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久攻未克的堡垒。
关键词: 作文 心理学 思维
一、写什么与发现思维
“写什么”实质上是解决文章内容的问题。从写作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主题、立意、选材三个阶段。其中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写什么”主要解决材料问题,不少学生在动笔之前往往有“无米”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有人引学生的一句顺口溜,说是:“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一般人据此认为学生作文难是由于生活贫乏、感情空虚,因此无话可说。其实,正如刘国正、张定远先生曾指出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兴趣爱好、‘供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换色彩,时而涌起波澜,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
针对学生动笔之前的“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的思维障碍,教师指点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能力。
1.流畅性
社会生活具有多面性,有些生活现象就如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不同光,常规思维思考问题往往从一点出发,沿着一个方向想开去,缺少左顾右盼、纵横联系,因而思路容易受阻。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立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多路出发”,即启发学生从事物的某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试探与求索,并随着变化情况随时修改思维内容,不拘一格,纵横辐射,使发散的量越来越好,从而开阔思路,以致思如泉涌。用“多路出去”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促使写作主体神经系统的活动频繁,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促进大脑功能开拓,有利于开发写作主体的智力,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地。
2.变通性
变通性以流畅性为前提,频繁扩散为主,使写作主体沟通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思接千载”、“视到万里”的境界,写出的文章不落窠臼,蕴含丰富。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若经过五步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系到皮球:木质——树林——田野——球场——皮球。再如“天空”和“茶”:天空——乌云——雨——水——茶。联想可以有条不紊地把信息保持在大脑中,保证迅速检索出需要的信息,随意使用需要的记忆材料,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可以从“寻找联系”出发,即通过联想,使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选择一个联系中心,使多种表象多多碰撞,触类旁道,由此发散出一系列联想。
3.独特性
训练写作主体时,不仅要“准”,还要“新”,即“换之运思”出发,将写作主体思维的对象作某种变换,即以一种反中求正、异中求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写作主体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设想,或在思路选择上与众不同;或在思考技巧上另辟蹊径;或在思维过程中标新立异;或在思维方法上独树一帜;或在思维结果上鹤立鸡群,如此等等,不一而是。用“换之运思”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牵绊,锻炼学生勇于创新、求异的气魄和胆量,同时培养他们“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的探求精神,达到“别有洞天”的境界。
二、“怎么写”与辐合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的内容,有什么可说的,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从写作过程来看,“怎么写”同样包括构思、表达及修改三个阶段。其中,思路是作文的线索。一篇文章内容的展现,是通过一些小思路完成的,如果思路堵塞,那么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怎么写”主要解决的是思路问题。针对学生动笔之前的“一团乱麻”、不知“怎么写”的思路障碍,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辐合思维能力。辐合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存在的,作文教学中将不同方向的材料,经过不同角度的思考,经过分析、综合和筛选,集中到中心点,围绕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结构。首先,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从“一团乱麻”抽出思路,作为全文的纲,围绕中心安排文章的材料及布局。
其次,理清思路,这是构思的关键,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经过写作主体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情感,继而进一步对这些印象、看法、态度和感受进行分析和综合,条分缕析,理出头绪,这就是所谓的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既要训练其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又要培养其“辐合思维”的能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从“发散”到“辐合”,又要使“辐合”中有“发散”,使学生作文不断求活求新,得出富有创造性的结论。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过,中学生作文“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自身的内涵,在训练中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中学生掌握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求新应理解为:善于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式,在同龄人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独特的认知和感受。
关键词: 作文 心理学 思维
一、写什么与发现思维
“写什么”实质上是解决文章内容的问题。从写作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主题、立意、选材三个阶段。其中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写什么”主要解决材料问题,不少学生在动笔之前往往有“无米”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有人引学生的一句顺口溜,说是:“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一般人据此认为学生作文难是由于生活贫乏、感情空虚,因此无话可说。其实,正如刘国正、张定远先生曾指出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兴趣爱好、‘供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换色彩,时而涌起波澜,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
针对学生动笔之前的“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的思维障碍,教师指点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能力。
1.流畅性
社会生活具有多面性,有些生活现象就如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不同光,常规思维思考问题往往从一点出发,沿着一个方向想开去,缺少左顾右盼、纵横联系,因而思路容易受阻。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立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多路出发”,即启发学生从事物的某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试探与求索,并随着变化情况随时修改思维内容,不拘一格,纵横辐射,使发散的量越来越好,从而开阔思路,以致思如泉涌。用“多路出去”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促使写作主体神经系统的活动频繁,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促进大脑功能开拓,有利于开发写作主体的智力,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地。
2.变通性
变通性以流畅性为前提,频繁扩散为主,使写作主体沟通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思接千载”、“视到万里”的境界,写出的文章不落窠臼,蕴含丰富。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若经过五步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系到皮球:木质——树林——田野——球场——皮球。再如“天空”和“茶”:天空——乌云——雨——水——茶。联想可以有条不紊地把信息保持在大脑中,保证迅速检索出需要的信息,随意使用需要的记忆材料,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可以从“寻找联系”出发,即通过联想,使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选择一个联系中心,使多种表象多多碰撞,触类旁道,由此发散出一系列联想。
3.独特性
训练写作主体时,不仅要“准”,还要“新”,即“换之运思”出发,将写作主体思维的对象作某种变换,即以一种反中求正、异中求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写作主体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设想,或在思路选择上与众不同;或在思考技巧上另辟蹊径;或在思维过程中标新立异;或在思维方法上独树一帜;或在思维结果上鹤立鸡群,如此等等,不一而是。用“换之运思”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牵绊,锻炼学生勇于创新、求异的气魄和胆量,同时培养他们“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的探求精神,达到“别有洞天”的境界。
二、“怎么写”与辐合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的内容,有什么可说的,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从写作过程来看,“怎么写”同样包括构思、表达及修改三个阶段。其中,思路是作文的线索。一篇文章内容的展现,是通过一些小思路完成的,如果思路堵塞,那么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怎么写”主要解决的是思路问题。针对学生动笔之前的“一团乱麻”、不知“怎么写”的思路障碍,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辐合思维能力。辐合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存在的,作文教学中将不同方向的材料,经过不同角度的思考,经过分析、综合和筛选,集中到中心点,围绕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结构。首先,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从“一团乱麻”抽出思路,作为全文的纲,围绕中心安排文章的材料及布局。
其次,理清思路,这是构思的关键,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经过写作主体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情感,继而进一步对这些印象、看法、态度和感受进行分析和综合,条分缕析,理出头绪,这就是所谓的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既要训练其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又要培养其“辐合思维”的能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从“发散”到“辐合”,又要使“辐合”中有“发散”,使学生作文不断求活求新,得出富有创造性的结论。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过,中学生作文“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自身的内涵,在训练中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中学生掌握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求新应理解为:善于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式,在同龄人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比较独特的认知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