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按揭买房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似乎和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关联。源于一道批错的习题和一个质疑的声音,围绕“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开展了一堂由生活问题引发的拓展教学课,透析“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原理。
[关键词]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0-02
一、缘起:一道批错的习题
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是关于“利率”的练习,这是其中的第4题:“沈老师向银行贷款30万元买房,贷款期为5年,年利率为4.90%。如果每月还款的金额相同,沈老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以6225元作为正确答案进行统计,学生的正确率为83.8%。下面是两种主要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5年一共产生利息7.35万元,加上本金总共要还37.35万元,然后把37.35万元平均分成60份(5年),即求得每月要还的钱。方法二:先求出每个月产生的利息1225元,加上每个月要还本金5000元,从而求得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这两种方法的解题依据都是“本金×利率×存期=利息”,那么5年总利息为30 × 4.90% × 5 = 7.35(万元),或每月利息为30 × 4.90% ×[112]= 0.1225(万元)。
无论是计算5年产生的总利息,还是[112]年(即1个月)产生的利息,都严格按照利率问题的公式“本金×利率×存期=利息”进行的。然而,当利率问题遇见按揭买房,还能一成不变地套用公式吗?
二、质疑:每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作业发下去后的第二天,张同学拿着作业本提出了疑惑。
张同学:老师,我家刚买了新房子,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不一样,为什么这里每个月还的金额是一样的呢?
师:买房还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你家那样的,每个月越还越少;还有一种(方法一)就是你在作业本上解答的这种方式,即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张同学:每还一次,本金不是都变少了吗,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我觉得这样算有问题。
“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这个问题把笔者问住了。笔者静下心来思考张同学的两个疑惑:1.为什么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2.如果本金变了,为什么每个月还是按照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
三、明晰:本金变化是利息变少的原因
(一)调查访问,理解“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贷款的两种还款方式,其中等额本息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不变,其中本金部分逐月递增,利息部分逐月递减;等额本金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逐月减少,其中本金部分不变,利息逐月减少。简而言之,每月还款同样多的叫等额本息;每月越还越少的叫等额本金。
可以发现,不管是哪种还款方式,利息部分都是逐月递减的,这与上面的解题过程(每月产生同样多的利息1225元)相矛盾。也就是说每月还6225元,既不属于等额本息,也不属于等额本金。其实张同学的第2个疑惑(本金变少)可以解释其中的道理。而张同学说的他们家每个月还的钱数不相同(即等额本金),笔者当时给他的解释(即等额本息)自然也不合理。
(二)月供計算器,明晰错误
网页中有一个功能叫“月供计算器”,输入题中的数据,选择“等额本息”,显示结果如下:
计算器上清晰显示月均还款 5647.64元,比“标准答案”6225元少得多。问题出在哪里呢?
四、探究:“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一)问题引领,布置任务
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4题是一个与买房贷款有关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利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个公式先算出利息,再计算出每月应还款6225元。而张同学家刚买了新房子,他发现他们家每个月还款的钱数是逐月减少的,所以他对同学们的算法(包括他自己的算法)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按揭买房每月还款钱数会同样多吗?二是每还一次,本金会变少吗?张同学觉得这样算是有问题的。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生1:我家也买了新房子,听爸爸说,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确实是同样多的。
师:其实按揭买房的还款方式就是你们说的两种方式。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可以回家向家长咨询,或采访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任务单:
1.什么叫“按揭贷款”?还款方式有哪几种?你们家选用哪种还款方式?
2.这道题中,同学们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该怎样计算?
