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构建活力课堂,保障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因此,不少初中历史教师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创建和谐生动的历史课堂,本文主要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活力课堂构作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活力课堂 构建策略
引言
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内容琐碎、时间跨度长,不仅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应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活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建和谐生动的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历史教师应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創建和谐生动的历史情境。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简单的语言叙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幻灯片将知识点直观的呈现,让学生逼真的感受到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索欲望,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历史情境创建也不容忽视,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充分发挥历史情境的作用,除了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真实性与生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为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提出观点,所以无论学生表述的观点是否正确,都已经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了,对于这些大胆发言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另外,在学生提出观点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大家互相讨论,既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独自思考,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必然会留下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着一定的表率作用,或者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与学习需求,为他们创建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内在潜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采取多种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分组辩论、小组合作等,即引导学生自由组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正方、反方、裁判方,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获得更多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四、重视直观教材运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直观教材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结合直观展示便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使他们产生探索欲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重视直观教材运用。
五、有效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加上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师除了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教材,在课外活动中放飞自我,不断探索与创造。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具体来说:一来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二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学会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为活力课堂构建铺垫良好的基础。
结论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对初中生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至关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与引导者的历史教师,应定期参与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为课堂教学引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碧金.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 华夏教师,2015(11).
[2] 王世超.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J]. 学周刊,2011(08).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活力课堂 构建策略
引言
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内容琐碎、时间跨度长,不仅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应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活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建和谐生动的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历史教师应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創建和谐生动的历史情境。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简单的语言叙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幻灯片将知识点直观的呈现,让学生逼真的感受到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索欲望,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历史情境创建也不容忽视,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充分发挥历史情境的作用,除了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真实性与生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为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提出观点,所以无论学生表述的观点是否正确,都已经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了,对于这些大胆发言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另外,在学生提出观点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大家互相讨论,既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独自思考,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必然会留下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着一定的表率作用,或者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与学习需求,为他们创建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内在潜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采取多种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分组辩论、小组合作等,即引导学生自由组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正方、反方、裁判方,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获得更多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四、重视直观教材运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直观教材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结合直观展示便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使他们产生探索欲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重视直观教材运用。
五、有效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加上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师除了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教材,在课外活动中放飞自我,不断探索与创造。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具体来说:一来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二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学会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为活力课堂构建铺垫良好的基础。
结论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对初中生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至关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与引导者的历史教师,应定期参与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为课堂教学引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碧金.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 华夏教师,2015(11).
[2] 王世超.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J]. 学周刊,2011(08).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