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人们都说"探究性学习",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呢?在探究式课题实验教学中这是我微不足道的一点见解: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探究性问题
由于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艺体生,而且由于生源的质量不太理想,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高二年级,所以大部分艺体生的文化成绩水平不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数学这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仅限于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就增加了很大难度,于是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所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实际,注重基础,而且最好联系生活实际,直观形象性强,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再去讨论、、比如在学习"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操场上的旗杆和操场的位置关系,再提出问题: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在观察旗杆与操场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很容易就得出了"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那么势必影响探究的效果以及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而且富有美感的问题情境,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的顺利探究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比如我在上"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优质节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的是:一组漂亮的梅里雪山的图片,学生立即就被雪山的美和雪山的雄伟壮观所吸引了,而且通过收集资料,孩子们知道梅里雪山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能征服的一座山,趁此机会我就问学生(1)你知道梅里雪山的高度吗?(2)你觉得怎样去测量梅里雪山高度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观察思考,终于得出了:将梅里雪山的形状近似的看成所熟悉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象",这样就将问题转化成求二次函数 f(x)=ax2+bx+c (a≠0)的最值问题,而且梅里雪山横向是有宽度的,所以问题由此进一步转化成"在闭区间[m,n]上的二次函数f(x)=ax2+bx+c (a≠0)的最值问题"。接着学生就围绕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上不断变化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讨论,10分钟后学生就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二次函数轴变区间定的最值问题"讨论得一清二楚了,本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对启导学生的思维和顺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巧妙设疑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不太愿意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怕练习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尤其是在优质课上更怕有些学生会暴露很多知识上的不足,影响了课堂节奏,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节优质课上我基本没讲例题,而是将例题以练习的方式给出,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完成,大部分学生在结合二次函数图象讨论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基础上,很顺利的自己完成练习和进行了变式训练,但是少部分同学就暴露出了基础知识的缺陷,没能做完练习,这时我让学生相互点评,尤其让优生帮助那少部分同学点评所练习的题的思路,这样没能完成的同学豁然开朗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恰当的巧妙的设疑,将问题进一步拓展:比如我在让学生练习了"已知2x2≤x,函数f(x)=x2+x+1的最值是 。"
这个题以后,又将本题中的x换成 sinx后让学生自己相互探讨完成。最后学生学会的不是这一个题的解法而是这一类题的解法。这种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所以我们老师要学会放手和倾听学生,这样的尝试练习让我发现:让学生自己练习和探讨的这种教学手段比我将这个练习题直接给学生讲两次的学习效果好得多,所以多让学生练习,同时注重练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巧妙设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探究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不要只流于形式
有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表面上看学生是在讨论,但实际上却是随意和低效的,没起到任何作用,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仅仅关注"你的答案是多少""我的答案是多少",而不是"我是这样想的,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很明显这样没做到真正的合作。交流应该涵养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比如我在上"二次函数f(x)=ax2+bx+c(a≠0)在闭区间[m,n]上的最值"这节课的合作讨论这个环节,有的学生给出开口向上,对称轴在区间[m,n]左侧、中间、右侧的图象,这时还有的同学提出了开口向下的图象,那么怎样求同存异呢?最后让同学们把自己不同的观点在黑板上作图论证,从而殊途同归。这样这节课的交流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表述过程,而是彼此相互倾听,并且都有自己想法的过程,真正展示了本节课探究合作的价值。所以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的对错,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没有获得知识的尴尬。
"探究式教学"是强调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必然的改革式教学,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多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等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摆脱"由于教师肤浅的传授而学到半瓶知识,甚至半瓶知识都没学到"的困境。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应该坚持探索一种切合自己的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人们都说"探究性学习",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呢?在探究式课题实验教学中这是我微不足道的一点见解: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探究性问题
由于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艺体生,而且由于生源的质量不太理想,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高二年级,所以大部分艺体生的文化成绩水平不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数学这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仅限于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就增加了很大难度,于是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所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实际,注重基础,而且最好联系生活实际,直观形象性强,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再去讨论、、比如在学习"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操场上的旗杆和操场的位置关系,再提出问题: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在观察旗杆与操场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很容易就得出了"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那么势必影响探究的效果以及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而且富有美感的问题情境,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的顺利探究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比如我在上"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优质节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的是:一组漂亮的梅里雪山的图片,学生立即就被雪山的美和雪山的雄伟壮观所吸引了,而且通过收集资料,孩子们知道梅里雪山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能征服的一座山,趁此机会我就问学生(1)你知道梅里雪山的高度吗?(2)你觉得怎样去测量梅里雪山高度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观察思考,终于得出了:将梅里雪山的形状近似的看成所熟悉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象",这样就将问题转化成求二次函数 f(x)=ax2+bx+c (a≠0)的最值问题,而且梅里雪山横向是有宽度的,所以问题由此进一步转化成"在闭区间[m,n]上的二次函数f(x)=ax2+bx+c (a≠0)的最值问题"。接着学生就围绕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上不断变化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讨论,10分钟后学生就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二次函数轴变区间定的最值问题"讨论得一清二楚了,本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对启导学生的思维和顺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巧妙设疑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不太愿意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怕练习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尤其是在优质课上更怕有些学生会暴露很多知识上的不足,影响了课堂节奏,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节优质课上我基本没讲例题,而是将例题以练习的方式给出,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完成,大部分学生在结合二次函数图象讨论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基础上,很顺利的自己完成练习和进行了变式训练,但是少部分同学就暴露出了基础知识的缺陷,没能做完练习,这时我让学生相互点评,尤其让优生帮助那少部分同学点评所练习的题的思路,这样没能完成的同学豁然开朗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恰当的巧妙的设疑,将问题进一步拓展:比如我在让学生练习了"已知2x2≤x,函数f(x)=x2+x+1的最值是 。"
这个题以后,又将本题中的x换成 sinx后让学生自己相互探讨完成。最后学生学会的不是这一个题的解法而是这一类题的解法。这种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所以我们老师要学会放手和倾听学生,这样的尝试练习让我发现:让学生自己练习和探讨的这种教学手段比我将这个练习题直接给学生讲两次的学习效果好得多,所以多让学生练习,同时注重练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巧妙设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探究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不要只流于形式
有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表面上看学生是在讨论,但实际上却是随意和低效的,没起到任何作用,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仅仅关注"你的答案是多少""我的答案是多少",而不是"我是这样想的,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很明显这样没做到真正的合作。交流应该涵养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比如我在上"二次函数f(x)=ax2+bx+c(a≠0)在闭区间[m,n]上的最值"这节课的合作讨论这个环节,有的学生给出开口向上,对称轴在区间[m,n]左侧、中间、右侧的图象,这时还有的同学提出了开口向下的图象,那么怎样求同存异呢?最后让同学们把自己不同的观点在黑板上作图论证,从而殊途同归。这样这节课的交流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表述过程,而是彼此相互倾听,并且都有自己想法的过程,真正展示了本节课探究合作的价值。所以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的对错,还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没有获得知识的尴尬。
"探究式教学"是强调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必然的改革式教学,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多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等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摆脱"由于教师肤浅的传授而学到半瓶知识,甚至半瓶知识都没学到"的困境。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应该坚持探索一种切合自己的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