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距今400多年的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与绵竹年画、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并称为我国四大年画,曾创下“画家百店、年画千种”的鼎盛风华。加强对杨家埠年画传承与保护,推动其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个关心、热爱民族艺术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入手,在对如何建立传承人主导的产品创新体系加以辨析的基础上,进而寻找如何建立传承人与设计师的良好沟通和互动,以对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杨家埠;木板年画;传承人;创新发展
一.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我国“年文化”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清朝中期的其鼎盛期间,无论是给杨家埠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给从事杨家埠年画的艺人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经营模式驱动下,杨家埠年画成为杨家埠人重要的经营活动和主要收入来源,“刻板坐案子,捎带糊扇子,年底掙个金蛋子”成为了一种时尚。年画虽然利薄,但因销量巨大,虽每张仅1分钱的利润却成就了多家富庶大户,例如其中有名的“永盛”画店占地达 70余亩,年画作坊因连成一片而形成一条胡同。但在传承了600多年后的今天,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往每到年关农村人家“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的习俗已变得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杨家埠年画因市场的大幅度萎缩而每况日下。以杨家埠年画雕版大师颜克臣为例,他的雕版作坊只是不到20平米的小屋,用于驱寒的是陈旧的煤炉,生活境况清寒。由于从事杨家埠年画收入太低,目前杨家埠愿意并且能够静下心来学艺的年青人寥寥无几。据颜克臣介绍,曾经带了30多个徒弟,但没有一人能坚持下来。现在整个村子,从事杨家埠年画产业链的也无非区区3、4人。
二.杨家埠年画产品的创新
人才是支撑传统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尤其像杨家埠这样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人才的传承更为重要。传承人要使杨家埠年画得以发扬光在,不能一味的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立足传统上加以创新,以打造当代语境下的杨家埠年画艺术体系。
(一)创新设计思路
杨家埠年画虽然居于潍坊地区,但同时也是山东省的文化品牌。山东地大物博,有许多产品如山东阿胶、崂山绿茶、青岛海鲜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知名度。如果把杨家埠年画所具有的夸张、流畅、鲜明的艺术风格应用到这些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去,一来增加了包装设计的美学功能、二来宣传了民族文化、三来给杨家埠年画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文化效应的角度,还是从商业营销的角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创新艺术风格
杨家埠年画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概括的艺术风格给当代杨家埠年画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传承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造型艺术、色彩风格才是杨家埠年画的精髓所在。要本着不破不立的创新精神,视野向更广泛的外延拓展,突破年画这一艺术表达形式的局限,尝试把杨家埠年画的绘画工艺融入到装饰绘画、造型艺术、吉祥摆件等多种大众化艺术载体之中,以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的传承,其根本要素在于人才的培养。杨家埠年画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其传承方式离不开言传身教的传承。以“刻版”这一核心技艺为例,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体力活,对制作工艺有极高的要求。制作中,需要制作者心静如水,以防止因刻刀稍一冲动而刻坏一处,就使整个刻板前功尽弃。但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要求年青人于数年间在没有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坚持下去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从机制和体制创新上着眼。一是当地政府要本着保护非遗文化的原则,划拔专项经费,以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对愿意学习并且能够坚持学习的年青人予以经济资助;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艺术,把老艺人高超的创作过程拍摄下来,作为传承的第一手资料,使原汁原味的杨家埠年画不会因岁月的流失而失传。三是一方面要积极与高等院校联系,创造条件,把杨家埠年画列入美术院校专业体系之中,从美学理论上加以研究,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后续人才队伍,为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加强与专业美术人员的沟通
杨家埠年画要创新、发展,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图案。从杨家埠年画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代代艺人不断在绘画形式、造型、色彩加以改进的过程。就杨家埠年画而言,坚守制作工艺对传统精髓的秉承,而不断地丰富其绘画内容则是赋予杨家埠年画不竭艺术生命的必然。杨家埠年画要通过将深刻的独特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赢得市场,必须要专业美术人员的技术支撑下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要做好与专业美术人员的有效沟通。第一,根据杨家埠年画艺术风格某些方面与西方印象派的异曲同工之妙,组织美院师生创作一批既富含杨家埠年画元素,又风格迥异的作品,推动杨家埠年画走向国际市场。第二,充分发挥杨家埠年画画面与题字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把类似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与画面有效结合,创作一批作品,提供给政府部门、社区街道、企业、部队等团体以作宣传张贴之用。第三,杨家埠年画粗犷、率直、质朴的画风,更容易让孩子们所接受。由美院和地方文化馆牵头,组建绘画小组,分别深入到学校中去,引导孩子们欣赏、临摹杨家埠年画,通过代际传承效应,把杨家埠年画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伟峰.杨家埠年画传统商贸习俗调查[J].民俗研究.2002.4.
[2]范振坤.杨家埠木板年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12.
