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好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能力的中心环节,而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主动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主动去阅读才能形成自学能力。主动阅读能力只有教与学两种意识共同存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能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阅读小节小段扩展到整体,由教师的指导过渡到自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变为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一、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1、要克服影响学生形成自学习惯的心理障碍
初一的学生是刚从小学教育中出来的,大多数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只知道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和机械地模仿,养成了学习上严重依赖老师的心理,即成了思维惰性;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数学规律的掌握多从练习中来,小学教师在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时,也往往只以例题的形式加以说明,所以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做题,造成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这些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如读得太快、太偏,练得不实。这也丧失了自我反馈调节作用。为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我经常给学生讲自学的重要性。并用大量事例来加以说明,强调今后脱离学校投身社会后自学能力的强弱对自我发展的巨大影响,使学生明确具备主动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向学生介绍自学成才造福社会的典型事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过好领读关,此时教材内容要逐句带着学生读,逐句分析其含义,再逐归纳段意,写出批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知识小结,初步使学生懂得该怎样去读书,以及与读书相关联的该做些什么事。为避免学生只看书不动脑思考,当学生阅读完课堂内容后先不急于让学生做练习,而让他们合上书回顾一段时间,然后提出有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好的当场表扬,对回答不出的,指出不动脑思考的坏处,这样就逐步养成了学生不只是阅读教材,还要动脑思考及用语言表达的习惯。
2、排除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心理障碍
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动机不强,兴趣不浓,注意力难集中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在实际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加强引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结合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在启发中带上几分神秘色彩,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2)有机结合,做有趣的认知游戏,可使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倍增。
教学中,教者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式”、“悬念式”等不同的启发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目的明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自学,去探索,去研究。在自学中做到“粗、细、精”地阅读课文,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学懂有关知识,教者还注重辅导差生,降低要求,使他们的学习高而可攀,有时还有选择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能顺利地解答使他们在参与和成功中得到乐趣,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就有更强烈的动机。
(3)注意对学生品质的培养,也是自学好数学教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良好的注意力是搞好自学的必要条件,若缺乏良好的注意力,就会反映迟钝,自学效果就不好,为激起学生有意注意,教者把一节课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编成具有启发、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关教材。一章学完后,教者要求学生试写“章節小结”“学习体会”或“专题小论文”,以检查学生注意力在实践中起多大的作用。如果注意力集中,前后知识理解比较深刻,则前后容易沟通,写出较好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要使学生不仅能读懂而且能正确理解所读内容,过好“术语”关,特别是几何,学生对几何术语生疏,研究方法不习惯。这就给学生阅读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当某一节课内碰到这种情况时,难度不大可预选制好术语和解释卡片,当学生因理解有困难而索要解释卡片时发给他们,有某些普遍理解较困难的术语结合“启”预先加以解释。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2、实验的初级阶段要强制落实“圈、点、划、批、摘”五字读书法。且每节课自学的过程严格按“初读圈点划,再读稿、批稿,合书先回忆,明白再做题,逐题明对错有错细寻细”的先后顺序进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要不断向学生介绍新的学生方法,从中涉取养分,不断提高能力,并逐一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进行个别辅导,并在以后的连读多节课均按同一要求去做,同时也可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4、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在提纲导读阶段,精心设计好每节课导读提纲,导读不要太难,这样的导读提纲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5、要适时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具体做法是:首先向学生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的意义,介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样学生懂得了阅读速度必须在读懂、正确理解和较好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1、安排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一节或一段内容,照顾各教学环节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针对教学重难点、关键内容编拟阅读思考题,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同时要适时指导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编写课内阅读提纲,要注意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索,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理解,
2、重视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与课前预习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不同的制定。如阅读一些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的文字时,指导学生对于关键词字要认真推敲,了解含义,对于一些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对比,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对于例题要求学生看清解题过程,理解公式、法则在解题时的应用,并且注意书写规格。最好能在解题过程的每一步后面批注出运算理由。
3、选择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是为了控制阅读的时间性、适时性,如果无选择地将每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而且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之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感到厌烦,且难以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
