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专生在校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教室,无疑又是所有学习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设置教室的文化氛围应引起高度关注。教室文化,则是指中专生在以教室为主要空间,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营造教室文化,就是营造无声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教室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教室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教室文化;影响;心理素质
中专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学校环境,更离不开教室环境。教室文化,是职业中专校园中独特的风景,是时尚、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中专生文明的窗口。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教室的社会环境,是教室的独特风格、氛围和内在气质,这是教室的灵魂、魅力所在;二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是教室的物质基础和外在美观,是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的展示。其中最根本的应是“人”的精神气质和风貌。良好的教室文化,对于中专生个人具有满足自尊,调节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教室文化对中专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教室文化对中专生的道德情操有特殊的影响力
教室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年龄相仿的同学不仅在一起学习,而且经历共同的生活,彼此平等,可以自由交流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解,从而开阔思路,增长见识。作为一群生龙活虎的中专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现出一派活跃、生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教室氛围。围绕教室文化建设,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文体活动和各项知识竞赛丰富多彩。诸如教室联谊制度的建立,“教室杯”各类球赛,文娱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示青春气息。另外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激励中专生奋发进取,有助于培养中专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当然,粗俗、低级、自由散漫、杂乱无章、毫无生机的教室文化氛围也会使人产生压抑、烦躁、紧张和对立,对集体缺乏感情,心理上有受挫感,不求上进,影响学习和活动效率等等。
2、教室文化有助于满足中专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经过了“心理断乳期”,中专生在心理上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走向学校与社会、生活空间扩大,在心理上渴望被人理解,追求友谊,渴望与人交往。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中专生又存在心理闭锁性,常常处在矛盾中,觉得空虚困惑、孤单寂寞、精神焦虑。同在一室的学生彼此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和娱乐,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宽松友好的氛围会使中专生感到心情舒畅。尤其在遇到失意、挫伤的情况下,精力和情感能得到正当宣泄和代偿。这样的教室群体能锻炼个人的交往能力,能满足中专生的人际交往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友情的支持等,增强力量感,促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室文化有助于培养中专生的协作、竞争意识
教室成员朝夕相处,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纪校规、教室管理制度等的约束外,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动规则,如语言习惯、消费结构、作息时间、教室及其成员的外观形象,也即教室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约定俗成,就具有相当大的制约力。如果违反规则,就会被同学排斥,视为异端。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教室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中专生与人协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由于中专生之间的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学习技能的竞争上,带有功利色彩的因素较少,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表现为积极向上,争取优异成绩,获得三好生、优秀毕业生、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这种竞争是主流,往往成为推动全体成员追求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中专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4、教室文化对中专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教室群体由于长期互动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这种价值观念对中专生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中专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面对面的互动给个体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由于中专生涉世未深,初出茅庐,知识经验不足,对人生、对社会的了解还少,加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在发展中,心理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作为学校和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帮助,让中专生在学校与社会的比较中去经历风雨,提高自己识别与判断能力,从而锻炼自己,为祖国、为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二、如何加强教室文化的营造
(一)从教室形式上入手
1、整体设计注重和谐匀称。营造教室文化,无论教室布置成什么几何形状,“课桌椅的排列,墙壁上的贴幅,教室四角和窗台的利用,以及整个教室的色彩,都要根据教室的面积、形状、窗向、光度以及课桌椅的形状和班级人数等作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务使整个教室的布置给人和谐、匀称的美感”。具体布置时,墙上的贴幅大小应与教室的面积比例相称,教室的主色调应以教室的光度而定,绿化的面积应和教室空余之处相宜。试想:大图片置于小教室墙上、光度不佳的教室主色调以暗色为主、小教室摆上大堆的花,那样会产生什么效果?毫无疑问,那会破坏整体布置的和谐,也谈不上美感。
2、局部处理注重因地制宜。局部因地制宜地布置并不排除整体的和谐匀称,不但如此,它应还是以整体设计的和谐匀称为准则。该挂名人画像的地方不应贴班训语录,该绿化的面积不应设计荣誉栏,该需学习信息的地方不应刊用社会新闻,等等;也就是说,该需“红花”之处不应用“绿叶’, 反之亦然。另则,如何利用教室的四角和窗台,墙上贴幅的大小怎样确定,色彩怎样处理,黑板报怎样编排,等等;也要涉及到因地制宜的问题。概括起来,局部的因地制宜事实上指的是:某地置何物最适宜、某物以多大的幅度、怎样的色彩等形式置于何处最妥帖。
(二)在教室文化内涵上突破
1、体现时代气息。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营造教室文化时应该注意到这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营造教室文化应注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接轨、融合,如果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隔离或脱离的现象,那么这将是教育的遗憾。
2、突出文化氛围。民族有民族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班级应有自已的特色文化;班级的文化内秀于师生形体之中,展现于师生的言行和教室的布置之中,二者是互为影响的。一个不能展现班级文化,不能展现校园文化,不能展现民族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教室布置,应该是有缺憾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艺术了。
3、注重思想核心。营造教室文化,不管形式如何,其它内涵如何,核心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否则,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不但聚不拢更形成不了一定的深度。
4、确保主题明确。营造教室文化,内容应结合专业、班级的特点以及学期和阶段的中心工作而定。但不论什么专业的班级,内容都应集中,主题必须做到明确。如班级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学习习惯及思想道德建设,那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多些,不能详略不明、主题不清;必要的话,还可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拟出个总标题,置于教室的醒目之处。
