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弗赖登塔尔语)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这个大背景。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呢?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1.收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要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传统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购物活动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再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中引出数学问题。这种生活化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2.开放小教室,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灵活地选组教材,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如在开展“春游”综合实践课中,我先播放了义乌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问学生:“如果你要去玩的话,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我又出示价格表并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打算怎么玩呢?”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根据玩的人数和别人合作,以减少开支。我接着问:“如果在儿童节那天,学校给每人20元的游乐券,你又打算怎么玩?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在这堂综合实践课中,学生在游玩中学习数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3.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带着问题,学生观察得很仔细,主动预习新课,上课就成了学生交流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场所式。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细心留意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并解决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日常生活数学化,运用数学
以往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旦遇到生活实际问题往往就无法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要召开依次家长座谈会,共有35人参加,要给每人准备200ml饮料。去哪家上场买合算?”同时出示不同商场的优惠措施(略)。请小组设计方案,在组内交流整理后,汇报交流。学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方案,并各有各的优点。有的从省钱考虑,建议买大瓶装的;有的从方便考虑,建议买小瓶的。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还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的购物中,得出:买东西既要考虑产品的特点,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由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教师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从生活中学,为生活而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责编黄海)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1.收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要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传统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购物活动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再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中引出数学问题。这种生活化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2.开放小教室,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灵活地选组教材,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如在开展“春游”综合实践课中,我先播放了义乌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问学生:“如果你要去玩的话,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我又出示价格表并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打算怎么玩呢?”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根据玩的人数和别人合作,以减少开支。我接着问:“如果在儿童节那天,学校给每人20元的游乐券,你又打算怎么玩?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在这堂综合实践课中,学生在游玩中学习数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3.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带着问题,学生观察得很仔细,主动预习新课,上课就成了学生交流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场所式。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细心留意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并解决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日常生活数学化,运用数学
以往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旦遇到生活实际问题往往就无法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要召开依次家长座谈会,共有35人参加,要给每人准备200ml饮料。去哪家上场买合算?”同时出示不同商场的优惠措施(略)。请小组设计方案,在组内交流整理后,汇报交流。学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方案,并各有各的优点。有的从省钱考虑,建议买大瓶装的;有的从方便考虑,建议买小瓶的。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还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的购物中,得出:买东西既要考虑产品的特点,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由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教师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从生活中学,为生活而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