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中的数学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按揭买房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似乎和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关联。源于一道批错的习题和一个质疑的声音,围绕“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开展了一堂由生活问题引发的拓展教学课,透析“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原理。
  [关键词]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0-02
  一、缘起:一道批错的习题
  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是关于“利率”的练习,这是其中的第4题:“沈老师向银行贷款30万元买房,贷款期为5年,年利率为4.90%。如果每月还款的金额相同,沈老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以6225元作为正确答案进行统计,学生的正确率为83.8%。下面是两种主要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5年一共产生利息7.35万元,加上本金总共要还37.35万元,然后把37.35万元平均分成60份(5年),即求得每月要还的钱。方法二:先求出每个月产生的利息1225元,加上每个月要还本金5000元,从而求得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这两种方法的解题依据都是“本金×利率×存期=利息”,那么5年总利息为30 × 4.90% × 5 = 7.35(万元),或每月利息为30 × 4.90% ×[112]= 0.1225(万元)。
  无论是计算5年产生的总利息,还是[112]年(即1个月)产生的利息,都严格按照利率问题的公式“本金×利率×存期=利息”进行的。然而,当利率问题遇见按揭买房,还能一成不变地套用公式吗?
  二、质疑:每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作业发下去后的第二天,张同学拿着作业本提出了疑惑。
  张同学:老师,我家刚买了新房子,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不一样,为什么这里每个月还的金额是一样的呢?
  师:买房还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你家那样的,每个月越还越少;还有一种(方法一)就是你在作业本上解答的这种方式,即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张同学:每还一次,本金不是都变少了吗,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我觉得这样算有问题。
  “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这个问题把笔者问住了。笔者静下心来思考张同学的两个疑惑:1.为什么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2.如果本金变了,为什么每个月还是按照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
  三、明晰:本金变化是利息变少的原因
  (一)调查访问,理解“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贷款的两种还款方式,其中等额本息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不变,其中本金部分逐月递增,利息部分逐月递减;等额本金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逐月减少,其中本金部分不变,利息逐月减少。简而言之,每月还款同样多的叫等额本息;每月越还越少的叫等额本金。
  可以发现,不管是哪种还款方式,利息部分都是逐月递减的,这与上面的解题过程(每月产生同样多的利息1225元)相矛盾。也就是说每月还6225元,既不属于等额本息,也不属于等额本金。其实张同学的第2个疑惑(本金变少)可以解释其中的道理。而张同学说的他们家每个月还的钱数不相同(即等额本金),笔者当时给他的解释(即等额本息)自然也不合理。
  (二)月供計算器,明晰错误
  网页中有一个功能叫“月供计算器”,输入题中的数据,选择“等额本息”,显示结果如下:
  计算器上清晰显示月均还款 5647.64元,比“标准答案”6225元少得多。问题出在哪里呢?
  四、探究:“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一)问题引领,布置任务
  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4题是一个与买房贷款有关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利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个公式先算出利息,再计算出每月应还款6225元。而张同学家刚买了新房子,他发现他们家每个月还款的钱数是逐月减少的,所以他对同学们的算法(包括他自己的算法)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按揭买房每月还款钱数会同样多吗?二是每还一次,本金会变少吗?张同学觉得这样算是有问题的。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生1:我家也买了新房子,听爸爸说,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确实是同样多的。
  师:其实按揭买房的还款方式就是你们说的两种方式。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可以回家向家长咨询,或采访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任务单:
  1.什么叫“按揭贷款”?还款方式有哪几种?你们家选用哪种还款方式?
  2.这道题中,同学们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该怎样计算?
  (二)积极调查,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调查,形成了汇报稿和PPT。下面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汇报结果。
   该小组共有4位成员,有两位同学的家里有按揭买房,其中张同学家采用等额本金的方式还款,王同学家采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该小组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还款方式,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都是错误的。
  (三)深入剖析,发现奥秘
  打开“月供计算器”,分别在“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模式下输入本金30万、年利率4.90%、存期5年等信息,得到的结果如下:
  等额本息(如图1):月均还款5647.64元。5647.64≠6225。
  等额本金:每个月具体还款数目如图2所示。(图略)
  师:仔细观察图2中每个月的还款金额,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发现第一个月还款金额最多,是6225元,这和我们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最后一个月的还款金额最少,是5020.42元。   师:原来6225元是还款金额最多的第一个月!现在你们明白原来的算法的错因了吗?
  生3:没有考虑到本金在减少。
  生4:我发现每个月减少的金额是有规律的,基本都减少20.42元。
  (四)深度学习,有效探究
  师: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生1:为什么算出来的6225元就是第一个月应还的金额?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逐月减少20.42元?20.42元是怎么计算得到?