(二)积极调查,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调查,形成了汇报稿和PPT。下面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汇报结果。
该小组共有4位成员,有两位同学的家里有按揭买房,其中张同学家采用等额本金的方式还款,王同学家采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该小组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还款方式,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都是错误的。
(三)深入剖析,发现奥秘
打开“月供计算器”,分别在“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模式下输入本金30万、年利率4.90%、存期5年等信息,得到的结果如下:
等额本息(如图1):月均还款5647.64元。5647.64≠6225。
等额本金:每个月具体还款数目如图2所示。(图略)
师:仔细观察图2中每个月的还款金额,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发现第一个月还款金额最多,是6225元,这和我们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最后一个月的还款金额最少,是5020.42元。 师:原来6225元是还款金额最多的第一个月!现在你们明白原来的算法的错因了吗?
生3:没有考虑到本金在减少。
生4:我发现每个月减少的金额是有规律的,基本都减少20.42元。
(四)深度学习,有效探究
师: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生1:为什么算出来的6225元就是第一个月应还的金额?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逐月减少20.42元?20.42元是怎么计算得到?
生3:最后一个月的5020.42元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计算、交流解决问题,同时明白生活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道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同时收获惊喜。
生1:我终于明白了!把30万本金平均分成60份,每月还5000元本金,这就是等额本金的本金部分;第一个月按照30万的本金来计算利息,即利息为300000×4.90%×[112]=1225(元),应还钱数:1225 5000=6225(元)。第二个月,因为已经还了5000元的本金,所以本金变成300000-5000=295000(元),利息为295000×4.90%×[112]≈1204.58(元),应还钱数:1204.58 5000=6204.58(元)。最后一个月:本金只剩下5000元,利息为5000×4.90%×[112]≈20.42(元),也意味着把所有的钱都还清了。
生2:因为本金每月减少5000元,所以20.42元就是最后一个月的利息,也是相邻两个月相差的金额。
师:这其实是一组……
生(齐):等差数列!
师:那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怎样计算?
生(齐):可以用“(首项 末项)÷2”来计算平均数,即(6225 5020.42)÷2≈5622.71(元)。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这两种还款方式并不是我们要明晰的概念,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和方法是数学课堂应追求的本质。学习数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是没有生长力的。结合生活實际,站在学生的立场,倾听质疑的声音,因势而为、顺势而导,才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责编 吴美玲)
[关键词]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0-02
一、缘起:一道批错的习题
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是关于“利率”的练习,这是其中的第4题:“沈老师向银行贷款30万元买房,贷款期为5年,年利率为4.90%。如果每月还款的金额相同,沈老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以6225元作为正确答案进行统计,学生的正确率为83.8%。下面是两种主要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5年一共产生利息7.35万元,加上本金总共要还37.35万元,然后把37.35万元平均分成60份(5年),即求得每月要还的钱。方法二:先求出每个月产生的利息1225元,加上每个月要还本金5000元,从而求得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这两种方法的解题依据都是“本金×利率×存期=利息”,那么5年总利息为30 × 4.90% × 5 = 7.35(万元),或每月利息为30 × 4.90% ×[112]= 0.1225(万元)。
无论是计算5年产生的总利息,还是[112]年(即1个月)产生的利息,都严格按照利率问题的公式“本金×利率×存期=利息”进行的。然而,当利率问题遇见按揭买房,还能一成不变地套用公式吗?
二、质疑:每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作业发下去后的第二天,张同学拿着作业本提出了疑惑。
张同学:老师,我家刚买了新房子,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不一样,为什么这里每个月还的金额是一样的呢?
师:买房还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你家那样的,每个月越还越少;还有一种(方法一)就是你在作业本上解答的这种方式,即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
张同学:每还一次,本金不是都变少了吗,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我觉得这样算有问题。
“为什么一直按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这个问题把笔者问住了。笔者静下心来思考张同学的两个疑惑:1.为什么每个月还款金额同样多?2.如果本金变了,为什么每个月还是按照30万的本金计算利息?
