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21世纪的世界竞技场上,人才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个性 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把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育过程,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综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如牛负重。在新的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如何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为他们寻找自由和快乐呢?我想,我们不妨尝试着为学生打造一节“好玩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充满活力、充满灵气、充满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与玩融为一体,每堂课都像一出戏似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学数学、想学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孩子乐学好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思前几年的教学情景: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但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尖子生唱独角戏,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充当旁观者,对于这类学生来说,上课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课堂结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在我县的渗透与推广,使我对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生本教育。开学初,在编排座位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性特点进行了搭配,组成了四人学习小组,使每个前后两桌的四人中都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在教学时,采取由组长带领小组自学,之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发现自从采用了这种方式以后,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可以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因此小组汇报交流时他们都会睁着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真正的引领我实现了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高效课堂,让孩子们乐学好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多向互动中,发展了个性,发挥了潜能。
二、营造和谐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有利于保特孩子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关系,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大胆质疑,对标新立异的孩子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听他们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能站起来说说……、谁愿意说说……、有谁想说说……。老师为你高兴……等。话虽然简单,可足以说明老师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使学生充满自信,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正是因为民主和谐的氛围给了孩子自信和尊严,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勾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吗?
三、创设疑问、探索氛围,激发孩子的求之欲望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有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之后,学生提出:用一根长为3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但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9厘米,而长方形的长、宽则可以变化,只要长和宽的和是18厘米就可以(如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这时教师随机提出:用一根铁丝围成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能不能用这根铁丝围成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不能的。 这样设疑,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理解的深透,掌握的牢固,而且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四、搭建动作操作平台,让孩子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他们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不仅主动获取知识,体会了单位“1”的含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学会了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而且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理解得深透又记得牢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年。
2、《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3、《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0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个性 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把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育过程,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综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如牛负重。在新的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如何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为他们寻找自由和快乐呢?我想,我们不妨尝试着为学生打造一节“好玩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充满活力、充满灵气、充满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与玩融为一体,每堂课都像一出戏似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学数学、想学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孩子乐学好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思前几年的教学情景: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但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尖子生唱独角戏,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充当旁观者,对于这类学生来说,上课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课堂结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在我县的渗透与推广,使我对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生本教育。开学初,在编排座位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性特点进行了搭配,组成了四人学习小组,使每个前后两桌的四人中都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在教学时,采取由组长带领小组自学,之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发现自从采用了这种方式以后,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可以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因此小组汇报交流时他们都会睁着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真正的引领我实现了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高效课堂,让孩子们乐学好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多向互动中,发展了个性,发挥了潜能。
二、营造和谐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有利于保特孩子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关系,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大胆质疑,对标新立异的孩子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听他们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能站起来说说……、谁愿意说说……、有谁想说说……。老师为你高兴……等。话虽然简单,可足以说明老师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使学生充满自信,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正是因为民主和谐的氛围给了孩子自信和尊严,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勾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吗?
三、创设疑问、探索氛围,激发孩子的求之欲望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有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之后,学生提出:用一根长为3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但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9厘米,而长方形的长、宽则可以变化,只要长和宽的和是18厘米就可以(如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这时教师随机提出:用一根铁丝围成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能不能用这根铁丝围成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不能的。 这样设疑,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理解的深透,掌握的牢固,而且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四、搭建动作操作平台,让孩子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他们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不仅主动获取知识,体会了单位“1”的含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学会了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而且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理解得深透又记得牢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年。
2、《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3、《浅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0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