个意象用红色醒目标注。“诗人笔下的乡愁化为了什么呢”一问自然引出四个意象,并借此体味乡愁间蕴含的距离感和沧桑感。至此,意象的概念在学生脑中显现并逐渐清晰。很显然,学生建立意象的概念需要积累阅读经验,然后经由朗读等体验得以完成,而若不能以丰富的表象作支撑,概念的建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重要素,巧设计,把语文知识渗透于小说教学
  【案例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授课教师】张虹琴
  家道“一落千丈”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怎样?PPT出示,学生朗读感受杜小康在家道“一落千丈”之前的幸福生活,为下文蓄势。
  “一落千丈”后开始怎样的生活?失学,开始孤独之旅。请学生担任导演,把课文搬上舞台。PPT出示:孤独之旅开始了……
  场景:路上—芦荡(2~27段) 芦荡为家(28~34段) 暴风雨之夜
  心理:茫然、恐惧 孤独无助 勇敢、坚强
  人物描写: 背景画面: 旁白:
  【思考】对于小说教学,一般教师会从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入手,这样教学,学生可以很快知道小说三要素,但弊端是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无法有效激发阅读的兴趣。
  而张老师通过让学生首先朗读感受杜小康家道“一落千丈”前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产生对比,从而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通过将课文搬上舞台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中经历了阅读文本需要经历的钻研文本、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全过程,同时渗透了小说阅读中所需要的文体知识。
  基于学生语文基本实践活动经验的课堂,应关注语文知识的渗透,在关注阅读感知等显性经验的同时,更应重点考虑思维层面的隐性经验的获得,重视思维活动经验的系统化设计。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只以学生的成绩为单纯的衡量标准,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无法获得全方位的素质化的培养,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人生的意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加强学生素质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政治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中。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传统政治教学中学生素质化教育缺乏的弊端,结合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趋势,对如何加强学生素质化发展的
先让我们来看两段为必修2第三单元苏轼的《赤壁赋》一课设计的导语: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拆字游戏,哪位同学知道“虫二”的含义?对,就是“风月无边”。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杭州西湖湖心亭,被清风明月无边无际的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美。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风月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去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无边风
在高考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与其作用的分析存在很多的问题。句子是诗歌的重要单位,围绕句子命题立意是高考诗歌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常见的题型有:句意理解和情感分析;赏析句子并能对其作用分析。前者属于情感把握题,后者则属于综合性的赏析题,在高考命题中分量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一定要对句子赏析题和作用分析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由过去单纯地注重字词的赏析转变为对词语、句子的赏析并重,能对现在诗歌鉴
[摘要]文章从命题类型、命题热点、题目结构三个方面对2015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中考作文命题进行了综评,又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对该省2016年中考作文命题进行了预测,最后在审题、思维、描写、阅读、修改等五个方面提出备考方案。  [关键词]江苏省中考作文综评预测备考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21  2015年中考的帷幕早已落下,
作为一名高中外语教师,我非常注重在外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教材中每个模块的话题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是我上过的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教学案例描述  本节课选自高中英语外研版(新课程)选修7 Module 3 Reading and Vocabulary(1),以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的精彩片段为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掌握相关词汇。从读和
[摘 要] 引言是现行《历史与社会》教材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引言经常被忽视,引言的应有功能被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引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言的教学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引言功能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即导语功能、小结功能、问题功能、提纲功能、补充功能。  [关键词] 教材 历史与社会 引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
“以读促写”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利用阅读文章,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必要的篇章结构、词汇量、话题内容后,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促进写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文以高中英语(NSEFC)必修4“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教学为例,阐述“以读促写”在课文教学中的具体尝试。  一、课文特点  课文“A Pioneer fo
完形填空是对语用能力进行测试的综合性题型,“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词汇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1] 近几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趋向于考查语境,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精细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语篇,“上下文是营造语境的基础,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2] 逻辑关系经常“隐藏在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的衔接中。把握逻辑关系,就可以抓住确切、具体的线索,把答
画主题,理顺序,延分支,小小一张图,巧记知识点!  读了《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对鄉下的生活很向往。在乡下,可以在树下吃饭,可以一年四季赏花……是不是很美?你想了解这样的生活吗?那就看看我的思维导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