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连续发生未成年犯罪的恶性事件,先有一群少年故意杀害15岁少女,后有小学生持刀弑母,将“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再一次推向高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心理学专家芦津华老师做一个分享。
2018年11月19日,陕西省神木县发生一起故意杀害15岁少女案,引发社会热议。主要原因是六名作案人员年龄都在14至17岁之间。他们不仅强迫被害人卖淫,还肢解尸体掩埋,作案手段恶劣残忍,让人切齿痛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忧思骤增。
此波未平,另波又起。12月2日,湖南沅江一名小学生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当警察带他到现场时,他还笑着说:“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这起案件进一步把人们的愤怒逼到边缘,对犯罪低龄化的忧思也瞬间被点爆,纷纷高喊“不要再保护这群未成年魔鬼了”,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口诛笔伐,希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对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从重惩罚。
就以上个案来说,施暴者以残忍手段蓄意害人,千刀万剐也不足以平民愤,也不足以弥补大众心理之殇。可若是逞一时发泄之快,将情绪凌驾于规则之上,只能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好结果。痛定思痛,深刻汲取案件的沉痛教训才是上策。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少年犯都不是天生就如此歹毒,“好孩子”变为“熊孩子”,再升级为“恶魔”是普遍的发展轨迹。探究各种血淋淋的事件,我们总会发现未成年“恶魔”背后那一双双看不见的“推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难辞其咎,只有聯手打好“组合拳”,才能把“熊孩子”的教育引导到健康的人生大道上。
我想起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史记》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然后解释说:“长兄治病,是在未发病的时候就开始着手,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不大。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在乡里这个小范围传播。而我则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其实,不让“熊孩子”变为“恶魔”的道理不也是如此?
一、向扁鹊大哥学习“未病先防”
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在预防环节下足功夫,不断给孩子注入“正能量”,塑造出反暴力、反不良的“硬骨头”,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最重要防线。要塑造孩子的硬骨头,家长先要锻造自己的硬骨头,坚持“修身、修身、再修身”,注重提高自身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让自己“百毒不侵”,就会通过耳濡目染的途径带动孩子健康成长。当然,“百毒不侵”依赖于内心装有抗病毒和杀病毒的“软件”,那就是拥有阳光心态,积极看待自己和他人,树立起亲社会的思想行为,自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为荣。学校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正能量的“渗透教育”:首先可充分利用学科教材挖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素材,化整为零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其次可发挥独特优势,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以更灵活、更贴切,融合地方特色的方式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可以专门组织法治教育,并让它常态化、制度化。让法官、警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结合典型案例,对未成年人直接进行法治教育。就社会而言,需要各部门携起手来,给孩子提供健康、干净的社会环境。比如政法、教育、宣传等各部门及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等各社会团体,可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开展类似家长读书会、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青少年团体辅导等宣传活动;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让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暴力、淫秽、赌博等活动。
二、向扁鹊二哥学习“治小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么努力,也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出真空一样的干净环境。再说,孩子身心成长本身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之一。身心成长的过程中碰到问题,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各方就得向扁鹊二哥一样,抓准病灶,手到病除。这就要求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具有在麦子中挑秕子的敏锐眼光,及时捕捉问题,不护短,还要根据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既给孩子积极创造成功机会,又能悦纳孩子种种不足,富有爱心地引导孩子循序渐进慢慢成长。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经常不带评价地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抓住机会因势利导,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向扁鹊学“治大病”
未成年人如果是真出了问题,必须坚持“该出手时就出手”,严厉打击,毫不手软。前述案例中司法机关迅速介入处理,及时给社会各方一个交代,受害者及其家属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未从根本上遏制住犯罪低龄化趋势,最近也频繁发生未成年犯罪的恶性事件,导致不少人产生了法律保护未成年恶魔的错觉。但其实司法机关的近八年来的大数据显示,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持续下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法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国家也正在试点加大力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与我国相适应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建设正在有希望地向前推进。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置将会有更多具体规定可以参照,在打击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方面更有实效,更大力度消除“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社会影响。