三、明晰:本金变化是利息变少的原因
(一)调查访问,理解“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贷款的两种还款方式,其中等额本息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不变,其中本金部分逐月递增,利息部分逐月递减;等额本金是指每月还款总金额逐月减少,其中本金部分不变,利息逐月减少。简而言之,每月还款同样多的叫等额本息;每月越还越少的叫等额本金。
可以发现,不管是哪种还款方式,利息部分都是逐月递减的,这与上面的解题过程(每月产生同样多的利息1225元)相矛盾。也就是说每月还6225元,既不属于等额本息,也不属于等额本金。其实张同学的第2个疑惑(本金变少)可以解释其中的道理。而张同学说的他们家每个月还的钱数不相同(即等额本金),笔者当时给他的解释(即等额本息)自然也不合理。
(二)月供計算器,明晰错误
网页中有一个功能叫“月供计算器”,输入题中的数据,选择“等额本息”,显示结果如下:
计算器上清晰显示月均还款 5647.64元,比“标准答案”6225元少得多。问题出在哪里呢?
四、探究:“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一)问题引领,布置任务
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4题是一个与买房贷款有关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利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个公式先算出利息,再计算出每月应还款6225元。而张同学家刚买了新房子,他发现他们家每个月还款的钱数是逐月减少的,所以他对同学们的算法(包括他自己的算法)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按揭买房每月还款钱数会同样多吗?二是每还一次,本金会变少吗?张同学觉得这样算是有问题的。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生1:我家也买了新房子,听爸爸说,我们每个月还的金额确实是同样多的。
师:其实按揭买房的还款方式就是你们说的两种方式。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可以回家向家长咨询,或采访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任务单:
1.什么叫“按揭贷款”?还款方式有哪几种?你们家选用哪种还款方式?
2.这道题中,同学们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该怎样计算?
(二)积极调查,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调查,形成了汇报稿和PPT。下面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汇报结果。
该小组共有4位成员,有两位同学的家里有按揭买房,其中张同学家采用等额本金的方式还款,王同学家采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该小组认为,不管是哪一种还款方式,平均每月应还款6225元都是错误的。
(三)深入剖析,发现奥秘
打开“月供计算器”,分别在“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模式下输入本金30万、年利率4.90%、存期5年等信息,得到的结果如下:
等额本息(如图1):月均还款5647.64元。5647.64≠6225。
等额本金:每个月具体还款数目如图2所示。(图略)
师:仔细观察图2中每个月的还款金额,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发现第一个月还款金额最多,是6225元,这和我们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最后一个月的还款金额最少,是5020.42元。 师:原来6225元是还款金额最多的第一个月!现在你们明白原来的算法的错因了吗?
生3:没有考虑到本金在减少。
生4:我发现每个月减少的金额是有规律的,基本都减少20.42元。
(四)深度学习,有效探究
师: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生1:为什么算出来的6225元就是第一个月应还的金额?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逐月减少20.42元?20.42元是怎么计算得到?
生3:最后一个月的5020.42元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计算、交流解决问题,同时明白生活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道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同时收获惊喜。
生1:我终于明白了!把30万本金平均分成60份,每月还5000元本金,这就是等额本金的本金部分;第一个月按照30万的本金来计算利息,即利息为300000×4.90%×[112]=1225(元),应还钱数:1225 5000=6225(元)。第二个月,因为已经还了5000元的本金,所以本金变成300000-5000=295000(元),利息为295000×4.90%×[112]≈1204.58(元),应还钱数:1204.58 5000=6204.58(元)。最后一个月:本金只剩下5000元,利息为5000×4.90%×[112]≈20.42(元),也意味着把所有的钱都还清了。
生2:因为本金每月减少5000元,所以20.42元就是最后一个月的利息,也是相邻两个月相差的金额。
师:这其实是一组……
生(齐):等差数列!
师:那么“平均每月应还款多少元”怎样计算?
生(齐):可以用“(首项 末项)÷2”来计算平均数,即(6225 5020.42)÷2≈5622.71(元)。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这两种还款方式并不是我们要明晰的概念,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和方法是数学课堂应追求的本质。学习数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是没有生长力的。结合生活實际,站在学生的立场,倾听质疑的声音,因势而为、顺势而导,才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