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的重压下,出于功利的目的,大多数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采取的仍然是程式化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因而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将一篇篇饱含思想的美文,变成了“说文解字”,缺乏人文性,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文言文的一些字、词、句式和白话文也相去甚远,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同时在不经常使用的环境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用途更是困惑不解,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何谈成效。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必须革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法。然而,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做了如下的探讨和尝试。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激情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名篇,汇集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年龄、阅历的限制,想深入的去领会文字蕴含的深意,毕竟会有一些隔阂,遇到困难无法理解是在所难免。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初恰当地引导、铺垫是十分重要的。
1.巧用成语、谜语、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在古文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人和事,用故事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人物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如:讲授《鸿门宴》时,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解《屈原列传》时,可以从端午节的风俗引入。
2.运用“情感认同”,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每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以情动人的高手,教师巧用情感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营造恰当情感氛围,能够起到良好的情感铺垫作用,进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深情,可以由对亲情、孝心的歌颂导入;利用先进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后,可顺势导入爱国忠君的文天祥及《指南录后序》。
二、加强诵读交流,感受文言之美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曾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声调是一支无形的笔,能够将文字和想象结合,整合成形象生动的场景和画面。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也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教师首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传达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其次,让学生进行“诵读”,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行文中浓浓的情意,对课文内容达到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放开嗓子,随性朗读,也可以才用大声齐读、单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兴趣,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指南录后序》通过文天祥的九死一生的卫国经历的形象描述,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讲解《指南录后序》第四段时,因本段是围绕“死”字进行叙述的,十八个“死”字连用,一气呵成,犹如响炮连珠,给人以紧张、危急之感。全段的句式多用短语,形成了紧迫的节奏,读时必须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这一段,进而让学生感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自探互教,合作探究,解决学习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股改革春风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点拨等几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但有自主学习的感悟,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四、感悟精神内涵,培养人文情怀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不遗余力的挖掘文言知识点,强调文言常识和课文的背诵,将完整的课文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的教授,使学生把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咬文嚼字,课堂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功能,可惜了古人积累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走进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价值观,从而引发对自我的思考。
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发起讨论,以小组模式探讨“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除了探究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更进一步深化到人物性格、待人处事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不以成败论英雄,公正的评价对待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从他人经验中取长补短,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文言文的效用才算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让文言文重现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中学。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必须革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法。然而,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做了如下的探讨和尝试。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激情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名篇,汇集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年龄、阅历的限制,想深入的去领会文字蕴含的深意,毕竟会有一些隔阂,遇到困难无法理解是在所难免。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初恰当地引导、铺垫是十分重要的。
1.巧用成语、谜语、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在古文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人和事,用故事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人物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如:讲授《鸿门宴》时,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解《屈原列传》时,可以从端午节的风俗引入。
2.运用“情感认同”,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每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以情动人的高手,教师巧用情感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营造恰当情感氛围,能够起到良好的情感铺垫作用,进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深情,可以由对亲情、孝心的歌颂导入;利用先进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后,可顺势导入爱国忠君的文天祥及《指南录后序》。
二、加强诵读交流,感受文言之美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曾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声调是一支无形的笔,能够将文字和想象结合,整合成形象生动的场景和画面。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也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教师首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传达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其次,让学生进行“诵读”,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行文中浓浓的情意,对课文内容达到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放开嗓子,随性朗读,也可以才用大声齐读、单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兴趣,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指南录后序》通过文天祥的九死一生的卫国经历的形象描述,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讲解《指南录后序》第四段时,因本段是围绕“死”字进行叙述的,十八个“死”字连用,一气呵成,犹如响炮连珠,给人以紧张、危急之感。全段的句式多用短语,形成了紧迫的节奏,读时必须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这一段,进而让学生感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自探互教,合作探究,解决学习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股改革春风的指导下,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质疑点拨等几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但有自主学习的感悟,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四、感悟精神内涵,培养人文情怀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不遗余力的挖掘文言知识点,强调文言常识和课文的背诵,将完整的课文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的教授,使学生把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咬文嚼字,课堂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功能,可惜了古人积累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走进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价值观,从而引发对自我的思考。
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发起讨论,以小组模式探讨“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除了探究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更进一步深化到人物性格、待人处事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不以成败论英雄,公正的评价对待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从他人经验中取长补短,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文言文的效用才算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让文言文重现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