[3]宋春安.浅议杨家埠年画题材的发展与探索[J].美与时代(上).2013.4
第一作者简介:贾国朋,(1989.2-),男,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关键词】杨家埠;木板年画;传承人;创新发展
一.杨家埠年画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我国“年文化”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清朝中期的其鼎盛期间,无论是给杨家埠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给从事杨家埠年画的艺人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经营模式驱动下,杨家埠年画成为杨家埠人重要的经营活动和主要收入来源,“刻板坐案子,捎带糊扇子,年底掙个金蛋子”成为了一种时尚。年画虽然利薄,但因销量巨大,虽每张仅1分钱的利润却成就了多家富庶大户,例如其中有名的“永盛”画店占地达 70余亩,年画作坊因连成一片而形成一条胡同。但在传承了600多年后的今天,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往每到年关农村人家“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的习俗已变得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杨家埠年画因市场的大幅度萎缩而每况日下。以杨家埠年画雕版大师颜克臣为例,他的雕版作坊只是不到20平米的小屋,用于驱寒的是陈旧的煤炉,生活境况清寒。由于从事杨家埠年画收入太低,目前杨家埠愿意并且能够静下心来学艺的年青人寥寥无几。据颜克臣介绍,曾经带了30多个徒弟,但没有一人能坚持下来。现在整个村子,从事杨家埠年画产业链的也无非区区3、4人。
二.杨家埠年画产品的创新
人才是支撑传统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尤其像杨家埠这样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人才的传承更为重要。传承人要使杨家埠年画得以发扬光在,不能一味的因循守旧,而是要在立足传统上加以创新,以打造当代语境下的杨家埠年画艺术体系。
(一)创新设计思路
杨家埠年画虽然居于潍坊地区,但同时也是山东省的文化品牌。山东地大物博,有许多产品如山东阿胶、崂山绿茶、青岛海鲜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知名度。如果把杨家埠年画所具有的夸张、流畅、鲜明的艺术风格应用到这些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去,一来增加了包装设计的美学功能、二来宣传了民族文化、三来给杨家埠年画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文化效应的角度,还是从商业营销的角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创新艺术风格
杨家埠年画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概括的艺术风格给当代杨家埠年画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传承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造型艺术、色彩风格才是杨家埠年画的精髓所在。要本着不破不立的创新精神,视野向更广泛的外延拓展,突破年画这一艺术表达形式的局限,尝试把杨家埠年画的绘画工艺融入到装饰绘画、造型艺术、吉祥摆件等多种大众化艺术载体之中,以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的传承,其根本要素在于人才的培养。杨家埠年画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其传承方式离不开言传身教的传承。以“刻版”这一核心技艺为例,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体力活,对制作工艺有极高的要求。制作中,需要制作者心静如水,以防止因刻刀稍一冲动而刻坏一处,就使整个刻板前功尽弃。但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要求年青人于数年间在没有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坚持下去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从机制和体制创新上着眼。一是当地政府要本着保护非遗文化的原则,划拔专项经费,以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对愿意学习并且能够坚持学习的年青人予以经济资助;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艺术,把老艺人高超的创作过程拍摄下来,作为传承的第一手资料,使原汁原味的杨家埠年画不会因岁月的流失而失传。三是一方面要积极与高等院校联系,创造条件,把杨家埠年画列入美术院校专业体系之中,从美学理论上加以研究,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后续人才队伍,为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加强与专业美术人员的沟通
杨家埠年画要创新、发展,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图案。从杨家埠年画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一代代艺人不断在绘画形式、造型、色彩加以改进的过程。就杨家埠年画而言,坚守制作工艺对传统精髓的秉承,而不断地丰富其绘画内容则是赋予杨家埠年画不竭艺术生命的必然。杨家埠年画要通过将深刻的独特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赢得市场,必须要专业美术人员的技术支撑下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要做好与专业美术人员的有效沟通。第一,根据杨家埠年画艺术风格某些方面与西方印象派的异曲同工之妙,组织美院师生创作一批既富含杨家埠年画元素,又风格迥异的作品,推动杨家埠年画走向国际市场。第二,充分发挥杨家埠年画画面与题字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把类似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与画面有效结合,创作一批作品,提供给政府部门、社区街道、企业、部队等团体以作宣传张贴之用。第三,杨家埠年画粗犷、率直、质朴的画风,更容易让孩子们所接受。由美院和地方文化馆牵头,组建绘画小组,分别深入到学校中去,引导孩子们欣赏、临摹杨家埠年画,通过代际传承效应,把杨家埠年画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伟峰.杨家埠年画传统商贸习俗调查[J].民俗研究.2002.4.
[2]范振坤.杨家埠木板年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12.
[3]宋春安.浅议杨家埠年画题材的发展与探索[J].美与时代(上).2013.4
第一作者简介:贾国朋,(1989.2-),男,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