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公平问题也就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的不公平;扭曲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造成教育领域不公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政策和制度问题”。也有人认为“当前教育公平的真实障碍:是缺乏监督的教育行政权力;差序的社会结构和固化的教育观念”。引不难看出,导致教育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即宏观的社会制度问题和微观的教育内部问题。微观的内部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内质和精髓,或者说是一种质性公平,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学特征。如果说解决宏观问题是政府行为,那么解决微观的教育内部问题,则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教育公平中也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体育新课程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现了体育新课程中教育公平的价值性取向。因此,对体育新课程中实施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不公平的表现
1、不公平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生观是:每一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虽然身份不同,但师生之间的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但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学生观的原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因为“好动”、“不听话”,不符合教师心中的好学生标准,经常受到“15个俯卧撑”、“在田径场跑2圈”的惩罚;有的学生因体育成绩不好,特别是参加体育中考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因而得不到应该享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因特别喜爱某项体育活动,每节上体育课总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其他内容学习不感兴趣受到教师的批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好动”、“不听话”的学生、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有某个运动项目特别爱好的学生都没有错,这不过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是需要“进行打磨的”,教师要努力地让他们按自己的要求来行事。这种“打磨”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教师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轨迹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
虽然体育新课程为改变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课程三级管理”的理念,以此来改变步调一致的体育教学。但由于我国现实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加之每班几十名学生,且性别有男女之分,任何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充分研读体育新课程标准后,在新课程理念下踏踏实实、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也决不可能让全班几十名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步化、统一化也不可避免,也就无疑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努力程度,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3、过分强调体育课学习纪律产生的不公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体育课学习纪律,规范学生行为教育无可非议。体育课不同与其他学科坐在教室内,需要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试想一班中有几十位学生,没有一定的纪律去约束将会是什么样子。但约束得有个度,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有的体育教师为体现自己教的权威地位,规定学生在体育课上令出必行;有的体育教师考虑安全问题,制定一条条细致严明的教学常规,真要是严格执行,学生只能永远跟着教师的口令和哨声行动。难怪有人说,体育课是“兵操式”、是“苏州园林式”的体育课。众多的体育课纪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4、体育学习评价中的不公平
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在体育新课程中强调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但通过几年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体育教师长期生活在指令性课程体系中,习惯于课程知识技能的反复复制,虽然体育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已经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问题的关键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不出符合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也没有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学生学习评价受到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体育教师虽然在学习评价中增加了质性评价,但公式化的“真聪明”、“你真棒”、“小红花”充斥在体育课堂;秒表的嘀哒声中学生仍在向前奔跑,所得出的结论仍旧是差别。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张扬其个性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飞扬的教育。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已。这样的教学关系,由于学生的独立性、独立个性丧失了,教也就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了遏制学的“力量”,更谈不上学生受到教育公平。体育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想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首先摆正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正确位置,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实施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实现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进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师生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真谛。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开放心态、张显个性,发挥共同创造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用公平的理念,制定学习目标
处于一个层面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导致了三种结果:一部分学生按部就班,使出一般力气,在形成发展中稍有进展;一部分学生尽心竭力,使出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最佳结合而产生的超长潜在能力,在形成发展中潜能充分释放;另一部分,消极应付,使出的只是局部能力,在形成发展中徒劳无益。不难看出只有第二种情况的部分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好的效益,而其他两种则总是处于消极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制定切合每个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按新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比如: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划定优、中、差生的基准底线,以此作为他们各自的“起跑线”。教师帮助他们分别制定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在教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教育公平中也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体育新课程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现了体育新课程中教育公平的价值性取向。因此,对体育新课程中实施教育公平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不公平的表现
1、不公平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生观是:每一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虽然身份不同,但师生之间的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但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学生观的原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因为“好动”、“不听话”,不符合教师心中的好学生标准,经常受到“15个俯卧撑”、“在田径场跑2圈”的惩罚;有的学生因体育成绩不好,特别是参加体育中考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因而得不到应该享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因特别喜爱某项体育活动,每节上体育课总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其他内容学习不感兴趣受到教师的批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好动”、“不听话”的学生、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有某个运动项目特别爱好的学生都没有错,这不过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是需要“进行打磨的”,教师要努力地让他们按自己的要求来行事。这种“打磨”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教师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轨迹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
虽然体育新课程为改变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课程三级管理”的理念,以此来改变步调一致的体育教学。但由于我国现实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加之每班几十名学生,且性别有男女之分,任何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充分研读体育新课程标准后,在新课程理念下踏踏实实、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也决不可能让全班几十名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步化、统一化也不可避免,也就无疑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努力程度,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3、过分强调体育课学习纪律产生的不公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体育课学习纪律,规范学生行为教育无可非议。体育课不同与其他学科坐在教室内,需要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试想一班中有几十位学生,没有一定的纪律去约束将会是什么样子。但约束得有个度,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有的体育教师为体现自己教的权威地位,规定学生在体育课上令出必行;有的体育教师考虑安全问题,制定一条条细致严明的教学常规,真要是严格执行,学生只能永远跟着教师的口令和哨声行动。难怪有人说,体育课是“兵操式”、是“苏州园林式”的体育课。众多的体育课纪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4、体育学习评价中的不公平
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在体育新课程中强调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但通过几年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体育教师长期生活在指令性课程体系中,习惯于课程知识技能的反复复制,虽然体育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已经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问题的关键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不出符合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也没有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学生学习评价受到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体育教师虽然在学习评价中增加了质性评价,但公式化的“真聪明”、“你真棒”、“小红花”充斥在体育课堂;秒表的嘀哒声中学生仍在向前奔跑,所得出的结论仍旧是差别。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教育公平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张扬其个性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飞扬的教育。然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已。这样的教学关系,由于学生的独立性、独立个性丧失了,教也就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了遏制学的“力量”,更谈不上学生受到教育公平。体育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想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首先摆正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正确位置,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实施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实现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进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师生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真谛。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开放心态、张显个性,发挥共同创造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用公平的理念,制定学习目标
处于一个层面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导致了三种结果:一部分学生按部就班,使出一般力气,在形成发展中稍有进展;一部分学生尽心竭力,使出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最佳结合而产生的超长潜在能力,在形成发展中潜能充分释放;另一部分,消极应付,使出的只是局部能力,在形成发展中徒劳无益。不难看出只有第二种情况的部分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好的效益,而其他两种则总是处于消极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制定切合每个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按新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比如: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划定优、中、差生的基准底线,以此作为他们各自的“起跑线”。教师帮助他们分别制定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