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4-01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学科基础课,它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纽带,是设计和制造之间的桥梁,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从事机械的设计、制造、维修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互换性、标准化以及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了解计量学与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理解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运用标准对机械产品进行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几何量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测量误差的构成,掌握几个典型几何参数的测量技术,具有处理和表达测量结果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具有继续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应用与扩展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背景
独立学院是处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本科层次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独立院校生源质量有别于一本、二本高校,在基础知识上略有欠缺,不适合应试学习方式,但普遍有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等优点,这也是正是独立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因素。
2.课程性质
本课程由几何量精度设计与几何量误差测量技术基础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又相互紧密联系。几何量精度设计部分的内容主要通过讲授和作业完成,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虽已进行了改革,但在教学中要突出精度设计的思想,避免分离的讲授各单个标准;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路,学生自学及实验教学完成测量技术基础部分教学。
3.教学现状弊端
原有板书加多媒体的理论教学模式强调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知识点过多、过细,缺乏新意,导致学生依赖教学,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上专业术语多,国家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到很多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先导课程的基础知识多。
4.培养应用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专业应用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正确地应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零件精度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以下能力:掌握常见几何参数及典型表面的公差要求的标注、查表、解释以及对几何量的常见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等。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减少理论学时,增加课程设计与大作业
本课程理论教学在原有32学时的基础上减至24学时,一方面响应教育部缩减理论学时增强工程训练能力的号召,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学时少而又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矛盾下,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贯彻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边学边用,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相应作业。
2.整合原有实验,开设综合实验
本课程原有4次实验,共计8学时,每次实验为独立的完成某一表面或零件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取消原有的4次独立实验,整合为一级减速器综合测量实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各零件本身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又可以系统的学习各种检测方法,模拟实际工作情况,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3.取消闭卷考试,增加答辩环节
本课程原有性质有考试课,即为期末闭卷考试。由于专业术语多,国家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最难通过的考试科目之一。这种考核方式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式也相差甚远,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术语和语言表达能力。
4.淘汰一卷制,多项考核计算总成绩
原有课程制度只看中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多数学生上课不听、考前突击,卷面考试分数直接成为该学生的一切能力的认定标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高分低能。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淘汰一卷制,在整学期的课程中,设立多阶段的考核,每阶段的考核成绩按权重记入总成绩,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学习,逐步积累,建立学习与反馈的模式。
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本课程涉及的互换性基础标准较多,课堂教学中应以互换性原理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教学生掌握有关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以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典型零(部)件的精度及为主。
2.实验
实验课应力求安排在有关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所有实验均在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上进行。包括的实验项目为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轴零件的外圆/内孔和长度测量;一轴零件图形位公差的测量;一轴平键公差配合检测;齿轮零件的检测训练;二轴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检测。
3.综合精度设计作业
将学生每4个人一组,每组下发一套数据,根据数据设计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主要零件的精度。包括: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轴零件图的尺寸公差识图;主轴箱装配图识图训练;一轴形位误差识图;一轴滚动轴承轴颈和外壳孔精度设计;二齿轮精度设计;一轴平键公差配合设计。通过查表、计算形成将公差代号转化成偏差,以及在零件图和装配图上标注公差符号。
4.考核
最后的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综合精度设计大作业(50%)+实验(20%)+答辩(10%)+平时表现(10%)=期末总成绩
五、总结
通过12级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就业后能将课堂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为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左倩.少学时机械精度设计公差课程的教学探讨.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学科基础课,它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纽带,是设计和制造之间的桥梁,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从事机械的设计、制造、维修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互换性、标准化以及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了解计量学与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理解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运用标准对机械产品进行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几何量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测量误差的构成,掌握几个典型几何参数的测量技术,具有处理和表达测量结果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具有继续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应用与扩展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背景
独立学院是处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本科层次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独立院校生源质量有别于一本、二本高校,在基础知识上略有欠缺,不适合应试学习方式,但普遍有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等优点,这也是正是独立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因素。
2.课程性质
本课程由几何量精度设计与几何量误差测量技术基础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又相互紧密联系。几何量精度设计部分的内容主要通过讲授和作业完成,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虽已进行了改革,但在教学中要突出精度设计的思想,避免分离的讲授各单个标准;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路,学生自学及实验教学完成测量技术基础部分教学。
3.教学现状弊端
原有板书加多媒体的理论教学模式强调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知识点过多、过细,缺乏新意,导致学生依赖教学,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上专业术语多,国家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到很多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先导课程的基础知识多。
4.培养应用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专业应用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正确地应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零件精度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以下能力:掌握常见几何参数及典型表面的公差要求的标注、查表、解释以及对几何量的常见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等。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减少理论学时,增加课程设计与大作业
本课程理论教学在原有32学时的基础上减至24学时,一方面响应教育部缩减理论学时增强工程训练能力的号召,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学时少而又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矛盾下,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贯彻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边学边用,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相应作业。
2.整合原有实验,开设综合实验
本课程原有4次实验,共计8学时,每次实验为独立的完成某一表面或零件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取消原有的4次独立实验,整合为一级减速器综合测量实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各零件本身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又可以系统的学习各种检测方法,模拟实际工作情况,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3.取消闭卷考试,增加答辩环节
本课程原有性质有考试课,即为期末闭卷考试。由于专业术语多,国家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最难通过的考试科目之一。这种考核方式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式也相差甚远,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术语和语言表达能力。
4.淘汰一卷制,多项考核计算总成绩
原有课程制度只看中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多数学生上课不听、考前突击,卷面考试分数直接成为该学生的一切能力的认定标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高分低能。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淘汰一卷制,在整学期的课程中,设立多阶段的考核,每阶段的考核成绩按权重记入总成绩,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学习,逐步积累,建立学习与反馈的模式。
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本课程涉及的互换性基础标准较多,课堂教学中应以互换性原理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教学生掌握有关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以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典型零(部)件的精度及为主。
2.实验
实验课应力求安排在有关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所有实验均在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上进行。包括的实验项目为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轴零件的外圆/内孔和长度测量;一轴零件图形位公差的测量;一轴平键公差配合检测;齿轮零件的检测训练;二轴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检测。
3.综合精度设计作业
将学生每4个人一组,每组下发一套数据,根据数据设计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主要零件的精度。包括: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轴零件图的尺寸公差识图;主轴箱装配图识图训练;一轴形位误差识图;一轴滚动轴承轴颈和外壳孔精度设计;二齿轮精度设计;一轴平键公差配合设计。通过查表、计算形成将公差代号转化成偏差,以及在零件图和装配图上标注公差符号。
4.考核
最后的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综合精度设计大作业(50%)+实验(20%)+答辩(10%)+平时表现(10%)=期末总成绩
五、总结
通过12级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就业后能将课堂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为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左倩.少学时机械精度设计公差课程的教学探讨.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