选择阅读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意阅读数学课本,而不是靠简单的动员及呆板的规定,是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创造设制促进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选择阅读内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概括归纳类比、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而数学中无论是概念、定义、法则、例题等内容,读懂文字并不难,难的是理解,要理解就需要概括归纳、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正因为阅读数学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有侧重的选择某个内容供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1、要克服影响学生形成自学习惯的心理障碍
初一的学生是刚从小学教育中出来的,大多数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只知道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和机械地模仿,养成了学习上严重依赖老师的心理,即成了思维惰性;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数学规律的掌握多从练习中来,小学教师在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时,也往往只以例题的形式加以说明,所以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做题,造成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这些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如读得太快、太偏,练得不实。这也丧失了自我反馈调节作用。为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我经常给学生讲自学的重要性。并用大量事例来加以说明,强调今后脱离学校投身社会后自学能力的强弱对自我发展的巨大影响,使学生明确具备主动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向学生介绍自学成才造福社会的典型事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过好领读关,此时教材内容要逐句带着学生读,逐句分析其含义,再逐归纳段意,写出批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知识小结,初步使学生懂得该怎样去读书,以及与读书相关联的该做些什么事。为避免学生只看书不动脑思考,当学生阅读完课堂内容后先不急于让学生做练习,而让他们合上书回顾一段时间,然后提出有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好的当场表扬,对回答不出的,指出不动脑思考的坏处,这样就逐步养成了学生不只是阅读教材,还要动脑思考及用语言表达的习惯。
2、排除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心理障碍
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动机不强,兴趣不浓,注意力难集中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在实际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加强引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结合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在启发中带上几分神秘色彩,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2)有机结合,做有趣的认知游戏,可使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倍增。
教学中,教者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式”、“悬念式”等不同的启发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目的明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自学,去探索,去研究。在自学中做到“粗、细、精”地阅读课文,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学懂有关知识,教者还注重辅导差生,降低要求,使他们的学习高而可攀,有时还有选择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能顺利地解答使他们在参与和成功中得到乐趣,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就有更强烈的动机。
(3)注意对学生品质的培养,也是自学好数学教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良好的注意力是搞好自学的必要条件,若缺乏良好的注意力,就会反映迟钝,自学效果就不好,为激起学生有意注意,教者把一节课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编成具有启发、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关教材。一章学完后,教者要求学生试写“章節小结”“学习体会”或“专题小论文”,以检查学生注意力在实践中起多大的作用。如果注意力集中,前后知识理解比较深刻,则前后容易沟通,写出较好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要使学生不仅能读懂而且能正确理解所读内容,过好“术语”关,特别是几何,学生对几何术语生疏,研究方法不习惯。这就给学生阅读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当某一节课内碰到这种情况时,难度不大可预选制好术语和解释卡片,当学生因理解有困难而索要解释卡片时发给他们,有某些普遍理解较困难的术语结合“启”预先加以解释。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2、实验的初级阶段要强制落实“圈、点、划、批、摘”五字读书法。且每节课自学的过程严格按“初读圈点划,再读稿、批稿,合书先回忆,明白再做题,逐题明对错有错细寻细”的先后顺序进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要不断向学生介绍新的学生方法,从中涉取养分,不断提高能力,并逐一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进行个别辅导,并在以后的连读多节课均按同一要求去做,同时也可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4、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在提纲导读阶段,精心设计好每节课导读提纲,导读不要太难,这样的导读提纲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5、要适时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具体做法是:首先向学生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的意义,介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样学生懂得了阅读速度必须在读懂、正确理解和较好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1、安排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一节或一段内容,照顾各教学环节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针对教学重难点、关键内容编拟阅读思考题,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同时要适时指导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编写课内阅读提纲,要注意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索,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理解,
2、重视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与课前预习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不同的制定。如阅读一些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的文字时,指导学生对于关键词字要认真推敲,了解含义,对于一些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对比,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对于例题要求学生看清解题过程,理解公式、法则在解题时的应用,并且注意书写规格。最好能在解题过程的每一步后面批注出运算理由。
3、选择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是为了控制阅读的时间性、适时性,如果无选择地将每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而且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之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感到厌烦,且难以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
选择阅读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意阅读数学课本,而不是靠简单的动员及呆板的规定,是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创造设制促进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选择阅读内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概括归纳类比、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而数学中无论是概念、定义、法则、例题等内容,读懂文字并不难,难的是理解,要理解就需要概括归纳、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正因为阅读数学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有侧重的选择某个内容供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