  生3:最后一个月的5020.42元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计算、交流解决问题,同时明白生活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道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同时收获惊喜。
  生1:我终于明白了!把30万本金平均分成60份,每月还5000元本金,这就是等额本金的本金部分;第一个月按照30万的本金来计算利息,即利息为300000×4.90%×[112]=1225(元),应还钱数:1225 5000=6225(元)。第二个月,因为已经还了5000元的本金,所以本金变成300000-5000=295000(元),利息为295000×4.90%×[112]≈1204.58(元),应还钱数:1204.58 5000=6204.58(元)。最后一个月:本金只剩下5000元,利息为5000×4.90%×[112]≈20.42(元),也意味着把所有的钱都还清了。
  生2:因为本金每月减少5000元,所以20.42元就是最后一个月的利息,也是相邻两个月相差的金额。
  师:这其实是一组……
  生(齐):等差数列!
  师:那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怎样计算?
  生(齐):可以用“(首项 末项)÷2”来计算平均数,即(6225 5020.42)÷2≈5622.71(元)。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这两种还款方式并不是我们要明晰的概念,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和方法是数学课堂应追求的本质。学习数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是没有生长力的。结合生活實际,站在学生的立场,倾听质疑的声音,因势而为、顺势而导,才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前些天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赛课,刘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感触较深,现就列出其中的几个片段,供大家赏析。  一、导入  师:我们班同学有多少人?生齐说: 51人。  师:今天我们分小组学习,要求每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能分成两人一个小组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1:因为51不能被2整除。生2:个位不是2、4、6、8、0。  师:能分成5人一个小组吗?生齐说:不能。  师:理由?生1:51不能被5整除。生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题目:将1~9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的和都相等。  教学实录:    一、尝试交流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  师:会做的同学请举手。(约20%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是试出来的。  生:我也是试出来的,我的运气很好。  师:做数学可不能靠运气!如果老师将题目改为“将15~23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
[摘 要]数学概念理解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育领域至关重要。数学理解的递归模型为揭示概念理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基于递归模型,遵循客观抽象与直观具体、历史顺序与“超回归”倒序、证伪与证实、行为实践与表达证明的设计准则,重构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促进数学概念理解。  [关键词]递归模型;数学概念理解;融通;分数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陆琪,双子座,O型血。  职业是作家、商人与女性情感导师。  眼前的这个男人 ,白衬衣,灰框板材眼镜,他看起来非常聪明斯文,带着点浙江口音、并且语速极快的普通话让他显得似乎有一点油滑,套用一句吴语方言来形容,就是“敲敲头顶,脚底板都会响”。  陆琪正在创作一部小说,目前拟定的名字叫做《算爱师》,其中的主角是一个以为别人算计爱情为职业的人。  而他,仿佛就是那从书中走出来的男主角。从第一个一百万到1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等待质量检测的小提琴成品。图/新华  一把中国制造的小提琴能有多便宜?  在淘宝网上,产自江苏黄桥的入门琴价格从199元起。  就是这不可思议的低价位,撑起了中国提琴总产量的70%,也占据了世界提琴版图的30%。  2019年4月12日,在中国乐器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作为“乐器行业功勋单位”受到表彰。  在当地,不会拉琴的农民造琴的历史已有50多
[摘要]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在温故中唤醒学生的经验和思维,为新知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智能保障,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让他们学会解读运算方法,在真初的计算练习中领悟算理,在分层探究中发展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小数加减法;运算能力;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弗赖登塔尔语)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这个大背景。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呢?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1.收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要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
初恋男友大伟来我们城市游玩,我带女儿去迎接。  哟,迎面走来的那位帅哥,可不就是大偉吗?  我心跳加速,朝他狂奔过去:“大伟!”  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小婉!”  当我拉着“大伟”的手,他一脸尴尬:“阿姨,您认错人了!”  我转过身,发现女儿的手正被一个肥胖的秃顶男人拉着,她也一脸尴尬:“大伯,您认错人了!”
我的老妈有严重的职业病。她是一位培训师,在家有事没事就“培训”我和老爸。每周,我的课程都被老妈安排得满满的:周一插花,周二练习毛笔字,周三学习厨艺……只要老妈会的,一定会见缝插针地教我。可怜的我,每天见到她,就如同老鼠见到猫。就连我那脾气特别好的老爸,有时候也会因为老妈的职业病头疼不已。  就说上个周六吧,吃过早饭,我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课外书,老爸在沙发上玩手机。老妈收拾完房间,走到客厅,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