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现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引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迈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多方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他们向积极方向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经常仔细的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如果固步自封,照搬老方法,不注意研究和学习,就会阻碍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行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所以,教育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但可以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教育教学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相反,如果教师远离教育教学研究,知识作为别人研究成果的获得者、学习者,那么较之自身成为研究者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改革实践都是肤浅而低效的。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至少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课程开发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话,会话不是简单的讲话,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会话,不是学科之间实践与技能之间的争论,而是共同讨论学生的发展到底缺少那些东西,四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对话,三者之间怎样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收稿日期:2012-04-30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现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引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迈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多方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他们向积极方向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经常仔细的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如果固步自封,照搬老方法,不注意研究和学习,就会阻碍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进行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所以,教育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但可以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教育教学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相反,如果教师远离教育教学研究,知识作为别人研究成果的获得者、学习者,那么较之自身成为研究者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改革实践都是肤浅而低效的。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至少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课程开发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话,会话不是简单的讲话,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会话,不是学科之间实践与技能之间的争论,而是共同讨论学生的发展到底缺少那些东西,四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对话,三者之间怎样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收稿日期:201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