参考文献
1、《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靳世荣,郑咏梅 (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关键词:教室文化;影响;心理素质
中专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学校环境,更离不开教室环境。教室文化,是职业中专校园中独特的风景,是时尚、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中专生文明的窗口。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教室的社会环境,是教室的独特风格、氛围和内在气质,这是教室的灵魂、魅力所在;二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是教室的物质基础和外在美观,是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的展示。其中最根本的应是“人”的精神气质和风貌。良好的教室文化,对于中专生个人具有满足自尊,调节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教室文化对中专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教室文化对中专生的道德情操有特殊的影响力
教室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年龄相仿的同学不仅在一起学习,而且经历共同的生活,彼此平等,可以自由交流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解,从而开阔思路,增长见识。作为一群生龙活虎的中专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现出一派活跃、生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教室氛围。围绕教室文化建设,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文体活动和各项知识竞赛丰富多彩。诸如教室联谊制度的建立,“教室杯”各类球赛,文娱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示青春气息。另外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激励中专生奋发进取,有助于培养中专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当然,粗俗、低级、自由散漫、杂乱无章、毫无生机的教室文化氛围也会使人产生压抑、烦躁、紧张和对立,对集体缺乏感情,心理上有受挫感,不求上进,影响学习和活动效率等等。
2、教室文化有助于满足中专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经过了“心理断乳期”,中专生在心理上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走向学校与社会、生活空间扩大,在心理上渴望被人理解,追求友谊,渴望与人交往。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中专生又存在心理闭锁性,常常处在矛盾中,觉得空虚困惑、孤单寂寞、精神焦虑。同在一室的学生彼此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和娱乐,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宽松友好的氛围会使中专生感到心情舒畅。尤其在遇到失意、挫伤的情况下,精力和情感能得到正当宣泄和代偿。这样的教室群体能锻炼个人的交往能力,能满足中专生的人际交往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友情的支持等,增强力量感,促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室文化有助于培养中专生的协作、竞争意识
教室成员朝夕相处,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纪校规、教室管理制度等的约束外,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动规则,如语言习惯、消费结构、作息时间、教室及其成员的外观形象,也即教室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约定俗成,就具有相当大的制约力。如果违反规则,就会被同学排斥,视为异端。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教室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中专生与人协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由于中专生之间的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学习技能的竞争上,带有功利色彩的因素较少,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表现为积极向上,争取优异成绩,获得三好生、优秀毕业生、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这种竞争是主流,往往成为推动全体成员追求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中专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4、教室文化对中专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教室群体由于长期互动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这种价值观念对中专生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中专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面对面的互动给个体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由于中专生涉世未深,初出茅庐,知识经验不足,对人生、对社会的了解还少,加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在发展中,心理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作为学校和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帮助,让中专生在学校与社会的比较中去经历风雨,提高自己识别与判断能力,从而锻炼自己,为祖国、为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二、如何加强教室文化的营造
(一)从教室形式上入手
1、整体设计注重和谐匀称。营造教室文化,无论教室布置成什么几何形状,“课桌椅的排列,墙壁上的贴幅,教室四角和窗台的利用,以及整个教室的色彩,都要根据教室的面积、形状、窗向、光度以及课桌椅的形状和班级人数等作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务使整个教室的布置给人和谐、匀称的美感”。具体布置时,墙上的贴幅大小应与教室的面积比例相称,教室的主色调应以教室的光度而定,绿化的面积应和教室空余之处相宜。试想:大图片置于小教室墙上、光度不佳的教室主色调以暗色为主、小教室摆上大堆的花,那样会产生什么效果?毫无疑问,那会破坏整体布置的和谐,也谈不上美感。
2、局部处理注重因地制宜。局部因地制宜地布置并不排除整体的和谐匀称,不但如此,它应还是以整体设计的和谐匀称为准则。该挂名人画像的地方不应贴班训语录,该绿化的面积不应设计荣誉栏,该需学习信息的地方不应刊用社会新闻,等等;也就是说,该需“红花”之处不应用“绿叶’, 反之亦然。另则,如何利用教室的四角和窗台,墙上贴幅的大小怎样确定,色彩怎样处理,黑板报怎样编排,等等;也要涉及到因地制宜的问题。概括起来,局部的因地制宜事实上指的是:某地置何物最适宜、某物以多大的幅度、怎样的色彩等形式置于何处最妥帖。
(二)在教室文化内涵上突破
1、体现时代气息。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营造教室文化时应该注意到这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营造教室文化应注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接轨、融合,如果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隔离或脱离的现象,那么这将是教育的遗憾。
2、突出文化氛围。民族有民族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班级应有自已的特色文化;班级的文化内秀于师生形体之中,展现于师生的言行和教室的布置之中,二者是互为影响的。一个不能展现班级文化,不能展现校园文化,不能展现民族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教室布置,应该是有缺憾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艺术了。
3、注重思想核心。营造教室文化,不管形式如何,其它内涵如何,核心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否则,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不但聚不拢更形成不了一定的深度。
4、确保主题明确。营造教室文化,内容应结合专业、班级的特点以及学期和阶段的中心工作而定。但不论什么专业的班级,内容都应集中,主题必须做到明确。如班级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学习习惯及思想道德建设,那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多些,不能详略不明、主题不清;必要的话,还可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拟出个总标题,置于教室的醒目之处。
参考文献
1、《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靳世荣,郑咏梅 (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