总而言之,要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就需要避免“单打一”,坚持多方联动,打出“组合拳”,才能让“熊孩子”不升级为“恶魔”,而是蜕变为“好孩子”。
2018年11月19日,陕西省神木县发生一起故意杀害15岁少女案,引发社会热议。主要原因是六名作案人员年龄都在14至17岁之间。他们不仅强迫被害人卖淫,还肢解尸体掩埋,作案手段恶劣残忍,让人切齿痛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忧思骤增。
此波未平,另波又起。12月2日,湖南沅江一名小学生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当警察带他到现场时,他还笑着说:“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这起案件进一步把人们的愤怒逼到边缘,对犯罪低龄化的忧思也瞬间被点爆,纷纷高喊“不要再保护这群未成年魔鬼了”,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口诛笔伐,希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对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从重惩罚。
就以上个案来说,施暴者以残忍手段蓄意害人,千刀万剐也不足以平民愤,也不足以弥补大众心理之殇。可若是逞一时发泄之快,将情绪凌驾于规则之上,只能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好结果。痛定思痛,深刻汲取案件的沉痛教训才是上策。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少年犯都不是天生就如此歹毒,“好孩子”变为“熊孩子”,再升级为“恶魔”是普遍的发展轨迹。探究各种血淋淋的事件,我们总会发现未成年“恶魔”背后那一双双看不见的“推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难辞其咎,只有聯手打好“组合拳”,才能把“熊孩子”的教育引导到健康的人生大道上。
我想起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史记》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然后解释说:“长兄治病,是在未发病的时候就开始着手,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不大。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在乡里这个小范围传播。而我则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其实,不让“熊孩子”变为“恶魔”的道理不也是如此?
一、向扁鹊大哥学习“未病先防”
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在预防环节下足功夫,不断给孩子注入“正能量”,塑造出反暴力、反不良的“硬骨头”,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最重要防线。要塑造孩子的硬骨头,家长先要锻造自己的硬骨头,坚持“修身、修身、再修身”,注重提高自身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让自己“百毒不侵”,就会通过耳濡目染的途径带动孩子健康成长。当然,“百毒不侵”依赖于内心装有抗病毒和杀病毒的“软件”,那就是拥有阳光心态,积极看待自己和他人,树立起亲社会的思想行为,自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为荣。学校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正能量的“渗透教育”:首先可充分利用学科教材挖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素材,化整为零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其次可发挥独特优势,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以更灵活、更贴切,融合地方特色的方式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可以专门组织法治教育,并让它常态化、制度化。让法官、警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结合典型案例,对未成年人直接进行法治教育。就社会而言,需要各部门携起手来,给孩子提供健康、干净的社会环境。比如政法、教育、宣传等各部门及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等各社会团体,可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开展类似家长读书会、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青少年团体辅导等宣传活动;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让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暴力、淫秽、赌博等活动。
二、向扁鹊二哥学习“治小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么努力,也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出真空一样的干净环境。再说,孩子身心成长本身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之一。身心成长的过程中碰到问题,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各方就得向扁鹊二哥一样,抓准病灶,手到病除。这就要求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具有在麦子中挑秕子的敏锐眼光,及时捕捉问题,不护短,还要根据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既给孩子积极创造成功机会,又能悦纳孩子种种不足,富有爱心地引导孩子循序渐进慢慢成长。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经常不带评价地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抓住机会因势利导,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向扁鹊学“治大病”
未成年人如果是真出了问题,必须坚持“该出手时就出手”,严厉打击,毫不手软。前述案例中司法机关迅速介入处理,及时给社会各方一个交代,受害者及其家属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未从根本上遏制住犯罪低龄化趋势,最近也频繁发生未成年犯罪的恶性事件,导致不少人产生了法律保护未成年恶魔的错觉。但其实司法机关的近八年来的大数据显示,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持续下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法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国家也正在试点加大力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与我国相适应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建设正在有希望地向前推进。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置将会有更多具体规定可以参照,在打击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方面更有实效,更大力度消除“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社会影响。
总而言之,要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就需要避免“单打一”,坚持多方联动,打出“组合拳”,才能让“熊孩子”不升级为“恶魔”,而是蜕变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